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戰爭工業機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進口的原材料,尤其是從瑞典耶利瓦勒礦區開采提煉出的鐵礦石,依照兩國協定這些鐵礦石會海運至德國,而該海運航線則會經過中立的挪威沿海海域運往德國。但阿道夫·希特勒則對此憂心忡忡,因為盟軍隨時可能會通過入侵挪威來干涉這些重要的原材料出口給德國,并且可謂是擁有充分的理由。自1939年11月以來,芬蘭就一直遭受到蘇聯的進攻,而溫斯頓·丘吉爾則主張以軍事援助芬蘭為借口,借機奪取挪威抑或至少是控制其至關重要的采礦區。蘇芬戰爭的偃旗息鼓消除了該戰爭陰謀的可能性,然而英軍、法軍、波蘭軍隊則仍在醞釀著進攻挪威。
與此同時,德意志國防軍已經在為相同的戰略行動開始磨刀霍霍。在希特勒的計劃表上,11月初的作戰計劃則是“黃色方案”,而隨著該作戰計劃的推遲,他對于盟軍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意圖一直焦慮不安,而且這種情緒在他身上與日俱增。1940年2月15日,英國皇家海軍無視挪威中立國地位,襲擊了停泊在挪威領海海域的德國“阿爾特馬克”號補給船。該補給船上載有英國戰俘,這些戰俘由“海軍上將施佩伯爵”號袖珍戰列艦俘獲并被轉運至這艘補給船上,7名德國士兵在這次襲擊交火中喪生,英國戰俘則全部被英國皇家海軍營救而重獲自由。希特勒對此忍無可忍,他最終決定放開手腳對這一地區訴諸武力,下令向丹麥和挪威展開入侵行動,而指揮這場作戰行動的則是早已蓄勢待發的尼古勞斯·馮·法爾肯霍斯特步兵上將。新的作戰行動優先于之前的所有命令,而此后不久希特勒的戰刀即將揮向低地國家和法國。
1940年2月17日,英國皇家海軍“哥薩克人”號驅逐艦在營救了被關押在“阿爾特馬克”號補給船上的英國戰俘后返回利斯。
1940年2月17日,英國皇家海軍“哥薩克人”號驅逐艦在營救了被關押在“阿爾特馬克”號補給船上的英國戰俘后返回利斯。
“南威悉河演習”行動旨在占領丹麥,入侵挪威則是規模更大的“北威悉河演習”行動,而這場大手筆的作戰行動需要德意志國防軍的海陸空三軍部門傾力配合。德軍襲擊丹麥通常會被解讀為是一場兵不血刃的政變,在“威悉河演習”行動的戰史記載中無足輕重。然而,對丹麥軍隊的抵抗盡管來說相對是徒勞且短暫的,但是德意志國防軍所遭受的傷亡程度卻幾乎與實際參戰人數不成比例。德國對丹麥本身并無濃厚興趣:這個彈丸小國注定要被德國入侵的,以確保德軍入侵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作戰行動的南翼萬無一失,并且奧爾堡可以充當前沿機場為德國空軍所用,以此可從空中打擊挪威。盡管丹麥有可靠情報顯示德軍入侵已成燃眉之勢,然而丹麥政府卻拒絕準許軍隊進行防御部署,唯恐此行為會激怒德國。
