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蘋果是“穩中求勝”的代名詞,那三星便是“全球領航”的代表。
然而,在Galaxy S25系列發布后的兩個月時間里,盡管它在海外市場大放異彩,銷量輕松超越了去年的S24。
但在國內市場,這款被譽為“全球小屏旗艦標桿”的產品,卻幾乎沒激起太大的水花。銷量平平,討論度有限,S25的處境,像極了一個穿著禮服走進街邊小吃攤的紳士——優秀,但不合時宜。
S25的定位很清晰。
146.9mm的機身長度、7.2mm的厚度、162g的重量,這些參數所呈現的,是目前安卓陣營中最接近iPhone級手感的直屏旗艦。
加上裝甲鋁邊框、IP68防護、AMOLED 2X高亮屏等成熟工藝,可以說S25在硬件完成度上幾乎無懈可擊。更不用提,搭載的驍龍8 Gen 3 For Galaxy定制版芯片,本身就代表了安卓陣營頂級的運算與AI性能。
但在國內市場,光是“完成度高”已經遠遠不夠了。用戶更關注的是“我花5000塊,能不能買到更有沖擊力的體驗”。
而S25卻在多個敏感點上顯得過于“克制”——4000mAh的電池與25W的有線快充,很難在“動輒百瓦、起步5000mAh”的國產旗艦中站穩腳跟;
相機方面,雖然三攝組合在調校上水準在線,但并不追求高像素、大底堆料,也就難以在“參數即體驗”的輿論環境中搶占話題。
真正讓S25“沉默”的,可能是它沒有提供情緒價值。不是不好,而是沒有“爆點”。
國內用戶早已被“直屏+大電池+超級快充+超高像素”的組合教育得極其功利,而S25那種“精工細作、體驗均衡”的調性,在社交平臺上的傳播力本就不強,更別提它定價5999元(補貼后4999元)——這注定不是一個“沖銷量”的定位。
說到底,它是一臺給“審美已成熟、對手機有穩定偏好”的用戶準備的機器,像是在滿足一種“理性消費的自洽”,而不是“短期種草的沖動”。
這與它在海外市場的熱銷形成鮮明對比。歐美與日韓市場,用戶換機周期更長,且更看重軟件生態和系統穩定性,三星長期運營的One UI生態,在這方面正好迎合了需求。
尤其是One UI 7本輪AI增強的表現,涵蓋即時圈選搜索、音頻橡皮擦、文檔助手等跨App智能工具,用起來的確有一種“桌面級AI工具箱”的既視感。
但這些“體驗型創新”在短視頻、直播種草主導的國內手機輿論環境中,遠遠比不上“影像王炸”或者“游戲跑分”來得有話題度。
或許S25的問題,從來就不在產品力,而在它和國內市場的語境錯位。它代表的是一個趨向成熟的智能手機理念——功能不貪多,體驗夠穩固,用三年不掉鏈子。
這種產品哲學本沒錯,只是它并不適合在一個講究“每一代都要堆料升級”的市場中大肆宣揚。
S25沒有失敗,只是它并不熱衷于討好所有人。
在它面前,你得先想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是一臺全能但平衡的工具,還是一個天天有話題的新寵?
這個答案,決定了S25對你來說,是一臺冷門精品,還是一臺不值得追的冷門旗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