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琪
紹興市農林牧漁業持續向好。2025年一季度,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0%。穩定增長的背后,是紹興以“鏈式思維”重構農業版圖的創新實踐——從傳統單點突破轉向全鏈聚合,從粗放生產邁向數字農業,一條條貫通生產、加工、銷售、文旅的產業鏈條,正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農業現代化,必須跳出‘就農業論農業’的思維定式,以全產業鏈思維統籌資源、聚合要素。”紹興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與市場信息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紹興以“強鏈、補鏈、延鏈”為核心,推動11條年產值超10億元的農特產品產業鏈加速成長。2025年一季度,紹興著力構建“一鏈一策”發展體系,通過黨建聯建、強鏈補鏈、提質提效等舉措,重點培育15條農業全產業鏈,推動農特產品“長成”大產業。
產業“鏈”動起舞,離不開項目“強引擎”。2025年以來,紹興共謀劃49個農業農村重點項目,年度計劃投資50億元。這些項目涵蓋農特產品提檔升級、數字轉型、三產融合等多個領域。
同時,“優保障”與“強科技”協同發力,切實增強農業的韌性。
2025年以來,紹興大力實施“農險惠民”工程,通過“增品、擴面、提質”三大核心舉措,強化“保防救賠”一體化服務體系,以“小險種”撬動“大產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可靠保障,從“噸糧田”夯實根基到“產業鏈”增值突圍,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提升抗風險能力。
大力實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雙強”行動。數據顯示,2025年春耕期間,全市共投入農用無人機600余臺、大中型拖拉機1100余臺、插秧機700余臺、耕整地機械1000余套,“新農具”為各地春耕春管按下“快進鍵”。此外,無人機、遙感監測、AI識別等技術融入承保理賠流程,依托“E農險”“浙農直通車”等數字化平臺,推動服務向智能化、精準化轉型。
而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更催生“農業大腦”等創新應用。在新昌縣澄潭街道,一個茶業數字化工廠項目正在加緊建設。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從種植到包裝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數字化轉型不僅降本增效,更能精準對接市場需求,讓茶產業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項目負責人張黎坦言。
產業鏈的延伸,讓紹興農業跳出“平面分布”,走向“立體融合”。2025年一季度,紹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優化《關于加快推動“三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該政策首要提到的就是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將在推進農業“機器換人”、深入實施科技強農、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等方面給予相應獎勵和補助。
“過去茶農只賣鮮葉,如今一片茶葉能‘裂變’出抹茶粉、茶飲料、茶葉提取物等數十種產品,畝均收益大幅提升。”越城區富盛抹茶產業園負責人說。目前,該產業園正在同步推進數字化生產線與茶康養文旅項目建設。諸暨、嵊州等地也在積極推進產業鏈相關項目。如諸暨市趙家鎮香榧特色農業強鎮項目,通過風貌整治與產業升級,打造香榧主題休閑體驗區;嵊州小籠包供應鏈自動化改造項目、上虞四季鮮果農特產品深加工項目等,將加快推動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從智慧農場到產業園區,從田間車間到電商平臺,一條條“鏈”接希望的農業脈絡正在紹興鄉村不斷展開。
“接下來,我們將以一個整體、一項改革、一個抓手來進行推動,創新形成獨具紹興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紹興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深化改革創新與三產融合,力爭2025年新增4條十億級產業鏈、1條百億級產業鏈,推動農特產品增值空間向深加工、新零售、農文旅等領域拓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