就在2025年,4月1日,一幕令人痛心的悲劇上演。
沈陽市渾南區一小區里,16歲的少年忽然從高樓墜下,搶救無效死亡。
他叫于行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于行健并沒有辜負這個名字,他就像一顆熠熠生輝的明星,令人驚嘆。
從小,于行健就展現出了極為高超的數學天賦,5歲起自學編程,13歲作為信息學奧賽選手;
獲得遼寧省第三名的好成績,此后更是一路繁花,拿下諸多奧賽成就。
據教練說,信息學奧賽領域堪稱“最卷賽道”,前10名之間的差距被極致壓縮,有可能一次失誤就會斷送前程。
在3月22日,于行健的奧賽生涯出現轉折,他考試失利,排名跌落至第十。
對于如此年輕的一個孩子來說,小小的一次失敗根本算不了什么,可這場失利卻成為了新星墜落的導火索。
他最終承受不住壓力,從高樓一躍而下。瀕死之際,這個孩子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喊著:“媽媽,我疼,救我。”
這樣的哀求,足以成為任何一對父母心中永遠的瘡疤。
然而其父母發布的悼念文章中,我們卻隱約看到了于行健生前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爸爸說,于行健小的時候就像靈童一樣,在父母的引導下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可進入青春期后,心中的魔丸漸漸出現,他開始看不起這個世界,與爸爸為敵,對媽媽態度惡劣。
最令人心驚的是:這個爸爸竟然知道,在追逐名次的幾年間,孩子早已不再快樂。
他不喜歡學習,不喜歡所有爸爸媽媽為他安排的事,之所以做這一切都是因為深愛父母,不愿意讓父母失望。
于行健多次暗示父母,自己的生活非常煎熬,他想要屬于自己的世界。
從前的他或許認為,父母并不明白自己的想法,可如今看來,他們哪里是不知道,只是裝聾作啞,強行將自己的愿望加諸在孩子身上。
自我確認的影響
在電視劇《少年派》中,女主角林妙妙的父母談到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媽媽王勝男說:“妙妙生下來的時候,我問護士的第一句話就是:孩子長得全乎嗎?知道是一個健康的丫頭,我就喜極而泣。”
“最初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就是一個健康的普通人,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起,我們的要求越來越高,胃口也越來越大。”
“得隴望蜀,貪心不足。”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在孩子剛出生時,都只要求孩子平安健康就好。
可現在回看你的教育之路,是否也像王勝男夫妻一樣,越來越貪心不足了呢?
心理學中的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對于自身存在體驗,它包括個體對于自我的不斷探索、認知、發掘的過程。
而自我確認則指的是個體逐漸對自我產生一定理解后,去向外部環境尋找驗證自己想法以證實自我概念的過程。
如果外部環境提供的證據與目前個體所認為的自我概念并不一致,長期以往,個體對自我的認識則有可能被扭轉。
我曾見過兩個教師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一個高中學生英語考試考了85分(滿分150,及格線90),班主任拿著他的卷子說:
“我以為你至少能考100以上,沒想到這么讓人失望。”
而英語老師拿到卷子卻非常開心,對他說:“這兩道題是理解錯誤,不是知識上有缺漏,所以你是可以及格的水平,下次就一定能及格了!”
這樣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長期對孩子產生影響后,孩子的心理狀態又會向哪個方向偏移呢?
轉移和外溢
我們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想要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而表現得叛逆、不懂事,是很正常的事。
同時,他們也經常會因為一些在成年人看來無關緊要的小事而惴惴不安、緊張焦慮很久。
如果沒有得到大人們的鼓勵和安慰,那么就有可能發展出一定的心理問題。
在于行健的父親所寫的悼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借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設定,武斷地將孩子對于家長的不滿解釋為“魔丸的萌動”。
不是家長的壓抑,不是學習的重擔,而是孩子自己的叛逆。
或許這位父親直到現在仍然在為自己開脫,為自己實際上害死了自己的孩子而尋找解脫的理由。
在心理學研究中,當父母長期處于高壓或者焦慮狀態時,認知和心理資源逐漸損耗,隨之而來的就是焦躁、憤怒等等消極情緒。
他們會利用心理防御機制中的“轉移”來將自己焦慮的目標和消極情緒宣泄到孩子身上。
多數宣泄方式都是極其不理智的指責、攻擊、懲罰、謾罵等等。
基于家庭系統理論的“外溢”假說,父母一方的教養方式對于親子關系的影響可能會溢出到另一方的教養方式中。
也就是說,婚姻質量較好,教育方式寬松的父母都會給予子女溫暖和包容的反饋;
而婚姻質量較差,壓力大的父母則會更多給予子女消極反饋。
當你在斥責孩子不懂事時,是否在同時也應回看自身行為,反思自己有沒有將壓力和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呢?
如果想要成為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父母,那不妨試試這兩種方法:
把要求替換為喜歡,回應替換為交流。
不要再命令式對孩子進行要求:
我希望你/你需要/為了父母/不這樣以后你怎么辦等等。
也不要在內心為孩子劃定目標,堅決分清楚自己喜歡的和孩子喜歡的,讓孩子去追求ta喜歡的東西。
當你的孩子前來征求你的同意,想放松一天、出去玩、吃大餐等等,也不要回應式面對,而是要心平氣和的交流。
問清楚孩子的目的,有沒有準備計劃和替代方案等等。
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父母最好的禮物,他們應該被包裹在愛意中長大,而不是年紀輕輕就陷入絕望痛苦之中。
愿各位家長反思、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