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西安市雁塔區航天二一〇小學六年級全體同學懷揣著期待與好奇,踏入了白鹿原影視城研學教育基地,開啟一場“文學對話歷史”的快樂之旅。活動伊始,黨支部書記、校長李寧以“安全小貼士”和“秩序能量包”為關鍵詞,為這場文化探索奠定了安全有序的基調。
在白鹿村遇見《白鹿原》的文學密碼
青磚灰瓦的院落、吱呀作響的老木門、斑駁的戲臺與祠堂……當書本中的"白鹿村"真實呈現在眼前時,同學們發出了陣陣驚嘆。“大家現在站的這個院子,就是小說里白嘉軒家的原型。”隨著講解員的指引,同學們好奇地觸摸著夯土墻的紋理。有細心的孩子發現門楣上雕刻的鹿形圖案,立刻聯想到書中的"白鹿精靈"。"原來陳忠實爺爺就是把這里的所見所聞都寫進了書里!"這次探訪不僅讓同學們直觀感受到了文學創作的魅力,更在他們心中悄悄播下了一顆文學的種子,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這顆種子就會生根發芽,綻放出屬于他們自己的文學之花。
在蕓閣書院體驗“入泮大禮”的千年傳承
“冠必正,紐必結”在蕓閣書院蒼勁的古柏下,同學們互相整理衣冠。隨著司儀渾厚的唱禮聲,一場原汁原味的古代“入泮大禮”正在上演。當同學們以“天揖”之禮向自己的老師們深深鞠躬時,方才還嬉笑打鬧的“小皮猴”們瞬間變得莊重起來。“當我的腰彎下去時,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尊師重道’。”最令人期待的是“朱砂啟智”環節,老師用毛筆在每位同學眉心輕點朱砂,“這個‘智慧開關’一點,感覺腦瓜子都變靈光了!”同學們興奮地說。這場沉浸式的禮儀體驗,讓古籍中的文字躍然眼前,同學們發現現代開學典禮的許多環節竟與千年前一脈相承。這場特別的禮儀實踐,不僅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更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
在白鹿原觀看《二虎守長安》的歷史回響
槍聲驟起的沉浸式演出中,同學們屏息觀看楊虎城、李虎臣將軍守城的故事。這場生動的歷史課不僅讓同學們直觀感受到軍閥割據時期的社會動蕩,更通過守城軍民團結抗敵的感人故事,深刻詮釋了“眾志成城”的真諦。“看到演出中的將士們和百姓團結一致堅守長安城,我終于明白歷史書上說的‘團結就是力量’是什么意思了。”同學們在觀后討論時說。這場別開生面的歷史教育,將厚重的歷史轉化為鮮活的教材,讓學生明白團結的力量,懂得在集體生活和面對困難時要和他人合作。
在面案上制作biangbiang面的文化傳承
“使出白鹿原上耕地的勁兒!”基地老師的吆喝聲拉開了biangbiang面制作的序幕。同學們挽起袖子,在面案前開始了這場別開生面的美食體驗。揉面環節成了歡樂的“非遺課堂”,當面團在案板上摔打出清脆的“biangbiang”聲時,同學們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最難寫的字,是用聲音造出來的!”扯面時刻最是精彩,盡管成品有的像“寬皮帶”,有的成了“面疙瘩”,但同學們依然樂此不疲。biangbiang面的制作,不僅讓同學們了解其歷史淵源和獨特工藝,更讓他們懂得每一根面條里,都揉進了關中人的勤勞智慧。傳統文化的種子,已經隨著麥香融進了同學們的心田。
在非遺工坊解碼臉譜的千年符號
"一筆一畫皆學問,五顏六色藏乾坤"顏料盤前,同學們屏息凝神,隨著筆尖流轉,空白的臉譜漸漸被賦予鮮活的生命。這場充滿童趣的非遺創作之旅,讓千年臉譜藝術在同學們的巧手下煥發出時代的光彩。當一雙雙小手小心翼翼地捧起自己創作的臉譜時,托起的不僅是五彩斑斕的藝術品,更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傳承之火。那些融合傳統紋樣與童真想象的作品,宛如一座跨越古今的彩虹橋,讓文化記憶在筆觸間薪火相傳。此刻,古老的戲曲符號被賦予青春的活力,傳統文化的基因在現代審美中綻放新芽,見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薪火相繼、永葆生機。
夕陽西下,滿載而歸的大巴上,同學們意猶未盡地分享收獲。此次研學實踐活動讓同學們在行走中讀懂歷史,在體驗中感悟文化,在互動中學會合作,真正實現了“游有所樂,學有所獲”的教育目標。據悉,該校將持續推進此類沉浸式研學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少年心中生根發芽,為培養新時代的文化傳承者奠定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