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 熱鬧的商業世界。
本周,京東和美團的大戰,迎來了“重頭戲”。
周一,京東稱競對平臺玩起了“二選一”的游戲,強迫騎手不能接受京東秒送訂單。緊接著,美團否認了“二選一”的說法,并稱某平臺的自身原因導致了配送延誤問題。然后,劉強東時隔多年再度下場,親自送起了外賣。再然后,劉強東開啟了“boss直聘”,提到“希望未來京東的全職外賣員能達到百萬級別”。再再然后 ……
今年以來,類似于這樣的,京東和美團之間的“攻防故事”,相信你已經看了不少。
很多人問,那么,這場大戰,誰會贏?誰會輸?誰賺了?誰虧了?
不好說。因為,可能有很多的細節,是我們沒了解到的。也可能有很多的說法,其實是不實的。看后續發展吧。
但是,從商業邏輯上來說,這場大戰,對京東來說“更為重要”。大戰之下,最受傷的可能是餓了么。
為什么這么說?
那你可能得先理解,為什么會有這么一場,京東和美團的大戰。
什么為什么。你打我一拳,那我不 得踢你一腳嗎。美團搞了“即時零售”,都開始送手機、送家電、送萬物了。你做了我京東的事,那我也要做你的外賣。
這個樸素的商業邏輯,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可能還不夠深。只看到這一層,我們可能就錯過了這場大戰更加底層的脈絡 。因為,這不僅僅是業務邊界的互相試探,還可能是一場關于“交易頻率”的生死較量。
什么是交易頻率?
簡單來說,就是多久才會發生一次交易。
你們家的空調,大概多久換一次?三年。五年。十年?如果不是因為損壞、裝修、搬家,很多人可能十幾二十年都不會換空調。尤其是中央空調,換起來還特別麻煩。這種大家電的交易,可能一年甚至幾年都發生不了一次。屬于極低的交易頻率。
我稱之為:“蘇寧級”頻率。
那么,如果是買買衣物、紙巾、零食呢?交易頻率,就要高上不少了。這也是我們熟悉的傳統電商的陣地。但是,你會不會每天沒事就打開京東?大概率不會的。你通常是先有了一個“我需要買個東西了”的明確需求,才會打開。可能是一個月一次,或者一周一次。屬于中等的交易頻率。
我稱之為:“京東級”頻率。
再往上呢?是“美團級”頻率。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每天下了班已經累得不行了,根本不想做飯。這個時候,可能就得靠外賣解決。如果是一個重度外賣用戶,一天可能會交易很多次。早飯,午飯,晚飯,還有下午茶,夜宵。很多人因此在租房的時候都不考慮廚房了。這樣的頻率,屬于高頻。
那么,還有沒有更高的?有。我稱之為:“微信/抖音/摩拜級”頻率。如果你主要靠共享單車通勤,那就是早晚各一次。刷抖音呢?可能不止兩次,而且一刷就是一兩個小時。動不動就會打開。這樣的頻率,屬于超高頻。
好了。現在你知道了,交易頻率,大致可以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檔,“蘇寧級”,以年或多年為單位。
第二檔,“京東級”,以月或周為單位。
第三檔,“美團級”,以天或幾天為單位。
第四檔,“微信/抖音/摩拜級”,以半天甚至小時、分鐘為單位。
理解了這四個等級,你就理解了很多互聯網戰爭的底層邏輯。你甚至可以說,這個底層邏輯,是一條鐵律。
那就是:高頻打低頻,幾乎無往不利。
舉個例子。
2014年春節,微信紅包橫空出世。支付寶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終于讓1億用戶綁定了銀行卡。但在那個春節,微信據說只用了幾天。
十年。幾天。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微信,是第四檔的超高頻。用戶動不動,就會在上面聊天、刷朋友圈。而支付寶,當時主要是一個支付工具,屬于第二檔的“京東級”頻率。你只有在需要付錢的時候才會想起它。
當微信把支付功能,鑲嵌在這個超高頻的應用里,用戶綁卡、使用、支付就變得極其順滑。我沒事就待在微信里,順手就給付了。
這場典型的高頻打低頻,一下子就改變了移動支付的格局。據說,在那個春節,支付寶的高管還緊急從度假狀態抽身回來開會。后來,支付寶也做了很多的嘗試。比如做社交“來往”。比如做類似“圈子”的功能(不同芝麻分看不同清晰度的照片)。本質上,都是在嘗試往更高頻的地方走,從而奪回失地。
我再舉個例子。
美團,為什么要收購摩拜單車?摩拜單車這個生意,本身足夠賺錢嗎?可能并不一定。
但是,摩拜是第四檔的頻率,美團是第三檔的頻率。美團收購摩拜的核心目的,可能不是要依賴共享單車賺錢,而是要讓你在騎車的時候,每天打開App兩次。哪怕今天不點外賣,你也會打開美團。那么,你大概率就不會卸載美團App。不卸載,你可能就會在某天點外賣。或者,發現原來美團還可以訂酒店。
支付寶和哈啰的合作,也是同樣的邏輯。第二檔支付寶,需要一個第四檔的入口。
