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生氣的時候,常常會脫口而出:“氣得我肝疼!”傳統醫學里也有所謂“生氣傷肝”的說法。但這種“肝疼”究竟是真實的身體不適,還是一種心理上的錯覺?肝真的會因為生氣而感到疼痛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有趣的話題~
“肝疼”和“肝疼”不一樣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首先理解一個現象,即人們對日常生活感受的描述常常會受到時代文化認知的影響,比如說古代人描述一個人皮膚好,會用“膚如凝脂”,而現代人表達同一個意思,有些人可能就會用“滿臉的膠原蛋白”了。
因此,一般人平時所說的氣得“肝疼”和解剖學意義上的肝臟本身的疼痛并不是一回事。
肝臟發生病變一般都會引起疼痛,比如肝炎、肝膿腫、肝癌發生時,可能會因為腫脹導致肝臟包膜張力增加,從而讓病人感覺到上腹部有鈍痛,同時還會伴有消化系統的其他不適癥狀,這些癥狀的發生多有一個由輕到重的過程,而且不會自行緩解,直到這種疼痛嚴重到足以引發人的警覺,敦促人盡快就醫。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而平時人們所說的氣得“肝疼”其實一般時候并不是肝臟真的出問題了,往往只是大家對定位模糊的肚子疼的經驗性描述,這種肚子疼通常都發生的比較迅速,而且一旦怒氣消退,癥狀也隨之消失,不至于產生嚴重后果。
加拿大生理學家塞里(Sely.H)認為當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之后,會產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變化,以喚起體內的整體防御能力,主要表現有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壓增高、出汗、手足發涼等。此時,全身血液優先供應心、腦、肺和骨骼肌肉系統,以確保機體處于“戰斗”或“逃跑”的準備階段。此時,消化系統就有可能出現一過性的功能紊亂,比如因胃腸道的蠕動不規律而引起腹痛。
塞里的應激學說對心身醫學有重要意義,此后許多應激研究都是在此基礎上的修正、充實和發展的,但該學說后來也被研究者發現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該學說忽略了應激過程的心理成分。
因為應激源(比如生氣、發怒)可能是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和文化的,應激反應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應激過程也受個體多種因素的影響,認知評價和個人經歷都會顯著地影響應激的作用過程和結果。
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有“怒大傷肝”的心理預期,那么這個人就更有可能在生氣時出現消化系統相關的癥狀,比如腹痛,而這一過程又會反過來強化他原有的“怒大傷肝”的認知,因此,他自然就很容易常常被氣得“肝疼”了。
很多疾病
都與不良情緒有關
事實上很多消化系統的疾病確實都與不良情緒有關。比如消化性潰瘍、炎癥性腸病、胃食管反流病、急性應激性潰瘍、腸易激綜合征、慢性胰腺炎等。
情緒與消化系統疾病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既有生理機制的直接作用,也有心理因素的間接影響。例如,長期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可能會導致消化系統的慢性炎癥,而這些炎癥又會進一步加重情緒問題。此外,個體的心理素質和應對能力也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受到情緒應激的影響,而另一些人則能夠更好地調節情緒,從而減少對身體的不良影響。
情緒與心血管疾病之間也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消極情緒如憤怒、焦慮、抑郁等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血管收縮、炎癥反應增強、氧化應激增加等[4]。
18 世紀時,醫學界已經意識到生氣發怒會引發心絞痛了,比如英國著名的外科醫生約翰·亨特(John Hunter,1728-1793)自己就有心絞痛的問題,他也發現巨大的情緒波動會引起心絞痛的發作。
約翰·亨特是一位偉大的醫生,非常善于利用一切機會觀察學習疾病,當他的心絞痛發作時,他就會沖到鏡子面前去仔細觀察自己痛苦的表情。可他總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有一次他對一個死于一陣暴怒的人進行尸檢之后,開玩笑地講,自己的生命完全掌握在任何一個會在語言上激怒他的惡棍之手。孰料一語成讖,1793 年 10 月 16 日,他在圣喬治醫院的會議室與人發生激烈的辯論過后,痛苦地倒下了。
這位生前為探索疾病的奧秘曾解剖過無數尸體的外科醫生,死后也將自己的尸體獻給了醫學事業——對他的尸體解剖發現,其冠狀動脈的病變已經很嚴重了。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現代醫學已經認識到情緒對疾病的影響,并采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療措施。除了傳統的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和行為干預也逐漸成為重要的治療手段。例如,認知行為療法(CBT)可以幫助患者識別和改變負面情緒,從而減輕癥狀。此外,一些研究表明,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也可以改善情緒狀態,進而緩解消化系統的癥狀。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與情緒相關的不適癥狀如果嚴重到需要就醫的程度,實際上是很難迅速判斷出來到底是以哪個器官的病理變化為主了。因為人體對內臟疼痛的感知,經常會出現定位不太準確的情況,比如說心絞痛確實最常表現為胸痛,但也有些不太典型的病例,會讓病人感覺到腹痛,如果急診科的醫生經驗豐富,就會通過基本的體格檢查初步判斷出病人的問題可能出在心臟,如果病人和醫生都不太走運的話,這類不甚典型的病例,就有導致診斷延誤的風險。
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憤怒情緒
既然情緒對身體的影響如此顯著,那么學會處理憤怒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生活方式醫學》的建議,當憤怒的情緒出現時,最好是思考而不是僅僅做出反應,關鍵是要花時間思考問題,以明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憤怒,以及這種憤怒會產生其他什么影響,重點應放在尋找最佳辦法上,以應對目前的處境。
人們不要被憤怒所控制,應該盡快化解憤怒情緒,處理引起憤怒的方法包括與引發憤怒的人進行積極的溝通,重點是解決問題,而非責備。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電影《教父》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不要憎恨你的敵人,那會影響你的判斷力。”這句話不僅適用于電影中的情節,也適用于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情緒管理。可惜老教父的大兒子沒有學會這一點,他的憤怒可不只是讓自己“氣得肝疼”,直接中了對手的圈套,命喪于亂槍之下。
但我們都很清楚,憤怒的情緒是在大腦中產生的,讓我們控制憤怒情緒的指令也只能由大腦發出。那么,用黃油做成的刀具,它還能切割黃油本身嗎?就像你在生氣的時候,旁邊有人好心勸你別生氣啦,這種勸慰會奏效嗎?
可能不是那么容易。但不管怎么樣,如果總是被氣得“肝疼”,類似的建議,或許值得一試。
參考文獻
[1] 潘芳,吉峰.心身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3
[2] 李清晨.心外傳奇[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157-158
[3] 詹姆斯 M.瑞普.生活方式醫學[M].馮雪,宋純理,孫洪強,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4:1300
[4] Emotional stress in cardiac and vascular diseases.Current Vascular Pharmacolog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754763/
策劃制作
作者丨李清晨 哈爾濱兒童醫院 胸外科副主任醫師
審核丨閆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肝病中心 主任醫師
策劃丨林林
責編丨楊雅萍
審校丨徐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