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要:完美的虛偽,不如有瑕疵的真誠。董明珠的快人快語,只是道出了企業所面臨的焦慮。是一個企業家維護企業的核心利益和防范風險的本能反應,而非對海歸派的全盤否定。
作者|華祥名
編輯|蔡詠梅
2025年4月22日,珠海格力電器的股東大會一句內部講話,被傳得沸沸揚揚。
“格力不用海歸派”,本是企業內部的即興之言,并未經公司管理層審議形成制度性文件。沒想該言論被人傳到公共輿論場后,被人一波接一波大肆炒作,更有別有用心之人,發檄文聲勢浩大地逼迫她道歉。
董明珠的快人快語,或許偏執,可誰又能苛求企業家在公司內部場合講話字斟句酌?企業家應有自由表達的權力,尤其是素來以直言快語著稱的董明珠,不過是道出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闡述科技企業的憂慮與困境。這是一個企業家維護企業的核心利益和防范風險的本能反應 — 她只是陳述事實,從未對海歸群體進行污名化。
當輿論場陷入“閉關鎖國”與“敢說真話”的二元對立時,我們真正需要被看見的,是中國制造在全球化圍剿中的踉蹌獨行。
此刻,我們需要暫時放下對“立場正確”的審判欲,我們是否該冷靜思考:這場爭議撕裂的不僅是人才觀的鴻溝,更是一個崛起大國在全球化圍城中的艱難抉擇。
當我們將鏡頭拉遠,會發現這位“鐵娘子”的偏執背后,藏著中國企業在技術突圍戰中的集體焦慮。
我們不禁要問,在國際環境風云變幻、國家安全面臨諸多挑戰的當下,我們有必要深入探究這內部討論的一句話背后的背景與原因,以理性、建設性的態度去理解:
當霸權國家以科技鐵幕圍剿我們的發展空間時,當創新成果如雪片般被竊取流失時,當國際打壓如潮水般阻遏我們的前進步伐時——我們該如何筑牢科技長城?我們該如何激活創新血脈?我們該如何突破重圍開辟新天?
企業管理暢銷書《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提到,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基因:“憂患意識”與“偏執狂”的兩大維度;而作為偏執而焦慮的董明珠的內部講話引發的爭議,就像一面中國企業家守護中國核心技術憂患的鏡子。
一、
在全球技術冷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圍堵已從芯片出口管制擴展到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全領域。
2025年1月,美國發布《人工智能能力與中國脫鉤法案》,明確禁止美國人與中國在AI領域合作,違者最高可判20年監禁,并將中國列為“第三等級”技術封鎖對象。
美國商務部對華為、中芯國際等企業的實體清單制裁已持續七年,而2025年3月更新的《芯片法案》更是將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呼吸機功率調至最低檔。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華為Mate60系列突破芯片封鎖的壯舉背后,是十年間投入1.4萬億研發資金的孤注一擲。而格力壓縮機實驗室里,本土工程師調試的防斷供系統,每一個代碼都在與西方技術霸權賽跑。當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封殺TikTok時,中國企業對于技術自主的執著,本質上是一場關乎存亡的絕地反擊。
一邊是對我們進行進行封殺,一邊是通過間諜滲透到我們的企業中:
中央近年連續出臺《反間諜法》《數據安全法》,將技術安全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25年國家安全機關開展的“清朗”行動,查處凱盛融英等咨詢機構非法獲取軍工、金融領域情報案件,顯示出技術安全形勢的嚴峻性。在此背景下,企業的用人策略已超越經營自主權范疇,成為國家安全體系的微觀組成部分。
北京市國家安全局2024年披露的數據觸目驚心:科技領域間諜案件同比增長43%,其中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成重災區。某芯片企業MIT博士回國三年間,通過加密郵件向境外傳輸晶圓廠數據,直至生產線參數異常波動才被揭露。這些案例撕開了浪漫化全球化的面紗——當“常春藤聯盟”光環與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審查記錄并存,企業的選擇從來不是非黑即白。
而修訂的《反間諜法》第十七條明確規定:“反間諜安全防范重點單位應當加強對涉密事項、場所、載體等的日常安全防范管理。” 格力作為掌握48項全球領先技術的企業,其終身追責制正是對國家法律的具體實踐。這種“保守”并非格力獨有:中芯國際對核心技術崗位實施“三代背景審查”,福耀玻璃通過“終身追究”保護核心工藝。
