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還能在中國的地盤上打中國學生,即便是后來被人看到,態度也是十分的囂張。
很多網友在看到這樣的情況后,就紛紛留言表示,這大清都滅國這么長的時間了,外國人在這片土地怎么還敢這么囂張?
在中國還敢校園霸凌?
在國外校園霸凌的情況總是存在,甚至從他們自己拍攝的影視劇中,就經常會出現類似的橋段,而一般藝術都是來源于生活,想比在他們的現實生活中,也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事。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他們居然把這樣的做法帶到了中國,事情發生在4月23日晚上,地點是江西理工大學的健身房。
一名中國男生正在使用龍門架做三頭肌訓練,剛完成一組動作,沒等他繼續,一名外籍男生徑直走來,毫無溝通,強行“接管”了器械。
面對這種“插隊”行為,中國學生下意識地嘗試溝通,哪怕英語不流利,也盡力表達“我還沒用完”。可對方不僅毫不理會,還輕蔑地丟下一句:“你懂英文嗎?”
面對外籍學生的回復,理工大學生心里更加不爽了,在他看來這名外籍學生不僅沒有禮貌,而且說話一句故意帶有挑釁性。
其實從這里就可以看出,這名外籍學生在理工大學內習慣了我行我素的做事方式,甚至還有點高高在上的感覺,他可能早就習慣了,認為自己是外國人,中國學生就應該讓著自己,所以才會做出這種行為。
之后這位外國學生,在看到沒有拿到健身器材后,就到了一旁看手機,本以為沖突暫告段落,不料小王離開健身房后,遭多名外籍學生圍堵。并且這位留學生還反誣小王辱罵在先,并帶頭揮拳毆打。
更荒誕的是,施暴者見有人報警后竟躺地裝傷,裝是受害者,試圖顛倒黑白,簡直是豈有此理,還好這件事有目擊者還原事實。
此外根據之后這位受害人曝光出來的傷口,可見對方是直接沖著故意打人來的,絲毫沒有想要溝通的意思。
旁觀者的冷漠與恐懼
比起拳腳相加,更令人難過的是周圍幾十個中國學生的集體沉默。在眾目睽睽之下,看到自己的同胞遭受攻擊,竟然沒有一個人挺身而出阻止,甚至沒有人開口勸說一句。
這種漠視比身體上的傷害更讓人感到心涼,大家都是同胞,遇到困難本應互相幫助,可是在這種關鍵時刻,集體的沉默就像一把利劍,深深刺痛人心。
這樣的行為,讓人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產生懷疑,也許在海外,保護自己成了更重要的選擇,但這種選擇的代價,是良知的泯滅。
有人說學校有規定,學生打架不管誰對誰錯,都可能被開除,面對生命危險和伸張正義,僅僅為了自保而選擇退縮,這樣做是否應該好好想想?
規則的設立是為了維護良好的秩序,保護弱勢群體,而不是成為限制正義的工具,讓人們在關鍵時刻選擇保持沉默。
這種規定讓人們在生命安全和正義之間猶豫,可能導致更多人選擇明哲保身,這是對規則設立初衷的背離。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這類規定,確保它不會阻礙人們在緊急情況下伸出援手。
規則與正義的失衡
這起事件讓大家看到,一些高校長期存在的問題浮出水面,為了追求“國際化”這個名頭,這些高校對外籍學生提供過多的資源,降低入學要求,甚至給予他們一些特別的優待。
有網友爆料說,江西理工大學曾經給外國留學生安排“學業協助崗位”,讓本校學生幫助留學生完成學業,這件事現在看來非常可笑,帶有諷刺意味。
這些事情說明一些高校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可能走得有些偏頗,這種過度傾斜的行為,需要引起重視和反思。
我們歡迎全球的學生來中國深造,但這不能以損害中國學生應有的權益為前提,過于重視留學生,可能會讓他們產生高人一等的想法,這樣最終會破壞教育的公平性和應有的尊重。
我們必須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公平的環境下接受教育,維護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我們希望來華留學的學生,能真正融入到中國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中。
這起事件反映出教育中的一個問題。我們重視教學生守規矩,卻不太重視培養他們的正義感和責任感。
如果規則和正義起了沖突,學生們應該怎么辦?這次事件中,周圍學生的沉默,可能就是因為他們太聽話,又太害怕自己受到傷害。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教育方式,確保學生不僅懂得遵守規則,更擁有判斷是非、承擔責任的勇氣和能力。
這種教育方式,沒能塑造出敢于負責、勇于承擔的合格公民,反而造就了一批擅長算計、只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個人主義者。
這樣的教育偏離了育人的方向,本應培養的是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現在卻變成了只關注個人得失的“精致利己主義者”,他們精于包裝自己,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卻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這與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長此以往,會對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平等、尊重與擔當
僅僅譴責和憤怒遠遠不夠,我們需要認真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協調規則與公平,這才是重點,如何讓學生們更有責任心和擔當精神?這是教育的關鍵。
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重建社會價值觀,讓平等和互相尊重成為社會的主流風氣?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我們要努力營造一個更加公正和諧的社會。
事情發生后,學校說正在進行調查,希望大家冷靜。警方也聲明會公正處理,不袒護任何一方,然而這樣的回應并沒有消除公眾的疑慮,怎么處理打人的人,是對學校和警方的考驗,更是對社會公正的一次檢驗,大家都在看著結果。
最終的處理結果會影響公眾對公平正義的看法,如果只是簡單地批評教育幾句,再把人遣送回國就算了,那受傷害的就不僅僅是中國學生的身體,更會讓整個社會覺得不公平,正義得不到伸張。
這樣的處理方式會讓大家對公平正義產生質疑,覺得做了壞事卻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這不僅僅是留學生個人的遭遇,更關乎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如果壞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會讓好人感到失望,對社會的公正失去信心。
這次事件應該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我們該怎樣審視現有的教育模式?我們該怎樣審視當今的社會環境?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要怎樣培養未來的年輕人,使他們面對不公正待遇時,能夠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夠積極地采取行動,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我們需要讓他們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更要有維護正義的勇氣和力量,培養下一代正直、勇敢的品質,是教育和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