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在反反復復中,把《西南聯大國學課》看完了,如同春日的天氣,在寒與暖的反復中,還是看到了花的鮮艷多彩。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起因是這本書的閱讀門檻有點高了,對于我來說,能夠通順地讀完已經是莫大的收獲了,更不敢再提從中讀懂了什么,也談不上與這些大師們產生同頻交流。
這本書收錄了羅庸、湯用彤、馮友蘭、聞一多、蔣夢麟等五位先生的文章,他們皆是各自領域的翹楚,學術造詣深厚。
在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內容皆是白話文,符合現代的閱讀習慣,讀起來自然流暢通順。中間的章節,則是文言文與古文雜糅在一起,又是在講思想文化內容,讀起來磕磕巴巴,自然是費勁不少。
本書以“儒、釋、道、法、名”五家思想為框架,梳理國學精髓。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家的“仁”、佛學的“慈悲”、道家的“自然”、法家的“務實”、名家的“思辨”,共同構成中華文明的精神基石。正如羅庸所言:“一個民族的文化,必有其根本精神,否則便無法存在和延續”。
如果作為學術研究,可以作為參考資料使用,倘若是日常閱讀,它的閱讀門檻相對較高,需要讀者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否則的話,容易被勸退或棄讀。
我則是秉持著“開卷硬有益”的原則,咬牙切齒地把這本書看完了。書中的每一個觀點或專題,拿出來都可以延展成宏大的內容組織,只不過能力有限,實在看不懂表達的意思,我只是分享一下我能看懂的,而且在當下有啟示意義的觀點吧。
在佛道章節中,提到了一句偈語:篤信守一,戒于壅蔽。這是一句強調修身與處世智慧的箴言,融合了儒家的堅持和道家的辯證。“守一”呼應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而“壅蔽”則對應莊子的“道術將為天下裂”,其核心在于倡導 “專注堅守” 與 “開放清醒” 的中國文化的雙重智慧。
雖為一句古語,但在當下,“篤信守一,戒于壅蔽” 更具現實啟迪意義。面對碎片化信息與多元誘惑,“守一” 強調我們需要錨定人生方向,避免陷入 “選擇焦慮”;“戒蔽” 則是拒絕盲從,保持獨立思考,避免被算法推送或群體偏見所裹挾。
具體到個人成長方面,要 “守一”,深耕某一領域,比如寫作,培養一門終身技藝;也要 “戒蔽”,涉獵跨學科知識,讓自己跳出數據算法的信息孤島。
另外,蔣夢麟先生關于中華文化的解讀,鞭辟入里,頗有新意。在中華民族風雨飄搖時刻,面對炮火與戰敗,不少仁人志士開始反思民族的癥結所在,這一切要歸咎于封建保守。
而蔣夢麟先生提到,中華文化在千百來的發展歷程中,猶如一塊海綿,不斷吸收學習,并非冥頑不化。倘若如此,我們也不可能走到今天。
如今我們聽到的所謂“國樂”,實際上多半起源于外國的樂器演變,比如我們熟知的胡琴、七弦琴等。在飲食方面,更無需多說了,洋芋、黃瓜、甘薯、番茄等都是幾百年前傳到中國的,經過不斷改良,適應了這片土地生長。
還有宗教、技術、服飾等,都源源不斷進入中國,與本土文化相結合,更加適應于演變和發展。事實上,正因為她有偉大的吸收能力,中國才能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歷經滄桑而屹立不墜。世界上沒有任何文化能夠不隨時吸收外國因素而可維系不墜。
當提到自然科學為什么沒有在封建朝代發展起來時,他又說道,基于中華文化的自給自足和實用主義,科學研究往往會淺嘗輒止。
我們的文化思想主要集中在倫理關系的發展上,倘若注重自然觀察,那必然是因為這種現象會影響到當前的關系維系。于是,有人給出了四個理由說明中國未曾發展自然科學:第一,信奉陰陽原則;第二,相信五行學說;第三,不求甚解;第四,不肯動手。
在歷史發展中,由于我們擁有自己的認知體系,對于現象的解釋都有現成的說法,通常用于實際用途,不會像歐洲人要鉆研現象背后的原理。當蘋果落地、壺水沸騰、火藥爆炸時,我們止步于現象的運用,自然會錯過原理的研究。
但是,不能就此說明中華民族缺乏思考。在豐富完善的思想體系下,我們的文學、音樂、建筑、雕刻等,為世人帶來了絕美的作品,如今依然是人類文化地圖上閃亮的瑰寶,持續熠熠生輝。
從中可以看到,儒家知識系統和西方的科學知識系統都是從探究事物出發,而儒家是以人與人的關系為歸趨,西方還是以事物本身之間的關系為歸趨,發展方向有了區別。不過,道德的宇宙和科學的宇宙在中國平行并存,一個保持安定,一個促成進步。
看到蔣夢麟先生關于中華文化的解讀,多了一份對這個民族的認識,了解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各自的土地上如何生長。
前面提到了這本書的特殊性,實在是難以讀懂,所以只能淺顯地書寫幾筆,算是對這段閱讀時光的總結。再次回顧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吧:
羅庸的儒學密碼:他將孔子的 "仁" 拆解為 "克己" 與 "復禮",以《顏淵問仁》為例,揭示儒家思想如何在私欲與天理的博弈中實現平衡。
湯用彤的佛學迷宮:從佛教入華的歷史脈絡到 "無我" 境界的哲學思辨,梳理出佛學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新路徑,為理解傳統文化提供了新視角。
馮友蘭的道家啟示:對《老子》"反者道之動" 的闡釋,將道家思想轉化為應對變局的生存智慧。
聞一多的法家批判:揭示法家思想在集權與民生之間的張力,這種批判性思考至今仍具現實意義。
蔣夢麟的名家思辨:從公孫龍的 "白馬非馬" 到惠施的 "合同異",在中國邏輯學的殿堂,展現古人智慧光芒。
抗戰國學的轉折:大師們在民族危亡之際重新詮釋國學,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理想轉化為救亡圖存的行動指南。
《西南聯大國學課》這本書雖然是一部講義合集,讀起來艱澀難道,但是它更像更是一部沉甸甸的民族精神合集。
當我們在AI時代追問“何為中國人”,答案或許藏在這本書的字里行間:是“仁者愛人”的溫情,是“和而不同”的智慧,更是危難中永不熄滅的文化火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