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最終贏得了勝利,建立了大明。作為一代開國皇帝,重修家譜認祖歸宗就成了“洪武”初年的大事。
按照歷朝開國皇帝修家譜的慣例,朱元璋肯定也要給自己至高無上的“皇位”找一個“聲名顯達”的先祖,以此證明自己有一個好的出身,即使當初造反,推翻之前朝廷那也是天命使然,眾望所歸。
明太祖朱元璋
這種“慣例”,最早來自于西周時期的宗法制度。在我國古代,有嚴格的社會等級標準,家族背景是評判一個人的重要標準。在隋唐“科舉制”建立以前,想要在朝廷當官,首先就要看是不是出身世家貴族,所以“上品無寒門,寒門無貴子”便是一種社會常態。
當官尚且如此,那當皇帝呢?肯定也會看重。不然從小窮苦帶來的“骨子里”的自卑,即使在功成名就后,在面對別人言談舉止與字里行間里隱隱約約透露出來的“歧視”,會敏感厭惡,甚至要到殺人誅心的境地。所以朱元璋在討厭“生”、“光”等敏感字眼的同時,更需要給自己找一個偉大的祖先,來彰顯自己出身的尊貴,證明座下的龍椅更是天命所歸的穩。
可是,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祖輩本就是世代務農的勞苦大眾,哪怕是追溯到遙遠的古代,自己祖上也沒有哪個姓當過帝王將帥或圣賢先哲的。所以,只能去就近去認別人家的“朱”姓名人祖先當自己祖先。曾經當過皇帝的朱溫名聲太臭,自然不值一提。于是,年長朱元璋近200歲的南宋理學家朱熹,就成了那些想拍皇帝馬屁的文人大臣首選對象,結合他們就所謂的歷史血緣考證,來幫朱元璋認了大儒朱熹當“祖宗”的“親事”。
朱熹
朱熹是理學家,更是儒學的集大成者,地位崇高。但是,朱熹的祖籍是在徽州婺源,他去世也才一百多年,后世子孫更是明確可考,可以說是和朱元璋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如果朱元璋真的認了朱熹當祖先,雖然看似很榮耀,但朱元璋“堂而皇之”的謊言會更加會淪為某些文人士子筆下的諷喻笑料。所以,編修的大臣不敢輕易下筆,能做主的朱元璋也陷入了矛盾與沉思。
朱元璋回想著歷朝的開國皇帝,追溯到的祖宗也不一定都是有血緣的。像周天子認了神話里的后稷做先祖;劉邦找了戰國時期的魏國大夫劉清做曾祖父;李淵也尊奉道家始祖老子李耳來作為祖先;還有三國的劉備從賣草鞋開始就自稱是孝景帝的玄孫、中山靖王的后代;孫權則認了兵圣孫武做自己的祖宗;曹操的父親原本是姓夏侯,為了巴結太監曹騰才改姓曹,曹操卻在剛啟動霸業時就把西漢的開國功臣曹參認作了祖宗。從這個理論上來講,朱元璋把朱熹認作自己的祖先,那也不為過吧!
可朱元璋本身就是一個具有傳統孝道思想的人,他愛自己的祖宗,不能因為自己成就了帝業就否認自己的血緣先祖。當然能證明朱元璋這種傳統思想“人設”的,還有他對于患難夫妻馬皇后普通人家庭的那種愛與責任,以及對于嫡長子朱標做太子,甚至在太子死后讓太子兒子朱允炆做皇太孫的“宗法制”執念。
明太子朱標
所以,為了當皇帝后所謂的名稱言順與天命所歸,做出認別人的祖先為自己祖先的大逆不道行為,朱元璋是肯定不會輕易答應的。當然,還有一個有趣的歷史插曲,據說是讓朱元璋下定了不認朱熹為祖先的決心。
據記載,當時朱元璋曾遇到一個姓朱的官員,問他的祖先是否和朱熹有關,人家當即表示不是。又遇見一個姓朱的小販,于是就問人家和朱熹有什么羈絆,人家的回答是,沒啥羈絆。
結果老朱就幡然醒悟,既然一般姓朱的人,都不用朱熹給自己增光,我老朱天下都可以縱橫,又何必執著于名聲呢?
故事的真假,已經很難確認。但我們能確認的是,朱元璋最終沒認什么名人當祖先,還是老老實實地交代“朕本淮右庶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