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有可能取得冷戰的勝利嗎?從歷史上看似乎蘇聯有這個機會,那就是在70年代全球格局處于蘇攻美守的時期,似乎只要蘇聯再加一把力就能打贏美國了。但實際上這做不到,兩個問題無法解決的話蘇聯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窮兵黷武都戰勝不了美國。第一個問題是斯拉夫人沒有工業原創能力,他們只能被動的接受外來技術。第二個問題是集裝箱革命導致的陸權崩潰。這兩個問題對于蘇聯來說根本就是無解的,而這兩個問題又是如此的致命,不解決就永遠不可能取得冷戰的勝利。
?斯拉夫人沒有原創技術的能力
沙俄時代是全球第五大工業國,僅次于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但是沙俄的工業體系是法國人幫忙建設的,為此法國人還投資了巨款。沙俄時期巨大的莫斯科——圣彼得堡工業區就是法國人的手筆。因此這一時期的工業化不是斯達夫人原創的,而是向外學習的。
蘇聯時期俄國經過兩次五年計劃成為了歐洲第二,全球第三的工業國,但這是美國人的手筆。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和第二個五年計劃都是美國人包辦的,當時的美國正處于資本主義危機中,大量工廠破產,為了賣東西美國人可是毫無顧忌,他們連生產線都敢賣,巔峰時期蘇聯有接近十萬美國工程師及其家屬。
原創一套工業生產線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能做到的,例如制造一個汽車需要兩萬多個零件,每一個零件都要有標準,就連中國也是花了幾十年時間從仿制歐美汽車,引進歐美技術做起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二戰之后蘇聯白嫖了一把捷克和東德的生產線,也就是德國的勃蘭登堡與西里西亞工業區,所以戰后又茍延殘喘了一會兒,但是已經落后于世界了。
為什么蘇聯援助給我們的156個大項目在全球工業框架內全都是落后的?不是蘇聯人使壞不給你好的,實在是他自己也沒有,除了部分采購自瑞典挪威的生產線算是比較新的,其他的產品品質基本都達不到出口的要求,只能自己用或者白送人。蘇聯工業品的質量想必就不用多說了,電視機都能爆炸也是獨一份了,跟著他學的徒弟自然也很難繃。
?集裝箱革命
陸權的崩潰居然是因為一個小小的箱子。在1968年從紐約駛向荷蘭鹿特丹的第一艘集裝箱輪船徹底改變了世界。世界陸權國家的代表是俄羅斯,而海權國家的代表則是美國和英國。在集裝箱革命之前,碼頭卸貨極其困難,消耗時間很長,需要的人力也很多,輪船占用港口時間極長,這使得運輸量相比于陸路運輸沒有什么優勢。
但是在集裝箱革命之后,一切都不一樣了,陸權崩潰了。2022年中國年鐵路運貨量為30億噸,光是長江一條江運輸量都高達30億噸,中俄鐵路運貨量1億噸,中國寧波港運輸量為12億噸。美國與蘇聯瓜分世界的時候,基本上斯大林想要什么給什么,中歐和東歐全都不要了,斯大林是賺了個盆滿缽滿,但是英美有一個底線,那就是不能給蘇聯地中海、大西洋海岸國家,一定不給。
1947年4月份,馬歇爾去莫斯科會見斯大林,馬歇爾用他的口才和利益打動了斯大林,斯大林同意美國接手希臘,而自己接手中國。放棄希臘就意味著蘇東陣營完全放棄了地中海,蘇聯在地中海再沒有了任何優勢,放棄了海權優勢,之后只能依靠陸權過日子了。
?工業原創生產力和集裝箱革命這兩件事對蘇聯的打擊都很大,其中集裝箱革命這件事沒有太好的辦法,畢竟蘇聯先天不足。但是工業原創生產能力蘇聯如果肯下決心也是能搞定的,無非就是搞一個蘇聯版本的“改革開放”,但是蘇聯不可能下這個決心,一旦決定對外開放就意味著蘇聯承認冷戰戰敗了,蘇聯再也沒有和美國爭霸的資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