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哥說:今天編發(fā)濤哥俺老同學對拙作《浩蕩七十年》的一篇書評,非常感謝對濤哥俺的謬贊,權當是鼓勵了。
我與張守濤是同鄉(xiāng)加同窗,又同樣都曾有過研究文史的志向,只不過守濤如今已是知名文史作家,而我則當了一名警察。我跟守濤笑談:“你去負責詩和遠方,我來守好美麗的家鄉(xiāng)”。
作為近三十年的好朋友,我見證了守濤從“讀書”到“教書”再到“寫書”的成長歷程,而守濤也常鼓勵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不要放下手中的筆。那么,此次提筆,就從品讀張守濤和他的《浩蕩七十年:大清衰亡與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以下簡稱《浩蕩七十年》)開始吧。
在此之前,張守濤已有六部著作。從《說說當今這些文化名人》到《我的沉默震耳欲聾》,每出新作,我必會在當年的春節(jié)收到他的饋贈,而這一次的《浩蕩七十年》讓我明顯感覺到了與以往的不同。
張守濤說,此書成書之前,他已積累了近二十年的晚清史閱讀和六年多的晚清史寫作,這本書是他四十年來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甚至說有了這本書這四十年生命已足矣。這不由得讓我急切地翻開這本沉甸甸的鴻篇巨制。
《浩蕩七十年》以“衰亡”與“現(xiàn)代化”的并置,撕開了一道重新凝視歷史的裂口。張守濤摒棄了傳統(tǒng)史觀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二元對立”框架,以“三波浪潮”重構晚清七十年——從鴉片戰(zhàn)爭的器物震顫,到甲午戰(zhàn)敗后的制度驚雷,再到辛亥革命的靈魂覺醒。
這三次浪潮不僅是技術、制度、思想的遞進,更暗合了文明碰撞中“救亡”與“啟蒙”的雙重變奏。鴉片戰(zhàn)爭的硝煙中,士大夫階層第一次跌跌撞撞地觸摸現(xiàn)代性的輪廓;甲午慘敗的屈辱里,維新派在制度變革的深水區(qū)蹣跚學步;新政改革的廢墟上,革命者以鳳凰涅槃的姿態(tài)叩擊新時代的大門。這種“浪潮說”的建構,既打破了傳統(tǒng)歷史分期法的機械切割,又超越了簡單線性進化論的思維定式,揭示出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特有的迂回性與層累性。
書中以知識分子的精神覺醒為經(jīng)線,以現(xiàn)代化浪潮的涌動為緯線,編織出一幅遠比傳統(tǒng)敘事更富張力的歷史圖景。在張守濤的筆下,歷史不再是冰冷的年表,而是由龔自珍的孤憤、林則徐的困頓、李鴻章的權謀、康有為的執(zhí)念、孫中山的熾烈等交織而成的命運長卷。
他以“借人明史”的筆法,讓曾國藩的“社畜式修身”、左宗棠的“現(xiàn)代性人格”、嚴復翻譯《天演論》時的文化焦慮,成為透視時代困境的棱鏡。
這些被傳統(tǒng)史觀邊緣化的“失敗者”與“妥協(xié)者”在浪潮中或如魏源般“鐵皮屋中的吶喊”,或如張謇般“實業(yè)救國的突圍”,共同拼貼出一幅知識分子的精神地形圖——既有“中體西用”的迂回智慧,也有“全盤西化”的激進幻滅,更暗藏文明轉型中人性與時代的永恒撕扯。
這種讓歷史人物“在場”的書寫方式,使讀者得以在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的共振中,觸摸到歷史的肌理與溫度,產(chǎn)生強烈的共情共鳴。
在這部兼具思想鋒芒與人文關懷的著作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清帝國衰亡的病理切片,更是一個古老文明在現(xiàn)代化浪潮中的精神覺醒。那些在歷史山谷中掙扎前行的覺醒者,他們的迷惘與頓悟、妥協(xié)與抗爭,構成了中國現(xiàn)代化最原初的精神基因。
當張守濤以知識考古學般的耐心拂去時間塵埃時,我們終于發(fā)現(xiàn):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實則是中華文明在陣痛中重生的精神史詩。這種對歷史復雜性的敬畏與對生命溫度的回護,或正是當代史學研究最珍貴的品質。
“浪潮說”不止于解釋過去,更試圖錨定當下:當技術迭代加速、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們是否仍在經(jīng)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認知震蕩?書中對“經(jīng)世致用”傳統(tǒng)的再詮釋頗具啟示——洋務派的“器物救國”與今日的科技自強,維新派的制度探索與法治建設,辛亥革命的“共和理想”與現(xiàn)代政治文明,構成了一條綿延的現(xiàn)代化光譜。這種歷史縱深感,讓書中的“浪潮”不僅是過往的回響,更成為理解“中國式現(xiàn)代化”獨特路徑新的密鑰。
《浩蕩七十年》的終極叩問,是“現(xiàn)代化何以可能”的重要命題。當張守濤將孫中山“天下為公”的遺言置于辛亥革命的硝煙中,當他在文末寫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歷史從不終結,浪潮永遠向前”,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部晚清衰亡史,更是一部關于“人的現(xiàn)代化”的啟示錄。
在技術霸權與文明沖突的今天,重讀這段“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或許能讓我們在浪潮的喧囂中,聽見歷史深處的潮聲——那是對開放、包容、創(chuàng)新的永恒呼喚。
在去年張守濤新書分享會上,我作為同學代表進行發(fā)言:“做好一件事并不難,難的是堅持一下,堅持一下也不難,難的是一直堅持下去!”
站在2025年的時光渡口回望,張守濤通過堅持、努力、勤奮,用幾十年的光陰完成了從一個沉默少年到知名文史作家的蛻變。
他的七部著作不僅是個人成長的編年史,也能在時代洪流中給我們人生啟發(fā)。我相信,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中,《浩蕩七十年》是守望的開始,更是微光的繼續(xù)。
【作者簡介】王金亭,山東臨沂莒南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全國公安文聯(lián)會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本文首發(fā)于紫牛新聞)
濤哥俺新書《浩蕩七十年:大清衰亡與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日前出版,這是第一本全面立體真實書寫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以人物為脈絡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著作。本書內容嚴謹史料豐富,論證充分文史融合,觀點獨特語言生動,眾多名家推薦,注重突出經(jīng)世致用、大變局、現(xiàn)代化,有較強現(xiàn)實意義和學術價值,入選當當中國歷史好評榜、熱賣榜(點下方圖片即可在當當購買):
最新熱文推薦:
觀文化萬象,聽時代濤聲
有思想、有態(tài)度、有品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