勃蘭登堡部隊在“威悉河演習”行動中的作戰任務非常小,他們首先將襲擊丹麥的作戰行動代號命名為“無憂宮”行動。4月8日夜晚,28歲的羅伯特·索爾根弗雷中士(拉脫維亞人)率領一支小分隊,他們身著便裝在弗倫斯堡附近越過德國和丹麥邊境線。索爾根弗雷的作戰任務是迅速占領廷列夫火車站,確保該鐵路線正常運行并且能夠于次日為德國所用。在毫無設防的情況下,該火車站迅速落入德軍之手,4:15時,德軍迅速攻破丹麥邊境小鎮克魯索,丹麥防衛部隊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小規模戰斗,德軍損失了兩輛裝甲車輛和三輛摩托車。丹麥防衛部隊被迫迅速后撤,一人戰死,一人受傷,德軍繼續前進并且立刻與索爾根弗雷的勃蘭登堡部隊取得了聯系,隨后這支勃蘭登堡小分隊返回德國。(1941年4月25日,羅伯特·索爾根弗雷在勃蘭登堡部隊的一次訓練事故中喪生。)
4月8日夜晚,德意志第三帝國海軍與挪威軍艦在奧斯陸附近海域爆發小規模戰斗,5:00時,德國大使同時以口頭和書面形式知會挪威政府,貴國政府應當“請求”接受德國軍事保護,理由是同盟國軍隊即將出兵占領貴國,貴國形勢已是岌岌可危。丹麥政府也收到同樣的口頭和書面照會。丹麥政府在德國的抗議聲中選擇了默許,而挪威政府則斷然回絕。德國的空降獵兵部隊和水陸兩棲作戰部隊依照行動計劃入侵丹麥,德軍只遭遇到零星的抵抗。隨著德軍乘坐運輸艦“漢薩同盟但澤”號由海路登陸至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北威悉河演習”行動的進展一切顯得格外順利。其余德軍水陸兩棲作戰部隊則在米澤爾法特附近以及在蓋瑟、尼堡、科瑟登陸,旨在保護小貝爾特海峽上的橋梁不被丹麥軍隊摧毀破壞。德軍和丹麥軍隊在德國與丹麥的邊境線上展開激烈交火,直到丹麥政府正式宣布投降,歷時將近6小時短暫卻猛烈的交火才得以停息,然而德軍付出的代價卻是203人陣亡,12輛裝甲車輛被擊毀或損壞以及4輛坦克被損毀。丹麥軍隊的損失則是16人陣亡,20人受傷。
1940年4月9日,德軍裝甲部隊的“一號坦克”群進入奧本羅
1940年4月9日,位于奧本羅南郊的丹麥軍隊陣地
在挪威,攻守雙方的戰斗則將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尤其是在納爾維克和特隆赫姆及其周圍地區,德軍從開戰就建立起數個灘頭登陸陣地,并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加固防御,然而,在挪威奧斯陸的德軍主灘頭登陸陣地上,向北面發起的突襲作戰卻以失敗告終,德軍的包圍口袋未能相連。馮·法爾肯霍斯特的情報機構在“威悉河演習”行動之前對挪威的軍事實力進行過評估,然而他們高估了挪威軍隊的規模卻又低估了其軍隊的作戰意志以及作戰素養。盡管同盟國的遠征軍同樣在挪威登陸,然而盟軍部隊的協調作戰能力卻極為差勁,部隊混亂不堪,但是這支同盟國遠征軍依舊成功遲滯德軍向北發起攻擊的勢頭,向北挺進的德軍鋒芒銳減。在“北威悉河演習”行動中,特奧多爾·馮·希佩爾上尉的勃蘭登堡部隊并未列入第一批參戰部隊,然而隨著挪威軍隊的頑強抵抗逐漸讓戰事趨于白熱化,并且英國、法國以及波蘭援軍的到來,勃蘭登堡部隊隨即開赴戰場。
1940年4月9日,德國重型巡洋艦“布呂歇爾”號被擊沉于奧斯陸峽灣
