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蘋果公司被曝出重磅計劃——明年底前,銷往美國的iPhone將全部由印度組裝。這意味著,未來美國消費者手中的iPhone,可能不再貼著“中國制造”的標簽,而是“印度制造”。
此消息一出,中國網友調侃“不用擔心買到咖喱味手機”,但背后的產業變局卻暗流涌動:美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手機消費市場,每年消化超6000萬部iPhone,而印度正通過“本土制造”政策瘋狂吸引外資。蘋果這一決策,既是供應鏈多元化的必然選擇,也是地緣政治博弈的縮影。但對中國而言,數百萬工人和數千家供應商的飯碗,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蘋果的供應鏈轉移絕非心血來潮。過去十年,中國以其成熟的產業鏈和高效的產能,支撐了蘋果80%以上的iPhone生產。但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直接推高了蘋果的出口成本,但印度制造的iPhone因政策豁免而“逃過一劫”。
此外,印度市場的誘惑不容忽視。印度人口超14億,智能手機普及率僅50%,增長潛力巨大。印度政府為吸引外資,推出“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為蘋果等企業提供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數據顯示,2024年印度iPhone產值已達140億美元,占全球產能的14%,預計2025年將翻倍。
盡管蘋果雄心勃勃,印度制造的困境卻像一盆冷水。富士康印度工廠的良率僅為中國的80%,塔塔集團生產的iPhone外殼良率甚至不足50%。工人效率低下、供應鏈殘缺(70%零件需從中國進口)、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讓庫克的“印度夢”充滿坎坷。
諷刺的是,蘋果為在印度生產iPhone 16 Pro,不得不從中國調派百名工程師“手把手教學”,甚至規劃水電布局。印度網友戲稱:“印度制造的iPhone,可能是最貴的‘學徒作品’。”
危機亦是轉機。蘋果的撤離,倒逼中國供應鏈加速“斷奶”。京東方已量產頂級OLED屏,長江存儲的芯片技術躋身世界前列,華為、小米等品牌正通過自研芯片和操作系統,打造“去蘋果化”生態。
政府層面,“中國制造2025”計劃持續加碼高端制造。例如,比亞迪接盤富士康部分訂單,立訊精密拿下AirPods生產線,本土企業正從“打工人”升級為“合伙人”。
短期內,中國仍是蘋果不可替代的“大本營”。80%的高端iPhone零部件依賴中國供應商,鄭州富士康的產能仍是印度的兩倍。庫克近期訪華時直言:“中國制造不可替代。”
但長遠看,蘋果的多元化策略已不可逆。到2025年,印度或承擔25%的iPhone產能,越南、馬來西亞等地分食剩余份額。對中國而言,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從“世界工廠”轉型為“創新工廠”,或許才是終極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