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平時看到年輕人腳下那種嗖嗖滑行的平衡車了嗎?小巧玲瓏,動動身體就能前進后退,看起來挺酷的。可你們知道嗎?這東西剛出來時可是天價!這背后藏著一個關于技術與價格的精彩故事,也揭示了為啥現在歐美國家對中國“卡脖子”。
大家猜猜,最早的平衡車要賣多少錢?70萬人民幣一臺!沒聽錯,就是70萬!這還是1995年的價格,放到現在,簡直能買一套小戶型了。
那時候荷蘭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了第一代平衡車,算是個高科技產品,主要是為了幫助行動不便的人。好東西是好東西,可成本高得嚇人,他們算了一筆賬:制造一臺平衡車需要8.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大約70萬。這價格誰買得起啊?市場反應冷淡,公司眼看撐不下去,只能把技術賣給美國人。
美國人接手后,也覺得這東西有市場,就開始改良降成本。折騰了好久,確實把價格降了不少,從70萬降到了差不多20萬。已經便宜很多了,但還是太貴,普通家庭根本消費不起。美國市場上依然沒人愿意掏錢買。
這時候中國企業出場了。拿到技術后,中國企業沒用太長時間,把這個“天價玩具”徹底變成了大眾商品。小米推出的平衡車定價才1000多元,比美國版便宜了95%以上!現在市面上甚至有600塊錢就能買到的平衡車。
為啥中國能把價格降這么多?這里面大有學問:
中國有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從電機到電池,從塑料殼到芯片,全產業鏈在中國,物流成本低,采購方便。你看歐美生產,零部件可能要從全球各地運過來,成本自然就高了。
中國制造規模大。一下子生產幾十萬臺,固定成本分攤下來,單件產品成本自然就低。
中國企業精于成本控制。從設計到生產,從原材料到人工,精打細算,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最關鍵的是,中國企業敢于創新。他們沒有簡單復制原版技術,而是根據中國實際情況進行了大量改良和創新,使產品更適合大眾需求。
平衡車只是一個縮影。類似的故事在石墨烯材料領域也上演過。歐美的石墨烯賣到“1克5000元”,比黃金還貴十倍。可中國科學家經過努力,2012年就建成了年產300噸的生產線,把價格拉到了“1元1克”,只有原來的五千分之一!這下子,輪到歐美人震驚了。
盾構機也是這樣,歐美長期對中國“天價出售”,中國集中力量攻關,現在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出口,價格比他們便宜多了。
你們明白了嗎?這就是為啥現在歐美不愿意把高科技賣給中國的根本原因。他們害怕了!害怕中國拿到技術后,很快就能研發出性能相當甚至更好、價格卻低很多的產品。正如人民大學金燦榮教授所說:“這個問題沒那么復雜,只是因為他們玩不過我們,玩怕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啥呢?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買來的技術永遠是別人的,只有自己研發出來的才真正屬于自己。中國已經越來越認識到這一點,從“技術依賴”走向“技術自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