一支新的部隊成立,番號“北排”——實際上其人數規模更像是一個連——該部隊就是針對挪威這一潛在對手而在勃蘭登堡州哈弗爾河河畔組建起來的。約翰·卡爾·菲希特戈特·齊爾希少尉,出生于萊比錫,前不久他恰好度過27歲生日,他現在被任命為“北排”的指揮官,隨后該排又被細分為幾個獨立的小隊。4月9日,4個波蘭營在法國指揮官率領下于納爾維克附近地區登陸,該部隊立即組建成波蘭獨立高地旅。第1小隊,大多數士兵來自于上西里西亞地區,他們的作戰目標就是襲擊位于納爾維克附近的這支波蘭軍隊。第2小隊,這些士兵主要是巴勒斯坦裔德國人,由朗格中士指揮,聯合第2小隊參加作戰的還有一支番號“山排”的部隊,部隊中的主要成員來自于南蒂羅爾,這是支山地作戰部隊,指揮第2小隊和“山排”進行協同作戰的指揮官是弗里茨·貝內施少尉。
4月20日,由胡貝特·克維奇少校率領的“克維奇”特遣隊搭乘容克斯Ju-52運輸機降落至奧斯陸,并且設立了前進作戰指揮部,當晚英軍出動作戰飛機對這個德軍新近占領的小型機場實施了轟炸,仍停留在該小型機場的4架容克斯Ju-52運輸機被英軍作戰飛機炸毀。胡貝特·克維奇收到由馮·法爾肯霍斯特的參謀長埃里希·布申哈根上校向其發出的簡要作戰指示。該作戰指示中的命令內容對于勃蘭登堡部隊來說,作戰范圍分布相對較廣。這次作戰代號命名為“卡爾”行動,胡貝特·克維奇的特遣隊大多身著便裝,負責奪取并控制橋梁和其余河道渡口,確保不被盟軍和挪威軍隊破壞;清除或標記出遲滯德軍作戰行動并影響道路通暢的地雷;盡可能地破壞盟軍的部隊調動以及癱瘓挪威陸軍的通信中心。胡貝特·克維奇的特遣隊還會滲透至盟軍和挪威軍隊的后方,破壞其后勤補給運輸線,攻擊并摧毀這些部隊的后勤物資中心。
1940年4月9日,發起入侵挪威的第一天,德軍部隊進入奧斯陸
4月底,當“北排”的第一批作戰隊員抵達奧斯陸,胡貝特·克維奇立即下令開始執行作戰任務,他率領他的先頭部隊于5月1日從奧斯陸搭乘容克斯Ju-52運輸機朝位于特隆赫姆(即奧斯陸以北城市)的德軍第181步兵師前線陣地飛去。此后不久,弗里茨·貝內施的“山排”脫離胡貝特·克維奇指揮,他們接到命令配合德軍第2山地師進行作戰,目標直指納爾維克。之前德軍的進攻部隊在納爾維克陷入窘境,被迫轉入防御態勢,不久之后,該德軍部隊撤出納爾維克向挪威東部地區轉移,現在德軍第2山地師加入戰事,正試圖增援德軍的進攻部隊打算重新奪回納爾維克。
在攻擊前進的過程中,德軍部隊在摩城方向與對方部隊展開激戰,“山排”隨即投入作戰。這支山地部隊沿著拉納峽灣旁的主干道攻擊前進,之后部隊在達爾斯河遭到對方部隊的猛烈頑強阻擊而裹足不前,防御部隊中包括英軍第1蘇格蘭禁衛營(欠C連,C連駐防于挪威博德)、英軍第1獨立連、英軍第51“威斯特摩蘭郡和坎伯蘭郡”皇家野戰炮兵團第203“坎伯蘭郡”野戰炮兵連所屬的4門25磅炮、英軍第55“德文郡”皇家輕型防空炮團下轄的一個博福斯式40毫米高射炮連以及其他更小型的附屬分遣隊隸屬于一支挪威部隊(整支防御部隊則被盟軍稱之為“特拉佩斯科”)。在猛烈的防御火力的阻擊下,“山排”向東挺進和德軍第2山地師的一個連開始巧妙地向側翼包抄,他們橫渡達爾斯河并到達安德菲斯克湖,隨后向西挺進,從后方對這支防御部隊發動攻擊。由于德軍的作戰應變能力和行軍速度,導致西北遠征軍的英軍指揮官克勞德·奧金萊克中將在寫給大英帝國副總參謀長約翰·迪爾將軍的信件中,在提到關于眼下部隊正在進一步倉皇撤退時,他抱怨道:“我不知道為什么我們的士兵不能像德軍那樣進行機動作戰,不過,顯然他們并不打算這么做。”
