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球迷的“討遼檄文”與地域攻擊:一場體育狂歡背后的文化尷尬與倫理困境。2025年4月24日,浙江廣廈男籃以微弱優勢擊敗青島晉級CBA半決賽。當外援奈特走出球場時,一群興奮的球迷圍上前索要簽名,卻突然爆發出刺耳的“打爆遼X”口號。
這段視頻迅速傳遍全網,畫面中球迷漲紅的臉與粗俗的語言,將一場體育競技的勝利異化為赤裸裸的地域攻擊。這不是浙江賽區第一次因球迷行為引發爭議。
早在2023年總決賽期間,杭州賽區就出現過針對東北地區的群體性辱罵,最終以俱樂部致歉收場;2024賽季,更有球迷因賽后圍堵遼寧隊大巴被行政拘留。
而這一次,球迷的“檄文”與現場叫囂形成雙重暴擊——前者用半文半白的尷尬文體宣稱“遼寧飛豹一敗涂地”,后者直接用臟話撕裂地域對立。
歷史交鋒數據為這種戾氣提供了注腳:廣廈與遼寧在季后賽六度交手全敗,兩次總決賽被橫掃的慘痛記憶,讓部分球迷將競技差距轉化為情緒宣泄。
但耐人尋味的是,當廣廈主力趙嘉仁被曝出顱骨骨折的重傷,主教練王博在發布會哽咽時,球迷的“必勝宣言”卻與球隊困境形成荒誕反差。
這種“未戰先狂”的姿態,被網友調侃為“被動BUFF疊滿”:既暴露了面對衛冕冠軍的心理弱勢,又折射出對競技體育本質的誤解。
從文言檄文到地域臟話,浙江球迷的“文化輸出”陷入雙重困境。
檄文本是古代征伐的正式文書,如今卻被嫁接在球賽前,夾雜著“嗚呼”“猛虎下山”等詞句,既無歷史厚重感,又失現代體育精神。
更諷刺的是,當遼寧球員趙繼偉、張鎮麟與廣廈的胡金秋、朱俊龍共同備戰巴黎奧運會時,球迷卻在用“遼G”等侮辱性稱謂切割同胞情誼。
體育飯圈化的陰影在此顯露無疑。
部分球迷將偶像崇拜異化為攻擊武器,把戰術討論扭曲為地域攻訐,甚至通過惡意剪輯視頻、組織網絡罵戰來“捍衛主隊”。
這種現象與學界定義的“非理智球迷”高度吻合:他們不再關注技戰術本身,而是將比賽視為發泄情緒的戰場。
當遼寧球迷列出楊鳴執教以來對廣廈的14連勝數據時,浙江球迷的反擊卻停留在“打斷韓德君肋骨”“廢掉郭艾倫”等謠言層面。
俱樂部管理缺位加劇了這種混亂。
盡管浙江稠州、廣廈多次發布文明觀賽倡議,但現場安檢對標語橫幅的放任、社交媒體對極端言論的默許,變相縱容了戾氣蔓延。
反觀NBA等成熟聯賽,對種族歧視言論的零容忍、對不當口號的高額罰款,恰恰維護了競技場的純粹性。
當廣廈外援奈特面對辱罵只能尷尬微笑時,CBA的品牌價值正在被球迷的失控行為消耗。
這場鬧劇暴露出更深層的文化斷裂。
在“討遼檄文”的評論區,年輕球迷用“腳趾摳出三室一廳”表達尷尬,中老年球迷卻沉浸在“雪恥”“復仇”的悲情敘事中。
代際認知差異的背后,是城市化進程中鄉土認同與現代體育精神的碰撞。
當東北移民在浙江人口中占比超過15%,球場上的“遼X”已不僅是戰術對手,更成為部分人宣泄生活壓力的替罪羊。
CBA聯賽正站在十字路口。
遼寧與廣廈的宿命對決本可成為經典——一邊是郭艾倫退役后完成新老交替的衛冕冠軍,一邊是胡金秋帶傷作戰的悲情英雄。
但當球迷用鑼鼓喇叭掩蓋戰術分析,用地域標簽覆蓋球員汗水,這場巔峰對決的價值正在被消解。
或許,比輸贏更重要的是重拾底線:讓籃球歸于籃球,讓野蠻止于看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