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貴州赤水退竹林地變耕地,最終導致大面積被撂荒的事情,經過央視的報道以后,引發全網的關注和熱議,因為本身赤水縣的地理環境是非常適合竹林生產的,砍掉部分竹林變成耕地以后,由于地理位置和灌溉水源不足等原因,很多竹林地就撂荒變成了雜草叢生的荒地,的確非常的可惜,本來種竹子還可以為當地老百姓創造經濟效益的,如今大部分變成了荒地,就著實變成了浪費,怎么辦呢?
自從央視新聞報道以后,大家都非常關注這個事情的進一步發展,從4月18號到4月25號,整整的一個星期以后, 關于這個事情終于有了一個新的發展,這次同樣是央視新聞的繼續追蹤。據央視新聞4月25號的最新消息,貴州赤水全面部署耕地流出整改“回頭看”,可能大家看到標題,不是特別明白是什么意思,用大白話的意思就是說,赤水官方要把過去一些退竹林地變耕地不合理的地方重新整改,那怎么整改呢。根據央視的報道,給大家梳理一下其中的幾個重點。
一,赤水當地準備“舉一反三”,在充分尊重當地老百姓的意愿的前提下,要在4月30號之前完成全部的核查,力爭在5月底之前完成整改工作。
二,推動“耕地下山,林地上山”!原來是在山上砍掉了竹林地,沒人種植,種植不了。竹子又重新長出來了。
三,對于核查核實的竹林地已經重新長出竹子的地塊,利用機械進場作業,把地重新整改成符合種植條件。機械進不去的,用人工的方式,把那些新長出來的竹子重新砍掉,整改竹林地皮,確保種植莊稼能夠種的下,長得出。
四,針對原來竹林地交通不便,灌溉條件不夠的情況,通過向上級爭取經費的方式,改善交通和灌溉條件,加大投入。
通過以上的多個方面進行整改,可見赤水方面也是想把這些撂荒的竹林地重新利用起來的,但在這些竹林地到底種植什么樣的莊稼會比較好呢,當地說了種植應季的紅薯,玉米,還有蔬菜會比較好。但之前央視的報道就已經說過,當地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在外面務工,即使種植的條件重新滿足,到底誰來種呢?對于這個現實的問題,當地的做法是,對于種植意愿比較低的家庭,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代種代耕。要大力推廣玉米和大豆,還要安排農技人員下田幫忙種植戶進行指導,讓種植可以產生經濟效益。
的確,我們可以看到赤水這次的整改措施看起來已經是非常全面了,但最重要的還是在于執行的問題。因為原來一直是竹林地,地理位置偏高,灌溉的水源也不足,交通條件也不好,要把竹林地改造成符合種植莊稼的農田,現實一點來說,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畢竟種植莊稼不但需要有水,農田也要有養分等等。但相比撂荒浪費資源,下決心重新整改,并且執行到位,就是一件做的不錯的事情,但核心在于一定是要長期這樣做才可以,不要再讓已經退掉竹林的地再變成種植不下去,再變成撂荒的雜草地了。
對此,大家又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