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竹筍的朋友都知道,竹筍這玩意兒美味又清脆。無論是煲湯,還是炒制,都能給人帶來一種山野風格,讓人流連忘返。
據統計,全球可食用竹筍的竹林面積,多達1000-1600萬公頃,甚至連非洲、歐美都有竹林的存在。
然而,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唯有中國才將竹筍這種食物吃出花。全球竹筍年產量500-600萬噸,其中中國就占了80%。這究竟是為何?難道外國人都不愛吃竹筍?
古時候的貴族菜肴?
在此之前,咱們先來了解一下,中國吃筍的歷史淵源。
其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咱老祖宗就已經吃上竹筍了。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曾出土了許多的竹炭和竹器殘片。
在這些竹器殘片中,還包含了一系列飲食器皿。這也就意味著,當時的人們,早已熟悉了竹類植物的利用。既然如此,那竹筍的食用價值說不定也就被開發出來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竹筍已然被人們列為了食物。在《周禮》中,就曾記載了一種名為筍菹的食物。
所謂的筍菹,指的就是一種腌制的酸筍。由此表明,當時已經有了竹筍加工的相關技術。
在《詩經》中,還記載了“其蔌維何?維筍及蒲”這句話。按照后人的解釋來看,在那個時期,古人已經將竹筍和蒲菜并列,并把它當作高層交際的重要蔬菜。
餐桌上的竹筍,相當于貴族宴席間的頂級食。可見,竹筍那時候已經漸漸混出了門道,不再是山野間的“亂蓬雜草”了。
到了唐朝時期,人們還發現了竹筍的藥用價值。唐代孟詵撰寫的《食療本草》,就記載了竹筍可入藥的特性:“味甘,微寒,主消渴,利水道”。
為此,唐朝還特意發展出了竹筍藥材生意,將這種“食藥兼顧”的植物,推向了大江南北。
比如唐代《通典》就記載,福建、江西等地的筍干藥材,通過漕運銷往了北方。當時北方的各個郎中鋪子,無一例外都有竹筍的存納柜。
竹筍流入尋常百姓家
宋代時期,隨著民間菜譜的豐富化,竹筍漸漸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日常菜肴。像酸筍、油燜筍,已經悉數流入了江南的尋常百姓家。春季、冬季的時候,沒事兒就整兩口提提神。
此外,還有體現著山野風格的筍蕨餛飩,以及由鮮筍烤制的“傍林鮮”。在宋代食譜《山家清供》中,更是記錄了竹筍琳瑯滿目的幾十種吃法。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竹筍已經和青菜、蘿卜一起,成為了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在此期間,還有一些經過優中選優的竹筍,漸漸有了品牌效應。比如宋代《武林舊事》中就記載,臨安有一種名為“玉版筍”的食材。
這種優質竹筍常常作為貢品,被進獻給朝廷。在京城的大街小巷,還有專供達官貴族的“玉版筍”專營店。可見,那時候的竹筍,也跟茶葉一樣,漸漸分出了三六九等。
既然竹筍的名聲越來越大了,那產業規模勢必也會增大。于是乎,到了明清時期,全國各地開始大規模種植竹林,以此來增產竹筍。
像明代的《群芳譜》,就詳細記載了竹筍的規模化生產和加工。往往種一小片竹林,就能產出數不勝數的竹筍了。
隨著竹筍經濟越做越大,各地也是百花齊放,開創出了一系列新型筍制品。
比如西南少數民族,就用鹽或米糠發酵,做出了糟筍。浙江一帶,則通過煮、曬等方式,制成了天目筍干。還有福建一帶,也有類似的閩筍。
總之,筍這種食物,在明清時期已經有了豐富的產業鏈。
日益產業化的竹筍
既然產業鏈豐富了,那其他相關的各行各業也就被慢慢刺激出來了。
像那時候的徽州山區,就有專門的采筍人。他們按照季節更替來采掘春筍和冬筍,采好竹筍后,再將其運至附近城鎮,由小販進行收購。
期間,許多類似中介的牙行,還會跑物流、聯系產銷,將這套貿易鏈締結得更加復雜。
比如當地的徽商就會利用新安江水系,將皖南一帶的筍干運往蘇杭,再轉銷北方。如此一來,便能獲利頗豐。
這也是為啥以前的杭州、湖州一帶,會有專門的筍市。畢竟市場需求擺在那里,人們玩著玩著,平臺就搭建起來了。
這些被收集起來的竹筍,最后又會怎么處理呢?這時候筍廠開始登場。
為了對竹筍進行加工,許多富商會設立作坊,雇工去煮筍、曬制,將大量的竹筍做出成品。當切絲曬好的筍干裝袋以后,就能拿出去賣了。
那時候的江南、京城一帶,可謂是遍地“筍廠”,放眼望去,筍香宜人。
在此期間,福建一帶的許多筍廠,還會用竹筒密封腌筍,將其做成簡易罐頭,這樣就能方便出海和長途出行。
在清代的《閩產錄異》中,就曾提到福建筍干罐頭行銷京師及各省,某些筍干甚至還出口到了東南亞,主打的就是一個內外雙銷。
也正因如此,所以竹筍這種食物,漸漸有了“神化”的特征。
正所謂發財有財神,求雨有龍王,出海有媽祖,部分竹筍產區就供奉著筍神,以祈求來年的采筍大豐收。比如福建將樂縣的筍公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當然了,也正是由于竹筍經濟越做越大,因此相關的法制內容也愈發完善。
據記載,在明清時期,有竹山者,歲獲筍利數倍于田。鑒于此,官府便針對竹筍,征收山澤之稅。
期間,更有豪強霸占山林筍利,引發了一系列竹林產權糾紛。可以說,那時候的竹筍,其經濟價值已經絲毫不亞于茶葉。
外國人也愛吃竹筍?
