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章懷太子李賢的墓,作為乾陵周邊的陪葬墓,從唐末就屢遭盜墓者光顧。
但在70年代初期的搶救性發掘中,仍有關鍵文物墓志銘幸存。
李賢的墓志銘,揭開了一段宮廷秘史。
墓志銘中的典故
墓志銘石碑上一千余字,記述了章懷太子李賢的一生。
其中有一段,意味深長:
“豈謂禍構江充,釁生伊戾?愍懷貽謗,竟不自明?申生遇讒,寧期取雪?”
這一段話中,用了三個典故,涉及三位太子。
戾太子劉據,在漢武帝時期那場著名的“巫蠱之禍”中,被江充等人構陷,說他用巫蠱詛咒漢武帝,大逆不道。
太子無法自明,恐懼不已,起兵殺了江充等人。
漢武帝誤信讒言,以為太子謀反,遂調兵鎮壓。
結果太子兵敗無援,倉惶出逃,最終與生母衛子夫先后自盡。
西晉太子司馬遹,少年聰穎,才識過人。
晉惠帝的皇后并非太子生母,因此懼怕太子繼位后自己失勢。
她聯合賈謐等人密謀,在宮中散布太子圖謀不軌的流言。
最終,司馬遹被囚禁在許昌宮中,皇后矯詔,派人將其殘忍殺害。
申生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太子,晉獻公的新夫人驪姬為扶自己兒子上位,多次設計陷害申生,誣陷其謀反。
獻公昏惑,太子罹殃,最終上吊自殺。
墓志銘中提到的這三位太子,皆是死于讒言陷害的。
為什么要寫這三個含冤自盡的太子呢?
自然是因為章懷太子李賢同他們一樣,也有蒙冤受害的遭遇。
母子相斗
李賢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次子,兄長李弘去世之后,李賢被立為太子。
他廣召文士,為《后漢書》撰寫注解,得到了后世很高的評價,也深得高宗喜愛。
高宗多病,李賢幾次代行監國之責,處理政務井井有條,贏得了朝中上下的贊譽與支持。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被寄以厚望的太子,卻在風頭正盛之際,突然被貶為庶人。
而在背后操縱這場命運轉折的,竟然正是他的親生母親——武則天。
儀鳳三年,武后臨朝。
在皇位與權勢面前,親生兒子也一樣是競爭對手,是要除掉的“絆腳石”。
當時,宮中流言四起,傳言李賢并非武則天親生。
還有那位頗受寵信的方士明崇儼,也在這時向高宗進言“太子不堪承繼,英王貌類太宗”、“相王相最貴”。
大概意思是說:太子難堪重任,英王李顯倒是很像太宗皇帝;相王面相最尊貴……
李賢聽說了這些話,大為震怒,認為明崇儼背后必定有人指使。
李賢心想:敢指使術士編排太子的,除了母親還能有誰呢?
而至儀鳳四年,明崇儼遇刺身亡,武后也與有同樣的想法:
兇手不是太子,還能是誰呢?
武則天便給李賢送了兩本書——《少陽政范》和《孝子傳》。
一本教他做太子,一本教他當兒子,背后意味不言而喻。
之后,武則天又寫信指責李賢的失德行為。
這么一來二去的,武后和李賢這對母子間的矛盾就被擺上了臺面——幾乎成了公開的秘密。
被扣上了“謀逆”的帽子
就在武則天處心積慮想要扳倒李賢的時候,李賢的一個把柄就送上門來。
據傳李賢好聲色,豢養男寵,引起非議。
武則天緊緊抓住這個把柄,上奏高宗。
此事涉及太子,由宰相親自來調查。
可要知道,當時朝中八位宰相中,有一半是武則天一手提拔的親信。
李賢的男寵趙道生受了大刑,很快就承認自己就是刺殺明崇儼的兇手。
原本影響不大的風話案件,一下子就變成了謀殺案。
武則天抓住機會,派人搜查太子府,在東宮的馬坊中搜出數百具甲胃。
按照唐朝律法,甲胃這類軍用裝備,要交由武庫署管理,不得私留。
可規定是規定,實際操作時難免有些疏漏。
太子東宮是有軍隊的,部分甲胄使用后沒能及時歸還,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可在武則天的推動下,這些甲胄就成了太子圖謀不軌、企圖謀反的憑證。
于是,一道圣旨,李賢就被貶為庶人幽禁長安,后又流放巴州。
四年后,高宗病逝,武則天開始把持朝政。
她派出酷吏丘神勣前往巴州,表面任務是搜查太子住處,實際卻是逼令李賢自盡。
年僅31歲的章懷太子李賢,就這樣死于宮廷權斗。
參考資料
[1]高文文.章懷太子李賢死因質疑與揣測[J].唐史論叢,2016,(02):161-171.
[2]梁子,張鑫,程云霞.唐章懷太子李賢真相[J].乾陵文化研究,2015,(00):130-14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