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成績斐然,同時也面臨諸多風險挑戰。在政策支持和引導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取得顯著進步。年產銷量即將突破千萬輛大關,產品和技術在國際市場上展現出明顯優勢,企業全球競爭力也得到顯著提升。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仍存在諸多短板和弱項。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尚未實現盈利,同時,國際競爭環境也日趨復雜嚴峻。因此,政府、行業和企業必須共同努力,以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優勢。
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和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純電動乘用車的百公里平均電耗不斷下降,續航里程等技術性能有了顯著提升。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時,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有了大幅提高,成本也顯著降低。此外,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等技術也在加快發展應用,新能源乘用車L2級自動駕駛功能的滲透率已超過50%,而中控大屏、語音控制等智能座艙功能更是普及率高達85%以上。
(三)產業配套體系日益完善
我國已建立起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涵蓋了整車、原材料、零部件、系統總成及制造裝備、基礎設施和動力電池回收等關鍵環節,展現出強大的國際競爭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動力電池的裝車量在國內市場份額超過95%,全球市場份額也超過60%。同時,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關鍵材料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也超過了70%。此外,我國充電設施數量全球領先,超過700萬臺,而動力電池回收網點也超過了4萬個。
(四)中國品牌嶄露頭角
中國品牌在我國新能源汽車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引領者。2023年,中國品牌在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份額約達80%,其中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更是以304萬輛位居全球首位。在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中,我國有6家企業進入前十,其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位列前兩位。
(五)出口市場持續擴大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出口量在2023年達到了13萬輛,同比增長6%,展現出持續快速增長的態勢。新能源汽車的出口增長也帶動了我國汽車出口的快速增長,2021年汽車出口首次突破200萬輛,位居全球第三;2022年更是達到31萬輛,位居全球第二;而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已攀升至491萬輛,位居全球首位。
然而,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也面臨著一系列風險和挑戰。如何應對汽車芯片等關鍵零部件的自主化程度低、原材料價格波動、企業盈利狀況不穩定以及國際市場反補貼調查等問題,將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一)汽車芯片供需矛盾突出
隨著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功能的不斷普及,每輛新能源汽車所搭載的芯片數量顯著增加,從原先的傳統燃油汽車的500-800顆,激增至1500-2000顆,甚至更高。這使得汽車芯片的需求量大幅攀升,其重要性和市場地位日益凸顯。然而,我國汽車芯片的自主化率卻相對較低,不足10%,嚴重依賴進口。加之全球新冠疫情的影響,國際芯片市場一度出現供應緊張,導致國內多家汽車生產企業因“缺芯”而減產,甚至因芯片價格飆升而影響整體利潤。
(二)關鍵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高
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對鋰、鈷、鎳等關鍵礦產資源需求的急劇增長。2022年,我國對這些關鍵礦產資源的消費量在全球占比均位居前列,但外采率也相應地高達80%以上。原材料價格的劇烈波動不僅影響了新能源汽車的生產成本,更對其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以電池級碳酸鋰為例,其價格一度從5萬元/噸飆升至60萬元/噸,盡管目前價格已有所回落,但仍然維持在高位。
(三)企業盈利狀況普遍不佳
當前,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和傳統汽車的新能源汽車業務尚處于虧損狀態。2023年的價格戰更是使得多數企業的盈利狀況雪上加霜。盡管特斯拉和比亞迪等少數企業能夠實現盈利,但其他大多數企業仍面臨較大的虧損壓力。
(四)全球競爭環境日趨復雜
美、歐、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為了推動本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紛紛出臺了購車補貼、投資補助等優惠政策。同時,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和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等新法規的提出,也使得我國新能源汽車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面臨更加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特別是歐盟對我國新能源汽車啟動的反補貼調查,以及法國電動汽車補貼新規將我國新能源汽車排除出補貼范圍等舉措,更是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國際化發展構成了嚴重挑戰。
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發展優勢的路徑選擇
面對上述挑戰和風險,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其發展優勢。這包括加強汽車芯片的自主研發和生產能力,降低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提高關鍵礦產資源的自給率,確保原材料供應的穩定性和價格的合理性;推動企業間的兼并重組和技術創新,提升整個行業的盈利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同時,積極應對全球范圍內的貿易摩擦和政策風險,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持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國內和國際環境。
回顧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程,我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展望未來,產業發展將面臨新的內外部挑戰。為了確保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政府、企業以及行業機構必須積極應對,共同努力。
首先,我們需要持續完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環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提出要提振新能源汽車消費。盡管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已達約30%,但與歐美等國的支持力度相比,我們仍需進一步努力,以鞏固和擴大市場優勢。因此,在落實現有政策的基礎上,如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公共領域電動化試點等,我們還應研究并完善更多支持政策,如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汽車二手車消費以及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等,從而進一步刺激消費需求。
同時,我們必須意識到國際碳壁壘的日益突出,并為此做好充分準備。這包括建立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的碳排放標準體系,以及研究制定更加適應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稅收政策體系。
其次,技術創新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骨干汽車企業和研究機構應圍繞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持續開展研發活動,彌補技術短板,并前瞻性地布局未來技術。這不僅包括加強關鍵系統部件和基礎共性技術的研發,還要提升整車集成技術,以優化新能源汽車的整體性能。同時,我們應鞏固鋰離子電池的技術優勢,并積極推動固態電池等新一代電池技術的發展。在智能化方面,應加強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此外,還應促進新能源汽車與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度融合,以提升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
最后,上下游產業配套的完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涉及到加強與供應商、銷售渠道以及相關服務機構的協同合作,以確保新能源汽車的穩定供應和優質服務。同時,還應關注產業鏈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以應對潛在的市場風險和挑戰。
充電樁建設和服務相關企業,應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指導,加速推進充電樁的布局與建設。同時,動力電池、整車制造、回收利用以及報廢機動車拆解等行業企業,應協同合作,有效開展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與再利用工作,并致力于規范市場秩序,提高回收效率。
此外,汽車產業的高水平對外開放亦不容忽視。骨干新能源汽車企業需不斷提升其國際化運營能力和風險防范水平,積極拓展重點海外市場,增加整車出口,并結合國內外政策環境,精心策劃海外投資策略。汽車合資企業也需加速向新能源領域轉型,可面向全球市場開發創新產品、打造新品牌,以實現更高層次的開放合作與共贏。對于汽車外資企業而言,在符合相關政策規定的前提下,可在我國建立研發中心,融入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與供應鏈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