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1點,某直播間人聲鼎沸,主播舉著一塊“原價18萬8,現價1888”的瑞士“名牌”手表聲嘶力竭:“家人們,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三秒倒計時,搶到就賺到!”
然而,收到貨的消費者小王卻傻了眼,表盤模糊不清,機芯走時不準,甚至表帶扣一碰就掉漆。他憤怒地投訴,商家卻已跑路,直播間也悄然消失......
在第25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到來之際,由錦江區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林某等36人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一案,在錦江區法院公開開庭審理,錦江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等40余人旁聽本次庭審。該案系錦江區檢察院近年來在知識產權領域受理的涉案人數最多、涉案金額最大、涉地范圍最廣的全鏈條打擊侵犯知識產權上下游犯罪案件。
經查明,2023年,被告人林某為了牟取非法利益,在本市招攬人員組建銷售、運營、發貨團隊,通過合作主播直播引流的方式招攬客戶,在網上銷售假冒知名品牌注冊商標的手表。在林某等人的運作下,形成了省外采購、主播引流、團隊銷售、多地發貨的“一條龍”式銷售名牌假表的犯罪團伙,該案涉及四川、廣東、福建多地,涉及犯罪嫌疑人49人,涉案金額達800余萬元。辦案過程中,承辦人通過提前介入,引導公安機關偵查,對案件定性、涉案金額、違法所得認定等方面提出意見,同步督促被告人退贓500余萬元,并積極開展認罪認罰工作,截至庭審前,除12名犯罪嫌疑人酌定不起訴,1名犯罪嫌疑人移送上海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外,其余36名被告人均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庭審中,公訴人按照團伙分工分組出示證據,對辯護人提交的相關退贓證據予以認可,并就案件事實與證據、量刑情節、涉案財物處置等方面發表公訴意見。
在法庭教育階段,公訴人結合當下直播售假亂象與案件辦理實際情況,以案釋法,揭開直播間“名牌”手表“物美價廉”的假面,深刻揭示了被告人售假行為對權利人合法利益、市場秩序和經濟發展的危害性。
歷經8個小時庭審,最終法庭當庭宣判,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判處林某等36名被告人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至有期徒刑十一個月不等,并處罰金。
普法護知產,檢心系民生。本案的成功辦理是檢察機關依法履職、保護知識產權的一個縮影。下一步,錦江區檢察院將繼續深耕知識產權案件辦理,一是優化辦案機制,精選人才打造知識產權專業辦案團隊;二是強化行刑銜接,凝聚合力依法懲治侵害知識產權犯罪;三是深化綜合治理,以案釋法增強公眾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斷提升知識產權保護質效。
【檢察官說法:買賣假表危害知多少?】
近年來,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正不斷重塑人們的消費模式,而隨之產生的“直播間亂象”也飽受詬病,本案折射出直播銷售中存在的違規違法亂象。
知假售假,商家會受到法律制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14條: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直播間里“掉餡餅”,消費者看似撿了“耙活”,實則也面臨重重風險。假冒偽劣商品不僅可能存在質量隱患,當消費者發現其中的“坑”時,更是面臨著取證難、維權難的困境。另外,若消費者被認定為“知假買假”,或將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
檢察官特別提醒大家,要牢牢守住“錢袋子”安全,形成價格常識,培養“人間清醒”的消費習慣,注意留存消費憑證,發現售假線索時及時舉報,用法律武器守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來源:錦江檢察(金融檢察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