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唐朝,人們常想到貞觀之治的開明、開元盛世的繁華,然而在長安城的繁華背后,卻存在著一段少為人知的歷史。
那就是大規(guī)模的奴隸制度,他們用汗水與苦難澆筑著盛唐的輝煌,可命運卻無人在意。
唐朝初年百廢待興,唐太宗推行均田制與租庸調(diào)制,將土地按人口分配,試圖構(gòu)建“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社會。
然而,這種制度并沒有覆蓋所有人群,還有一群奴隸甚至和牛馬一樣,是作為一種可以交易的私人財產(chǎn)處置。
這種現(xiàn)象原本來自于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制度,但在唐朝的擴張戰(zhàn)爭中不斷強化,留存了下來。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大破東突厥,共俘虜十余萬人,這些戰(zhàn)俘被遷入長安周邊成為貴族莊園中的勞動力。
僅唐太宗時期,因戰(zhàn)爭被俘的突厥、高昌、高句麗等族人口就超過百萬。
他們和因罪籍沒的官奴、因債賣身的私奴,共同構(gòu)成了唐朝奴隸群體。
當時就有記載顯示,一名成年奴隸的價格約為絹20匹,與一頭健壯的耕牛相當,可見奴隸是如此廉價。
根據(jù)奴隸的作用不同,唐朝將奴隸分為官奴與私奴兩類。
官奴歸屬于太常寺等機構(gòu),主要從事宮廷營造、禮儀服務(wù)等工作,私奴則隸屬于官僚貴族,親王可擁有奴隸200人,以此類推,品級越低限額越少。
奴隸的另一來源則是唐朝的對外戰(zhàn)爭。
從貞觀年間到開元時期,唐朝的每一場擴張勝利都伴隨著大量戰(zhàn)俘,而這些人被分配到宮廷、或貴族莊園里工作。
例如天寶年間遠征南詔失敗后,數(shù)萬戰(zhàn)俘被押解至長安,成為權(quán)貴家中的“昆侖奴”。
另外,如果有謀反、謀大逆等重罪的,其家屬和奴婢也一并歸為官奴。
平民若負債無力償還,也可以成為負債奴,而奴隸的子女生來即為奴。
同時,奴隸沒有獨立戶籍,依附于主人戶籍之上,不得與良人通婚,如有違背,則其主人和奴隸都會受到懲罰,從出生到死亡,奴隸始終處于社會底層。
即便奴隸社會地位低下,卻是社會的核心勞動力。
天寶年間全國官私奴婢總數(shù)約300萬,占當時總?cè)丝诘陌俜种@些奴隸在貴族莊園中耕種稻田、采摘茶葉,在手工業(yè)中也大量使用官奴,數(shù)量十分龐大。
奴隸制度的存在加劇了社會分化,貴族官僚以蓄奴數(shù)量彰顯身份,而平民百姓卻可能因一場災(zāi)荒淪為奴隸,這種反差在安史之亂后愈發(fā)明顯。
隨著儒家民本思想與佛教眾生平等觀念的傳播,社會對奴隸制度的合理性產(chǎn)生了質(zhì)疑,民間開始對奴隸制度有抵觸情緒。
至晚唐,奴隸制度已大幅衰落,法律層面開始允許奴隸通過繳納贖金獲得自由,到五代十國時期,奴隸制度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雇傭制與租佃制。
盛唐的輝煌建立在多種經(jīng)濟形態(tài)之上,而奴隸群體的苦難,正是封建制度殘酷性的體現(xiàn)。
盡管史書鮮少記載他們的姓名,但敦煌壁畫中勞作的身影都在訴說著這段沉默的歷史。
唐朝的奴隸制度早已消逝在歷史長河,卻為我們觀察古代社會提供了一個角度。
在繁華和文明的背后,我們或許不應(yīng)忘記在盛世的陰影里,曾有一群被稱作“奴隸”的人,用血汗?jié)补嗔藲v史。
參考文獻:
《唐律疏議》
《中國奴隸制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