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浪潮中,智能化已成為最鮮明的產品標簽,也是最大的特點了。
從自動泊車到高速領航,從車道保持到自動變道,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正以驚人的迭代速度重塑汽車產品定義。當L2級輔助駕駛成為15萬元級車型標配,L2+、L2.9等營銷話術開始充斥市場,這場技術競賽逐漸演變為概念包裝的"軍備賽",直至監管重拳落下,為行業敲響安全警鐘。
技術狂奔下的認知錯位
過去三年間,智能駕駛領域的話語體系經歷了劇烈膨脹。部分車企將L2級輔助駕駛包裝成"全場景自動駕駛",用"無限接近L3"、"零接管"、“車位到車伴”等話術模糊技術邊界,甚至有博主在公開道路演示中違規脫手操作。
這種過度營銷直接導致消費者認知錯位——某垂直平臺調研顯示,33%的新能源車主誤認為車輛具備完全自動駕駛能力,部分用戶曾嘗試在駕駛中完全放開方向盤,也不看路,直接睡覺,讓車自己開。
認知偏差的代價是慘痛的,如果大家關注新聞,就會發現最近這幾年,因為智駕出事的事故真的不少,這類血的教訓,暴露出技術普及與安全教育之間的巨大鴻溝。
監管利劍劃清技術紅線
面對失序的宣傳亂象,前段時間工信部一紙通知,對車企的智駕宣傳進行了明確界定。
而近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眾號,更是發文稱,若虛假宣傳造成嚴重后果(如引發交通事故致人傷亡),可能會觸犯法律,會依法可對責任人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以罰金等處罰。
這意味著,過去那種"事故后以輔助駕駛推責"的免責邏輯將不再適用,企業需要為其宣傳的每個技術承諾承擔法律責任。
行業祛魅進行時
監管重壓已引發連鎖反應。上海車展期間,曾隨處可見的"高階智駕""全場景自動駕駛"等話術集體消失,展臺宣傳物料統一改為"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某頭部新勢力在發布會上連續五次強調"駕駛員始終是責任主體",這種謹慎態度與幾個月前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轉變對消費者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在某新能源車主論壇,網友的留言獲得高贊:"現在買車終于不用當技術名詞翻譯了,銷售不再跟我講L2.999了,不再和我吹牛所謂的自動駕駛了,回歸汽車本身的性能、技術了"
站在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中國智能駕駛產業正經歷著從野蠻生長到規范發展的成人禮,而這對于消費者而言,是有利的,畢竟很多人買車,并不會去認真研究各種技術、名詞,更多的聽廠商,聽銷售的講,很多時候就會被過份的宣傳洗了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