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技創新推動構筑研究型醫院,技術攻堅助力建設“健康中國”。
在科技創新的征程中,逸仙人始終走在前列,充分發揮“國家隊”醫院在醫學創新領域的引領作用,積極開展前沿醫療技術和科學技術攻關創新。
近期,我院舉辦了2024年度臨床醫療新技術評比大賽,評選出內科組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外科組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這些獲獎項目不僅體現了我院在臨床醫療技術領域的最新成果,更是逸仙人在醫學創新道路上不懈追求的體現。
今天,逸仙君繼續為大家介紹本次新技術評比大賽中的獲獎項目,介紹創新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突破與亮點,見證逸仙人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醫院”征程中的堅實步伐。
新技術名片
技術名稱
寰樞椎后路復位融合與截骨矯形的集成化技術與器械創新
團隊介紹
科室:脊柱外科
首席專家:艾福志
團隊成員:莫少東、徐敬
產生背景
寰樞椎脫位是指寰樞椎失去正常的解剖對合關系,可以由外傷、先天畸形、炎癥、腫瘤、退變、類風濕關節炎等多種因素引起。脫位后,樞椎齒狀突常向后上方移位,壓迫延髓或上頸椎脊髓,嚴重時會導致肢體乏力、呼吸障礙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上頸椎解剖結構復雜且神經、血管密集,傳統手術在難復性和不可復性寰樞椎脫位的處理上往往面臨較高風險和技術挑戰。
針對這些難題,我院脊柱外科艾福志教授團隊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和科研創新,成功整合并發展了“后路寰樞椎關節間撐開復位融合技術”與“后路寰樞椎截骨矯形技術”,形成了寰樞椎后路的集成化解決方案,有效提高了脫位復位率。
尤其在治療存在寰樞側塊骨性融合的不可復性寰樞椎脫位(以往被視為無法復位的疑難病例)時,團隊多次突破上頸椎手術極限,順利完成寰樞椎后路截骨矯形術這一高難度操作,實現了傳統認知中不可復性脫位的完全復位,成功填補了國內外此項技術的空白,從而解鎖“所有的寰樞椎脫位都能復位”這一終極治療目的,讓更多患者重獲健康與希望。
新技術亮點
該技術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1
多技術融合,適應癥更廣
后路寰樞椎關節間撐開復位融合技術:主要用于治療可復性或難復性的寰樞椎脫位,通過后路關節間松解、撐開、復位和植入自主研發創新的融合器,實現精準的解剖復位和高質量融合。
后路截骨矯形技術:主要用于治療不可復性寰樞椎脫位,在導航引導下進行精準截骨,有效矯正廣泛骨性融合導致的脫位問題,為以往無法手術復位的病例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案。
通過集成這兩項技術,臨床團隊可根據患者不同的解剖情況和病情特點,制定個性化治療策略,大幅擴展了手術適用范圍。
2
手術安全性與成功率提升
減少了經口手術可能帶來的感染風險,提升了整體手術安全性。
在導航系統輔助下進行精準截骨,極大降低了對神經和重要血管結構的損傷風險。
臨床隨訪數據顯示,該技術在提高脊髓減壓、恢復頸椎生理曲度、促進骨性融合方面均效果顯著
3
縮短康復周期,降低長期醫療負擔
與傳統手術方法相比,后路復位與截骨矯形方案可更好地恢復患者上頸椎的生理結構和穩定性,減少了術后并發癥和二次手術的概率。
復位更加徹底,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改善更迅速,住院時間和康復周期明顯縮短,整體治療成本也隨之降低。
4
學術影響力與推廣價值
團隊負責人艾福志教授受邀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市的頂級三甲醫院開展手術指導,并進行了多場手術直播演示。相關術式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頻獲關注,獲得了廣泛認可。
新技術意義
隨著寰樞椎后路復位融合與截骨矯形技術的不斷推廣和普及,越來越多的頸椎疾患患者將從中受益。通過個性化的手術設計和精準的術中導航,這項技術為不可復性及高危病例提供了新的治療希望,也為臨床醫生在復雜上頸椎病變的處置上帶來了更大信心。
展望未來,該技術的普及將進一步降低患者致殘率和手術風險,縮短術后康復周期,減輕社會與家庭的醫療負擔。同時,也將為我國在脊柱外科技術領域贏得更高的國際話語權,帶來更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來源:醫務科、脊柱外科
責編:黃睿、房詩婷
初審:劉文琴
審核:歐陽霞、任毅
審核發布:楊建林
好看的話,不妨點擊分享給好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