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有一種現象,一些規模較大的村莊,人們建房時喜歡搬出原來的村莊,尤其喜歡搬到交通條件比較好的地方。
原來的村莊并不是不能建房,很多人家都有老宅,可以推倒重建。但是,由于老宅處在村莊的中間,或者處在村莊的后面,要在鱗次櫛比的民居中,蜿蜒穿行。
由于村內的道路只能步行,不能通行機動車輛,運輸一些家具、農資、糧食等大件貨物,到家里有一段長長的距離,還需要肩挑背扛,費力不說,效率還很低。
于是,現在農村一些年輕人回鄉建房,尤其是丘陵地區和山區,在選址時,一般優先考慮搬出村莊,在交通好的地段上,利用荒地或坡地,開挖地基建房。
這種地方,因離原來的村莊比較遠,山上免不了葬有墳墓,建房后,房前屋后可能有墳墓。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喜歡用一句老話來提醒建房的年輕人,這句話就是“前不照墳頭,后不靠墳尾”。
那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里面有哪些民間習俗呢?
這句話是一句在一些地方流傳的民間俗語,主要描述了陽宅的選址禁忌,個別地方風俗中,也牽涉到陰宅的選址原則。
這句話中,“墳頭”和“墳尾”是比較難理解兩個詞,其主要原因是,這兩個詞在民間的爭議比較大,站在不同的角度,其理解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兩種說法。
從棺槨頭尾的角度來說,有的人認為,棺槨頭部朝向為頭,即靠山向,是墳頭,而棺槨腳部朝向,即墳墓的朝向,也就是墳尾。
按照有一些地方的習俗,過去農村只有少數墳墓立碑,大多數墳墓只是在墳墓的朝向前,即立碑的地方,放置一塊石頭,這塊石頭俗稱為“磉腳石”,因此,頭部為墳頭,腳部為墳尾。
從朝向的方位來說,有的人認為,墳墓的朝向,也就是墓碑所在方向,俗稱為墳前,應該是墳頭,而靠山一方則俗稱為墳后,應該是墳尾。
以上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是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結論。在實際應用當中,兩者說法可以相互轉換,并不是固定不變的。
那么這句俗語中的“墳頭”和“墳尾”,到底指哪個方向呢?下面就對這句俗語進行具體解析。
一、前不照墳頭
這句話中的“照”,根據俗語的語境,可以理解為“正對、面對”。那么,這話的意思是說,陽宅(有的地方也指陰宅)選址時,前方不宜正對著其他墳墓的墳頭,尤其是近距離正對,以免形成 “對沖”。
這里所謂的“正對”,對于陽宅的前面來說,一般以兩門為主,即正屋的朝門和宅院大門。
如果宅院沒有院墻及大門,指的就是朝門,即正屋的堂屋(廳堂、中堂)大門。倘若宅院有院墻及大門,指的是宅院大門。
根據前面墳墓的不同朝向,民間對這句俗語有兩種解釋。
一種是所要建房屋與墳墓相同的朝向。如果房屋前面的墳墓,通常來說,按照民間的傳統習俗,一般在百步之內,約150米內,房屋的朝門或者院大門,不能與靠山向的墳頭正對。
另一種是所建房屋與墳墓相反的朝向。也就是房屋前面的墳墓碑的朝向與房屋面對面,那么墳墓碑的朝向就是“墳頭”了,同樣是在百步之內,房屋的“兩門”,不能與不能墓碑朝向的墳頭正對。
民間俗信認為,如果房屋的“兩門”與墳頭正對,很不吉利。
在一些地方(并不是所有的地方)習俗中,葬墳的選址也有同樣的說法。
由此可以看出,俗語中的“照”,實際上包括了兩種與墳墓相對的情形,這也符合“照”字的“正對、面對”含義。
二、后不靠墳尾
這話指的是,建房選址時,房屋后面,要盡量避開有墳墓的地方,民間有俗語說“不怕門前墳成堆,就怕屋后有墳”“不怕屋前堆上堆 就怕屋后鬼推門”等,說明在農村傳統習俗中,人們非常忌諱屋后有墳墓。
有的人家建房選址,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特別是宅基地非常緊缺的村莊,沒有更多地方可以挑選的情況下,只能在后面有墳墓的前面建房,也不以靠墳墓太近。
這里所說的“不靠”,意思是不貼近、不背靠。這話在民間同樣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墳墓與房屋同向。房屋的后面,不要貼近墳墓的墓碑前面,即墳尾,尤其指正屋堂屋后面的開間,不要貼近墳墓的墳尾。這種情況,一般在山區或丘陵地區的坡地建房比較多見。
另一種說法,墳墓與房屋的朝向正好相反。這種情況一般在相對地勢比較平坦廣闊的地方比較多見。意思是說,房屋不要與墳墓背靠背,貼得很近,民間同樣忌諱正屋堂屋后面的開間與墳墓背靠背。這里的“墳尾”,指的是墳墓靠山的方向。
在一些地方的習俗中,這種說法同樣適用于陰宅的選址。
以上具體解析了這句俗語的意思,下面再說說這句俗語所含的民俗空間倫理與尊重原則。
在農村,不管是建房,還是葬墳,避免近距離正對或背靠他人墳墓,是農村的一種傳統道德觀念,既是體現對他人安息之地的空間禮讓,也是體現對“地界”“墳界”的重視。
在農村,人們為了避免占用耕地,一般利用荒山荒或者空閑地建房,這種選址的理念應該充分肯定。
然而,如果選擇墓地附近的空閑地建房,還是要尊重逝者,不要靠得太近,盡量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要盡量避免房屋正門或院大門正對墳頭,或者屋后緊貼墳尾,以因為當地的習俗,在心理上產生壓迫感或忌諱,對心理造成影響。
至于這句俗語在一些地方應用到陰宅的選址,只是一些地方性習俗,除了尊重當地習俗外,我們要科學地看待這一民俗現象,不必過度迷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