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于 《科技導報》2025年第7期科技新聞
嬰兒期丟失的記憶可能被尋回
嬰兒記憶測試實驗
(圖片來源:
Science
人們普遍無法回憶起3歲前的經歷,這一現象被稱為“嬰兒期遺忘”。傳統理論認為,這源于嬰兒海馬體發育不全,無法形成長期記憶。然而,
Science在2025年3月21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嬰兒在1歲時即可通過海馬體編碼記憶,顛覆了此前的觀點。
研究者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對4~25個月大的嬰兒進行實驗,包括向嬰兒展示(面孔、場景和物體等)圖像、通過眼動追蹤測試記憶、神經影像學檢查。結果表明,當嬰兒對舊圖像表現出熟悉偏好時,其海馬體后部區域在編碼階段的活動顯著增強。這種記憶編碼信號在12月齡以上嬰兒中尤為突出。
為何每個成年人都對人生最初的3年毫無記憶?作者解釋,嬰兒期記憶的脆弱性源于記憶檢索系統的滯后發育。盡管嬰兒海馬體已能形成記憶痕跡,但前額葉等負責記憶提取的腦區尚未發育成熟,導致成年后無法提取早期記憶。這與嚙齒類動物的研究一致:嬰兒期記憶可存續至成年,但需特定線索激活“封存”的印跡。
(綜合
Science、EurekAlert!官網)
全球湖泊熱得“缺氧”
全球表面積≥10 km2 的湖泊DO濃度的時空變化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2025年3月21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聯合南京大學、英國班戈大學等團隊在
Science Advances發表研究,揭示全球湖泊溶解氧(DO)濃度正以每10年0.049 mg/L 的速度下降,脫氧速率遠超海洋(-0.022 mg/L)和河流(-0.038 mg/L)。研究通過整合衛星遙感、機器學習模型及全球15535個湖泊的實測數據,發現過去20年中83%的湖泊出現脫氧現象,其中氣候變暖通過降低氧氣溶解度貢獻了55%,富營養化則損失約10%的氧氣。此外,熱浪事件會進一步加劇脫氧,使DO濃度在高溫期間較平均值下降7.7%。
研究預測,若按聯合國設定的溫室氣體高等排放情景(SSP5-8.5),到21世紀末,全球湖泊DO濃度將下降8.8%(0.86 mg/L),部分區域可能突破淡水魚類生存閾值(6.0 mg/L)。這一趨勢將威脅水生生物多樣性,并可能引發氮固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等連鎖生態風險。
(綜合
Science Advances、科學網、《中國科學報》)
火星探測器發現生命“蛛絲馬跡”
(圖片來源:新華國際頭條)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古湖床巖石樣本中發現了3種長鏈烷烴分子——癸烷、十一烷和十二烷。科學家推測,這些分子可能是脂肪酸的熱解產物,而脂肪酸是地球生命細胞膜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研究發表在3月24日的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此次發現,源自對“好奇號”2013年在蓋爾隕石坑鉆取的“坎伯蘭”泥巖樣本數據的重新分析。研究團隊通過模擬火星環境,對樣本進行高溫熱解,并與此前的實驗結果比對,確認了烷烴的存在,其濃度達十億分之一量級。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烷烴本身并不穩定,很可能在火星表面以羧酸形式存在。盡管該發現尚不能直接證明火星曾存在生命,因為類似分子也可能來源于非生命化學過程或隕石撞擊,但它為火星古代宜居環境提供了又一佐證。
(綜合
Science、《科技日報》)
《科技導報》創刊于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成果報道、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咨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智庫觀點、科技評論、熱點專題、綜述、論文、學術聚焦、科學人文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