弗里茨·貝內施的作戰隊員們協助德軍第2山地師占領了位于摩城的采礦區和冶煉廠,但是在5月18日卻未能阻止撤退的英軍部隊摧毀位于瑞納河上的橋梁。然而,盟軍“特拉佩斯科”防御部隊的大部分后勤補給物資外加所有英國皇家炮兵所屬的25磅火炮以及電纜以及通信設備全部被英軍遺棄,最終被德軍悉數繳獲。“山排”繼續和德軍第2山地師并肩作戰,并追擊撤退的盟軍部隊,弗里茨·貝內施的作戰隊員們利用強征而來的自行車向著謝斯塔峽灣挺進,并且使用輕型武器與盟軍部隊展開交火,與此同時,在龍南的盟軍部隊乘坐1艘大型渡輪和10艘拖網漁船開始從挪威撤離。在弗于斯克,同樣的場景模式在這里上演,盟軍部隊開始陸續撤離挪威,而德國空軍則對這些目標發動毀滅性襲擊,在博德,最后一批盟軍部隊從海上撤離。
“北排”部隊經過精挑細選,從他們的親密戰友中組建出了一支精銳的小分隊——總共人數為11人——其中一支5人小組,在弗里德里希·戴寧格爾陸軍二級下士的帶領下乘坐卡車從特隆赫姆向孔斯穆恩挺進,旨在破壞沿途的挪威電話通信聯系。他們隨后從孔斯穆恩乘坐小型摩托艇抵達福爾德雷德,之后再由陸路向泰羅克前進。5月份的最后一天,這支作戰行動小組沿著一條七拐八彎的羊腸小路到達賓達爾斯峽灣附近的維克,隨即便遭受到對手的頑強抵抗。一枚彈片擊中戴寧格爾的鋼質頭盔,他隨即失去意識長達24小時,同時,23歲的戰斗工兵京特·恩斯特·貝格曼(奧地利人)戰死。這支作戰小分隊試圖撤出戰斗,避免被對方部隊包圍,然而在次日清晨,他們被俘虜了。這些俘虜中,包括戴寧格爾,隨后他們被帶到斯科帕島上的戰俘營,其位于挪威北部特羅姆瑟附近。他們一直被關押在此,直到挪威政府宣布投降,才得以獲釋。
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國防軍開始實施之前延期執行的“黃色方案”,對法國和低地國家發起進攻,致使盟軍部隊決定撤出挪威戰場。盡管在納爾維克,盟軍獲得了局部勝利,但是奔赴挪威的同盟國遠征軍協調作戰能力一直十分差勁,部隊已經毫無秩序可言,該盟軍遠征部隊犯下的致命錯誤就是根本無視挪威軍隊的存在,他們和挪威部隊之間幾乎毫無合作。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6月12日,不可避免的事情發生了,挪威政府宣布投降,同時,災難也同樣降臨在了歐洲大陸上的盟軍部隊。弗里德里希·戴寧格爾陸軍二級下士和他的戰友們于6月19日抵達奧斯陸重新歸建“北排”,和剩余的部隊成員繼續并肩作戰。胡貝特·克維奇的特遣隊在挪威戰場的戰斗中,有兩人戰死,一人身負重傷。直到6月12日,尼古勞斯·馮·法爾肯霍斯特步兵上將從特隆赫姆發出一封信件致參加這次作戰行動的勃蘭登堡部隊隊員們,稱贊他們的“獻身精神,他們的膽魄以及他們杰出的戰果”。該勃蘭登堡部隊的行動隊員們從奧斯陸返回到他們的德國總部,在此期間部隊的其他行動小組,大約一個營的兵力,已經加入到低地國家和法國戰場的戰斗之中。
德軍入侵挪威地面部隊總司令兼德軍第21集團軍總指揮官尼古勞斯·馮·法爾肯霍斯特步兵上將
1940年4月9日,德軍發動“威悉河演習”行動的全景作戰示意圖
參考資料
Paterson,Lawrence, Hitler's Brandenburgers: The Third Reich Elite Special Forces, 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 Maryland, 20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