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寒門再難出貴子”。個人努力真的抵不過原生家庭嗎?抵不過。
在B站看過一部紀錄片叫《零零后》,非常生動的說明了一個道理:我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國度下,但早已形同陌路。
這部紀錄片不該叫《零零后》,應該叫《生于北京中產階級家庭的零零后》,導演跟蹤記錄了北京某私立幼兒園兩個孩子的成長歷程。年僅5歲的池亦洋同學年少調皮好動,成績從小墊底,家長老師都很擔心他的未來發展。看到他小時候的成績單,我下意識地認為,他大概會去電子廠工作,或者去學廚師。但到了初中,在家長老師的教導下,池亦洋的命運出現的轉折。就是他爸把他送到了美國讀書。
雖然到了美國后依然成績不佳,但池亦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橄欖球。“既然那么好動,就讓他打橄欖球吧” 池亦洋的父親如是說。紀錄片中的另一個主角,女孩柔柔從小數學成績不好,父母很擔心她的未來。
我想了一下家鄉那些數理化不佳,偏科嚴重的同學,多數會考上一個大專,然后消失在人海。然而到了初中,柔柔的命運迎來了轉機。恩,就是爸媽把她送到了美國。“我們發現了女兒的藝術天分”然后到了美國,擺脫了應試教育,找到了學習信心,五門功課都是A這部紀錄片充斥著一種魔幻主義勵志的氣氛,至少那兩個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都覺得是小孩子憑借自己的努力贏得了一片美好的未來,讓我看得目瞪口呆。
在b站看到一組數據,在英國,參與英國高考的學生大概80萬人,G5(劍橋,牛津,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每年的錄取人數是3萬,在英國參與“高考”,考上G5的概率約4%。
在中國,最近兩年參與高考的人數分別是1071萬和1078萬,清華北大兩所學校加起來每年路7200余人,在中國參加高考,考上清北的概率是0.067%也就是說,在中國高考考上清北的難度,是在英國高考高尚G5的60多倍。
更扎心的是,清北沒有G5好。了解這些數據后,再聽到那些“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的案例,都由衷感到不適。記錄片之外的00后,處境是這樣的,中考的時候約50%的人沒考上高中,這批人的謀生手段可能是富士康之類的電子廠,高考的時候大部分進不了211和985,然后找個民營企業和編制內工作,月薪徘徊在5000上下,學習最出眾的那批人涌入了一二線城市,干著996的工作,頂著“做題家”的名號,能肝到30歲攢下100萬已經是人中龍鳳,可北上深最便宜的房子,這100萬還是支付不起首付。
教育本來應該是改變命運、讓社會階層流動起來的梯子,可在現實里,好像反而成了讓階層更固定的催化劑。家里條件不好的孩子想通過高考改變階層,越來越難了。他們沒有好的教育資源,也沒有什么人脈關系,從一開始就落后別人一大截。就算靠著自己的毅力和努力,高考考了不錯的成績,上了大學也會發現,和那些家里有錢的同學比起來,自己在眼界、能力、機會這些方面,都有很大差距。
個人努力VS原生家庭,優劣應該有個判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