格力作為全球空調壓縮機技術領導者,其“國際領先”專利構筑了年營收超2000億元的護城河。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董明珠對技術安全的極端敏感,實則是中國制造業的集體生存智慧。當美國連DeepSeek這類開源AI工具都要封禁時,格力選擇在核心研發環節屏蔽潛在風險源,本質上是在構建技術“防波堤”。
董明珠的爭議本質是“企業安全觀”與“公共話語場”的沖突。當網民批評格力“閉門造車”時,往往忽視兩個關鍵事實:
其一,格力依靠自主研發團隊,已實現壓縮機等核心部件95%以上自研自產,并已實現在全球領先地位,過度依賴外部人才反而可能破壞技術生態;
其二,每企業有權選擇更適合自己的人才路徑,格力通過“格力班”等校企合作,年培養超6000名本土工程師,這種“造血機制”比“輸血式引才”更符合制造業規律。
董明珠的偏執與焦慮,也是一個中國擁有核心技術企業守門人的本能反應的縮影。輿論場的唾沫終會干涸,但這場爭論照見了技術突圍的艱難、安全防線的必要,更映出一個古老文明在全球化圍城中的清醒抉擇。
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石。近年來,我國政府多次強調要加強國家安全意識,防范各種安全風險。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今天,國家安全面臨著諸多挑戰,企業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肩負著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
二、
別有用心的人批判董明珠時,卻選擇性忽略了格力的另一面:
如果將企業比作一個人,那么它的性格必然與其經歷息息相關。30年前,中國空調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技術落后,只能依賴模仿。彼時,艱難奮進的格力電器,為了獲取日本先進的多聯機技術,不惜傾盡所有,卻遭到了日本企業的斷然拒絕。對方明確告知,這是他們耗費16年心血才研發出的技術,絕無出售可能。
然而,30多年來,格力憑借著自主培養的人才和堅持不懈的科研投入,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一路披荊斬棘,成長為全球空調行業的科技領軍者。
2012年,格力推出永磁同步螺桿機組,一舉改寫了全球空調技術路線。此后,人民大會堂使用了數十年之久的美國開利空調機組被格力的永磁同步機組所取代。新機組不僅制冷效果更佳,節能效果更是達到了30%以上。
2018年,格力再次突破技術瓶頸,研發出全球首款單機制冷量達1300冷噸的超大制冷量磁懸浮制冷壓縮機。這一成果被應用在世界上最大的單體航站樓——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僅17臺設備便能滿足其全部暖通需求。
在當年被日本企業拒之門外的多聯機領域,格力從未放棄。2025年,格力推出全球首款可逆向送風中央空調系統,將全球多聯機技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業內人士如此評價:100年前,美國開利發明了空調;100年后,中國格力重新發明了空調。
一些人指責董明珠不用“海歸派”,但更多的人卻在為格力“培養我們自己的人才!”而喝彩,當同行們紛紛開啟裁員模式,連入職不到一年的應屆生也難以幸免,被無情地卷入失業的漩渦時,格力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擔當。近兩年,格力一共錄用了12000 余名應屆生,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在格力的不同崗位上,如新鮮血液般注入企業肌體,穩定且滿懷熱忱地開啟自己的職業篇章。董明珠以切實行動彰顯了她深沉的家國情懷,為年輕人提供廣闊的職業舞臺,為社會的穩定和諧貢獻力量,更閃耀著人性與家國的光輝。
值得關注的是,格力的“封閉”具有顯著的結構性特征。其研發團隊1.7萬人中,海歸占比不足0.5%,但在國際業務、工業設計等非核心領域仍保持開放。這種“核心區密閉+外圍區開放”的模式,與比亞迪的“技術魚池”管理體系異曲同工——將專利分為核心、外圍、基礎三級,對應不同權限開放。本質上,這是技術領先者在安全焦慮下的防御性策略,而非簡單的排外保守。
盡管格力電器在人才引進上采取了謹慎的態度,但這并不意味著格力排斥留學人才。對董明珠“絕不用海歸”的表態存在嚴重語境誤讀。格力從未拒絕全球化人才流動,其策略本質是“引進—消化—重構”的閉環進化:通過收購珠海銀隆獲得鈦酸鋰電池技術后,立即啟動本土團隊的技術馴化,最終實現100%自主研發;與清華大學共建精密制造實驗室,將國際前沿理論轉化為車間可落地的工藝標準。這種模式下,外部技術輸入被嚴格限制在“非核心區”,通過本土團隊的二次創新實現技術主權掌控。
在格力內部流傳著一句話:格力沒有派,沒有海歸派、名校派,只有實干派、苦干派。