所以你看,互聯網巨頭們,都在拼命往更高頻走。第一檔想變第二檔。第二檔想變第三檔。第三檔想變第四檔。拿到更高頻的入口,再用這個入口去幫扶自己的低頻業務,去降維打擊別人的低頻業務。這就是戰爭的基本法則。
回到京東和美團的這場大戰。
第三檔的美團做即時零售,開始送手機,送各種日用品,而且是“小時達”。這對第二檔的京東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同樣買個東西,如果價格差不多,美團又能在很多時候更快送到。用戶的習慣是會變的。高頻入口,加上更快履約。這是實實在在的威脅。
所以,京東進入第三檔的外賣,就不只有“以牙還牙”的意義了。這背后,有更重要的戰略意義。是京東這家第二檔頻率的公司,必須向上進入第三檔頻率的戰場。是必須要走的一步棋。
你看,京東是怎么做外賣的?不是搞一個獨立的App。而是要把外賣入口鑲嵌在京東App里。即便它不一定在最顯眼的位置。
要知道,App首頁的每一個入口,那都是寸土寸金的。如果用來賣冰箱、賣手機,那都是能直接產生高GMV的。但是,對于京東來說,外賣入口首先是一個“流量工具”,其次才是一個“利潤中心”。不是京東在給外賣帶流量,而是希望外賣這個高頻業務,能反過來給京東帶來流量和用戶粘性。
就像當年阿里做盒馬的時候。據說張勇就曾對侯毅說,你不要指望淘寶天貓給你流量,而是要你盒馬把線下流量帶回線上。
京東外賣,可能也是類似的定位。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傳聞中劉強東說的“外賣業務凈利潤率控制在5%以內”。
很多人質疑5%這個數字。因為外賣行業平均凈利潤率還不到5%。京東自己的零售業務,歷史上好像也只有一年凈利潤率超過5%。
但我們不必糾結于這個數字本身。重要的是,如果屬實,這個傳聞所傳遞出來的信號。就像雷軍說小米硬件綜合凈利潤率永不超過5%一樣。這不是說小米就不掙錢了。而是說“我不主要靠這個掙錢”。
京東外賣,可以不那么賺錢。甚至可以為了這個高頻入口而投入資源,補貼市場。因為京東的主戰場能賺錢,可以為這個戰略目標輸血。這和美團、滴滴都是第三檔頻率的競爭不同。
當然。外賣這個生意,本身是塊硬骨頭。
消費者希望便宜,商家希望傭金低,騎手希望多賺錢。平臺夾在中間,協調著三方的利益。
根據公布的數據,美團的實際傭金率,大概在6%-8%(不過,很多商家感受到的,是20%-30%。實際上,其中包含了給騎手的配送費等等)。凈利潤率,大概在2%-3%(這還是在收取的傭金基礎上計算的)。
就算,平臺干脆把這2%-3%也全拿出來。分給商家,商家可能也覺得不夠。分給騎手,騎手可能也覺得沒增加多少。這塊硬骨頭,很難通過簡單的“讓利”來解決。只能靠整體的效率提升。但在效率已經不低,又擁有據估算超過700萬騎手的規模下,想再大幅提升效率,談何容易。
而就在此時,京東,一個可能“不以短期盈利為首要目標”的玩家,殺進來了。它拿著來自主營業務的“彈藥”,瞄準了高頻入口。
那么,大戰之下,對誰的沖擊最大?
是美團嗎?擁有規模效應和用戶心智的美團,不會輕易就被撼動的。
最受傷的,可能會是餓了么。
作為市場第二,餓了么一直在努力追趕,實現盈利。本來就已經夠辛苦了。現在,還突然來了個巨頭。一個可能至少在初期,會“不計成本”地補貼的巨頭。
一邊,是規模優勢。另一邊,是戰略性投入。本就艱難的盈利前景,雪上加霜。
京東和美團的一場大火,燒走餓了么的市場份額,會是一個很有可能的階段性結果。
所以,你看。
巨頭間的“跨界打劫”,其實是一場深刻的“頻率暗戰”。京東揮出右拳,目標可能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自身頻率的“天花板”。美團嚴陣以待。而餓了么,可能才是這場大戰中最先感受到寒意的那一個。
誰會贏?誰會輸?誰賺了?誰虧了?
或許沒有終局。
但殘酷的競爭,終究會推動效率的提升和服務的演進,也提醒著我們,在數字世界里,理解用戶,理解時間,理解“頻率”這個看似簡單卻極其深刻的維度,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這是商業世界的魅力。也是商業世界的疼痛。
而我們每一個人,既是這場宏大敘事的旁觀者,也會是最后的體驗者。
唉。久違了。熱鬧的商業世界。
P.S.
很多人相信,人工智能是未來。卻不知道,該如何擁抱這個未來。
很多人認為,人工智能是機會。卻不知道,如何才能不錯過機會。
所以今年,我和我的團隊,也正式推出了,2025“進化的力量·劉潤年中大課”。
6月7日,在上海影城,我會用一天的時間,和你好好聊聊人工智能。
不做現場直播。也不做事后回放。就讓我與你,獨家分享。
6月7日,就讓我們,現場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觀點/ 劉潤主筆/ 二蔓/ 歌平版面/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81原創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