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現在已經是農歷三月下旬,還有幾天就要到農歷四月了。
農歷四月是夏季的第一個月,在民間也稱孟夏,這時隨著氣溫升高、雨水增多,農作物也進入了快速生長時期,農民們會忙于各種農事活動。例如,在北方地區(qū),小麥開始灌漿,這時就需要注意澆水、施肥和防治病蟲害;而在南方地區(qū),早稻進入分蘗期,則需要進行除草、追肥等田間管理工作。
一年中,夏季是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個季節(jié),也最為炎熱,俗話說:“該熱不熱,無谷不結”,在靠天吃飯的古時,夏季的冷熱,直接關系到農作物的收成,所以就備受人們關注。
我國民間有“夏天熱不熱,就看四月初一”的說法,四月初一將至,今年夏天會很熱嗎?對人們有什么影響?我們一起看看農諺是怎么說的。
“夏天熱不熱,就看四月初一”
按照民俗,四月初一也稱為“四月朔”。“朔”是什么意思呢?《說文解字》中對“朔”是這樣解釋的:“朔,月一日始蘇也。”其中“蘇”通“穌”,意為“復蘇”,指新月復蘇,即初一新月初現。這時月球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地面觀測者看不到月光的時刻。
四月初一是春夏交接的關鍵節(jié)點,且這一天月球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此時月球引力最強,會引發(fā)一些自然變化。古人雖不完全清楚其中的科學原理,但也因此對這一日異常關注。經過長期觀察發(fā)現,四月初一這一天的天氣情況對接下的夏季冷暖有著一定的預測和指示作用。
具體我們看下農諺是怎么說的?
“一日風雨,米貴,麥惡,赤地千里”
這句話出自古籍《開元占經》,意思是說四月初一這天如果是風雨天氣的話,那么也就預示著后繼會出現災害性的天氣,進而導致農作物大面積受損,引發(fā)糧食危機。
那具體是什么樣的災害性天氣呢?我國民間有“四月初一雨,麥子水里澇”的說法,說的是如果四月初一下雨,那么根據古人的經驗,那么也就意味著接下來日子里會出現持續(xù)的陰雨天氣,麥子有受澇的風險,到收獲時可能要在水中收割麥子,這也從側面說明當年的夏季天氣會相對濕冷。
類似的農諺還有:
“四月初一雀濕毛,陰雨沉沉到月底”
“四月初一動了流,四十五天雨不休”
“四月初一雨,農家要受苦”
“四月初一黑一黑,丟了黃秧割小麥”
“四月初一下,家家賣娃娃”
以上這些農諺的意思都是說,如果四月初一這天下了雨的話,那么也就預示著后期雨水多發(fā),不利于農作物成熟和收獲,還可能妨礙夏收作物如蠶豆、豆類及油菜的及時收割,導致作物腐爛,農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四月朔日晴,夏季熱烘烘;四月朔日雨,夏季涼悠悠”
這句農諺其實從字面上就能理解出來了,意思也就是說,如果農歷四月初一這天是晴朗天氣的話,那么也就預示著當年夏天會比較炎熱,而如果四月初一這一天下了雨的話,那么當年夏天大概率會相對涼爽一些。
農歷四月正值東亞季風氣候區(qū)大氣環(huán)流調整期。若朔日晴朗,往往預示副熱帶高壓提前增強西伸,形成穩(wěn)定的下沉氣流,抑制云雨形成,導致夏季持續(xù)高溫;反之,若朔日陰雨,則可能表明冷空氣活動仍較活躍,季風系統尚未完全建立,夏季氣溫相對溫和。明代《農政全書》就有"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氣炎暑將始"的記載,顯示古人已注意到四月初天氣對后續(xù)氣候的指示作用。
夏季馬上就要到了,大家所在的地方還有哪些關于四月初一的農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