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李壽山:看“舌下脈絡”就知道有沒有瘀血
余在臨床中,常為中風不語的患者針刺金津玉液,久之,發現該病大部分患者,舌下脈絡之顏色與形態和常人大別。
隨著主癥的變化,舌下脈也發生相應的改變,故潛心觀察、研究,經普查與大量之病例分析,對照,證明“舌下脈診”,對瘀血之診斷有較高價值,對某些病證具有特異性。
余在實踐中觀察到正常人舌下脈絡主干脈有三種形態,即單枝,雙枝,或三枝,分枝脈有若干小分枝。
長短度以整個舌體縱行兩段分之,超過1/2者為長,不及1/2者為短。
主干脈管約2毫米,超過者為粗,不及者為細。
主干脈以暗紅色為正常,分枝脈多為粉紅色的網狀致密小絡脈,正常者多為不顯露于外。
當有瘀血證時,“舌下脈”的顏色形態,長短就會發生異常。常見者為青紫、淡紫粗長或緊束細短,甚或怒張彎曲有多數小結節。
舌下脈診與舌質之關系,余以為兩者有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之用,但兩者并非完全一致。
有舌質正常而舌下脈卻見明顯異常者,因此舌下脈診對診察瘀血證之有無,確比通常舌診高出一籌。
盡管舌下脈診,簡便易行,容易掌握,也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辨識水平。
舌下脈絡的形色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與個體差異病期階段,季節轉換等變化有關,表現出一定差異性。
比如:中風半身不遂初期,由于血脈瘀阻,正氣尚盛,氣血充斥,故舌下脈診多表現青紫粗長;久之正氣耗傷,氣血漸衰,加上化瘀等藥物的作用,逐漸變成淡紫、淡紅而短細了。
再如:心肺瘀阻痰飲咳喘證,每至冬春季節發作嚴重時,舌下脈青紫粗長變化明顯,反之,每到夏秋季節,病情好轉,舌下脈也變得淡紅或淡紫而細短;表明體內瘀阻之象暫解。
這種動態變化,對觀察疾病,測知預后甚有好處。
舌下脈診,之所以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是因為舌下脈絡直接與臟腑,經絡,氣血發生聯系,故能真實的反映一些臟腑內在的病理變化。
脈為血府,血分有病,就能通過血脈表露出來。
通常四診中的切脈,其實就是通過醫者的觸覺來探求五臟六腑之病的,應當看到脈診有它的局限性,故歷代中醫強調四診合參。
今言之的舌下脈診,是用視覺診察血脈病的,因此就直觀上講,它比切脈更客觀,更具體了。
全身經絡,能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并且最淺表,最顯露,最能反映五臟六腑者,莫過于舌下脈絡。因此臟腑有病,尤其是血脈病,便會一看即明。
通過實踐,舌下脈診之異常與臟腑之寒熱,氣血之虛實有密切關系,一般而言,虛者淡紅而細短,瘀者青紫而粗長,寒者淡紫而緊束,熱者紅紫而怒張。
舌下脈診不是萬能,但對瘀血癥的辨證確有重要的診斷價值。以此廣之,中醫診斷學應當跟上現代科學之步伐,在發展繼承的基礎上,注意更客觀的診斷方法,舌下脈診就是一種客觀的嘗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