格力的人才戰略更具深層產業邏輯。其研發人員需從車間輪崗起步,用十年時間完成從圖紙到產品的全流程沉淀。這種“制造基因”的培養模式,與互聯網行業“速成方法論”形成鮮明對比。當美的、海爾通過并購實現技術跨越時,格力選擇用時間構筑更深的技術護城河——2024年其研發投入達70億元,70%用于延續性創新。這種戰略需要極度穩定的人才結構,任何核心團隊動蕩都可能造成技術斷層。
格力電器在空調核心技術方面一直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其自主研發的變頻技術、高效壓縮機技術等,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地位,還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廣泛的認可。格力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對技術創新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入。多年來,格力每年將大量資金投入到研發中,培養和吸引了一批優秀的技術人才,形成了強大的技術團隊。這些人才在格力的平臺上,不斷攻克技術難題,推動企業技術的持續進步。
正如董明珠在紀錄片里撫摸著第一代光伏空調所言:“孩子沒長大前,我不敢賭誰是好人。”這種保守選擇,一如華為Mate60突破芯片封鎖的悲壯縮影——十年投入1.4萬億研發資金的孤注一擲,恰是中國企業對技術主權的生死捍衛。
當格力家用空調的全球銷量保持了近20年“全球第一”,當日本同行為應對其磁懸浮離心機技術連夜修改專利壁壘時,中國制造的身份已悄然轉換。這種從“學生”到“導師”的躍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警惕——就像母親給斷奶嬰兒挑選輔食,既渴望外界營養,又恐懼毒奶粉混入。
當我們批評董明珠的“偏激”時,或許更該想到她的焦慮:在西方技術霸權的鐵幕下,中國企業是否注定要在安全與開放的夾縫中獨行?答案不在非黑即白的爭論里,而在每個深夜亮著燈的實驗室中,在每項“國際領先”技術證書的血汗里,在十四億人守護技術長城的集體意志中。
當特斯拉上海工廠設立“數據隔離區”,當寧德時代在海外布局“防火墻”,中國企業正在用行動構建新的安全范式。董明珠內部講話的爭議,實則是國家戰略在微觀層面的投射——正如錢學森沖破美國封鎖回國造導彈時所言:“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三、
“格力不用海歸人才”,本是企業內部的隨口之言,卻被人搬至網絡的聚光燈下,更有別有用心之人,發檄文般聲勢浩大地逼迫董明珠道歉。他們試圖以自己的價值觀,為企業家套上緊箍咒,規定其言行,這未免太過分了。這不僅是一種苛刻,更是一種不良風氣。
這背后,是一種虛擬強大者的弱者心態。就像有人揪住新聞聯播的讀音錯誤或報紙上的錯別字不放,便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然而,將企業家的只言片語被無限放大,揪住別人的“小辮子”不放,逼迫對方道歉,這種行為未必三觀正,反而有些狹隘、有些陰暗。
董明珠的話或許不夠嚴謹,但企業家在股東大會等場合的發言,但誰能保證句句滴水不漏呢?她只是快人快語,道出了企業當前面臨的困境。她所表達的,是對自己企業的一種擔憂,這是一個企業家維護企業的核心利益和防范風險的本能反應,而非對海歸派的全盤否定。
那些打著 "政治正確" 旗號肆意批判的人,動輒要求他人道歉,實則脫離現實、不接地氣。真正該道歉的,恰恰是那些別有用心之人。允許企業家自由發聲,社會不會因此崩塌;而當企業家集體沉默,不敢直言直說,或許才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真正的目的。
今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理解董明珠的“偏執與焦慮”背后的深意:這不是對全球化的背叛,而是對技術主權的覺醒;不是對人才的排斥,而是對家國命運的守護。當中國制造從跟跑邁向領跑,我們既要警惕“開門揖盜”的風險,也要避免“閉門造車”的陷阱——正如故宮的城門,六百年來既迎八方來客,又守華夏文脈。
董明珠的那句內部的話,或許偏執而焦慮,但至少,她敢切開時代的暗瘡給人看。
輿論場的硝煙終會散去,但董明珠引發的這場爭論,或將引發更深刻的思考,技術突圍的艱難、安全防線的必要,更映出一個古老文明在全球化圍城中的清醒抉擇。不道歉不是傲慢,而是對真實困境的誠實——
在崛起的道路上,和技術突破同樣迫切的,是直面不足的勇氣;和開放胸襟同樣珍貴的,是守護火種的清醒。
為此, 我們希望大家不要為難偏執而焦慮的董明珠了,更多地去看一看這位中國企業不易,去理解中國企業家的安全焦慮與擔當。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