前面提到,咱們福建制成的筍,有時候會出口海外,很多人可能就有疑問了,國外也有吃筍的國家?
嚴格來講,還真有。只不過,這些國家大多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地區。比如日本,早在平安時代就吃上了竹筍。
據日本古籍《延喜式》記載,竹筍是當時日本貴族的貢品,只有天皇、大名才有資格品味一番。
還有朝鮮半島,那時候也搞出了竹筍湯、涼拌筍絲等宮廷小宴。至于越南、泰國等地,更是將酸筍融入咖喱、湯粉,做出了一系列風味小吃。
最關鍵的是,他們不僅做筍宴,甚至還玩起了出口。許多東南亞國家通過種筍、加工、生產等模式,對咱們開展了反向傾銷。
尤其是19世紀后,隨著沿海通商口岸的開放,大量廉價南洋筍干紛紛沖擊大清市場,導致咱們的傳統筍商逐漸沒落。
可以說,在制筍、烹筍這方面,咱亞洲人玩的一個比一個花。
為何歐美人不愛吃竹筍
說到這里可能很多人會問了,既然竹筍產業這么發達,竹筍又這么美味,為什么歐美人不吃呢?
關于這個問題,主要跟以下三大因素有關:
首先,地理因素限制了歐美對于竹筍食材的攝入。許多的竹子品種,大多生長在亞洲、非洲、拉美等地,至于歐洲那塊,幾乎沒有可以食用的竹筍。
整個歐洲大陸只有少量的觀賞竹,這些竹子往往中看不中吃,這誰還有心思拿開烹飪?
雖然那時候也有人將可食用竹引入歐洲,但最終卻因為氣候不適應、水土不服,導致這些竹子紛紛枯死。在這種情況下,歐洲人也就對竹筍無感了。
其次,口感因素也限制了歐洲人對于竹筍的喜愛。
大多數歐洲人對于蔬菜的主流偏好,一般是清甜、脆嫩,比如黃瓜、番茄這種。而竹筍的話,由于內含氰苷,且具有微苦味和纖維感,因此不太符合歐洲人對于食材的需求。
此外,在加工方面,竹筍也較為復雜。你需要先焯水去澀,才能將其當作蔬菜來烹飪。如果是干筍的話,還得提前泡發,費時又費力。
像歐美那邊的烹飪,往往傾向于簡單的煎、煮、炸。既然如此,那竹筍這類食材就難登西方餐桌了。
第三,偏見問題也制約了竹筍在歐洲的流行。部分歐美人一直都將竹筍視為“奇怪的外來食物”。在他們眼里,竹筍就跟皮蛋、臭豆腐似的,“不中看也不中吃”。
在19世紀的西方文獻中,甚至還有人稱其為“東方窮人的食物”。可見,竹筍在歐美人的印象中是有多么埋汰。
當以上一系列因素紛紛疊加起來的時候,歐美人就對竹筍愛理不理了。
竹筍或將成為世界主流食材
當然了,歐美人不愛吃竹筍,并不意味著竹筍無法成為世界主流食物。現如今,我國浙江、福建、四川種植的筍,已經悉數走向了出口外銷的道路。
這些竹筍紛紛被做成筍干、罐頭,銷往了日本、泰國等國家。正如幾百年前那樣,竹筍在海外餐桌步步為營,逐漸贏得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此外,像巴西、肯尼亞等國,也在嘗試竹筍種植,烹飪竹筍菜肴,企圖將這種來自東方的食物發揚光大。
在此也不禁感慨,只有國家真正強大了,自身的飲食文化才會備受推崇。
前有美國漢堡、日本壽司、法國鵝肝,今有中國竹筍。像這些多姿多彩的食物,都在借助國家的影響力,紛紛排隊走向全球,并影響著全世界的口味。
說不定再過一些年,歐美名流的高級餐桌上,就會有一盤竹筍端上來了。到時候再搭配一勺魚子醬,定叫人唇齒留香,口舌生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