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一念起處即是魔,一念滅時即是佛。"古塔前,兩位道士對月而坐,年長者捋須感嘆。
"師傅,我心中常有雜念,此乃修行大敵,當如何是好?"年輕道士憂心忡忡。
"欲可斷乎?"師傅反問。
"佛家言,斷欲可脫苦海。"
師傅哈哈大笑:"魚兒離水而亡,人若無欲何以生?看那滿月,圓缺自有規律,何必強求永圓?"
這段對話道出了道家與佛家在對待欲望上的根本差異。《道德經》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并非要人斷絕感官欲望,而是警示過度放縱的危害。
有一座道觀,名叫重陽宮,坐落在終南山下。這里曾經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修行的地方,也是呂洞賓常來訪的圣地。
呂洞賓,這位唐朝末年的奇人,在民間流傳著無數神奇故事。他本名呂巖,字洞賓,號純陽子,欽源人氏。傳說他少年時便才華橫溢,曾三次參加科舉,卻都名落孫山。
在貞元年間,他游長安。一日在酒樓小酌,遇見一位形貌奇特的老道,自稱姓鐘離。兩人談得投機,鐘離見他滿腹詩書又有仙道之志,便邀他到旅店一敘。
"賢弟一生志在何處?"鐘離權倒了一杯酒,問道。
呂巖嘆息道:"學道求仙,修身濟世,可惜無人指點迷津。"
鐘離不答,只是微微一笑,從袖中取出一個小枕頭:"你且枕此小憩,待你醒來,自會明白。"
呂巖半信半疑,枕上小枕便沉沉睡去。在夢中,他做了狀元,迎娶了美人,官居宰相,兒孫滿堂,享盡人間榮華富貴。可就在他享受生活之時,一場大禍降臨,他被人誣陷,全家被流放邊疆,妻離子散,最后孤獨地死在荒野。
呂巖從夢中驚醒,發現才過了片刻,鍋中的黃粱尚未煮熟。他恍然大悟,人生如夢,榮華富貴不過南柯一夢。
"你已悟出人生如夢,可愿隨我學道?"鐘離權問道。
從此,呂巖拜鐘離權為師,踏上了修道之路,改名洞賓。鐘離權傳授他全真道的心法要訣,教他修行之道。
江湖上流傳著許多鐘離權考驗呂洞賓的故事。據《神仙傳》記載,鐘離權曾設下"十試"來考驗呂洞賓的道心。
一日,呂洞賓在山野間行走,忽遇一仙姑,身穿輕薄衣衫,形貌美麗。她對呂洞賓說:"我久慕仙人風采,今日得見,真是三生有幸。"
呂洞賓見她態度輕佻,正色道:"姑娘請自重,貧道乃修行之人,不宜與女子多言。"
仙姑笑道:"仙長何必拘泥于形式?男女之情,乃天地自然之道。難道仙長要違背自然?"
呂洞賓聞言,心中不禁一動,但他很快想起師父的教誨:"修道之人,當順應自然,而非任意放縱。"
仙姑見他不為所動,又湊近一步,風姿綽約,吐氣如蘭:"仙長可知道,修道并非只有一條路?玉女雙修之法,能讓人事半功倍。"
這話引得呂洞賓心神搖曳。他想起《黃庭經》中所言:"神氣合一,天人交感。"難道這就是所謂的雙修之法?
就在他遲疑之際,仙姑已靠得更近,纖手輕撫他的衣袖。呂洞賓感到一陣心旌神搖,臉上一熱,幾乎要沉溺其中。
千鈞一發之際,呂洞賓猛然醒悟,退后一步,施了一禮:"姑娘美意,貧道心領了。但貧道修的是清凈之道,還請姑娘莫要相擾。"
仙姑見他堅決,忽然變了臉色,化作一道金光,隨即消失不見。只聽空中傳來鐘離權的聲音:"徒兒,此乃我設下的考驗,你已過關,甚好!"
另一次,呂洞賓在一座荒廢的客棧中借宿。半夜時分,一位貌美如花的少女敲門求宿,說是被強盜追趕,無處可去。呂洞賓見她可憐,就讓她在隔壁房間住下。
夜深人靜,那少女忽然尖叫起來,說有蛇竄入被褥。她慌亂中跑到呂洞賓房中,求他同宿一夜。少女衣衫不整,體態妖嬈,一般人定會心猿意馬。
呂洞賓看似正人君子,心中卻也不免蕩起漣漪。他一邊暗自調息,一邊婉言拒絕:"姑娘請回吧,君子防微杜漸,你我男女有別,同榻而眠實在不妥。"
少女不依不饒,又是撒嬌又是淚眼婆娑。呂洞賓性情剛直,一時心生惻隱,想要答應。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他忽然想起師父的教導。
他閉目靜思片刻,隨后睜開眼睛,神色已恢復平靜:"姑娘,你且在此安歇,我去隔壁就寢。"說完,他便離開了房間。
第二天清晨,呂洞賓發現那少女已然不見,只留下一封信:"吾乃漢鐘離,特來三試君。色欲如刀劍,君能過此關,修道可成仙。"
原來這一切都是師父的考驗!呂洞賓恍然大悟,對師父的用心良苦充滿敬意。
經過這些考驗,呂洞賓的修為日益精進。他不像其他修行者那樣避世隱居,而是游歷四方,濟世度人。他常說:"修道之人,不在山林,不在廟宇,只在心源。"
在陜西華山玉泉院,至今還流傳著呂洞賓與牡丹仙子的故事。相傳呂洞賓路過玉泉院時,見一株牡丹花開得絢麗非常。花中竟走出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自稱牡丹仙子,說是慕名而來,想請教修道之法。
呂洞賓看出她是花妖所化,本欲離去,卻又一想:佛度有緣人,或許這也是一段修道因緣。于是答應與她論道。
牡丹仙子問道:"仙長修道多年,不知可有超脫生死之法?"
呂洞賓笑道:"生死本是自然規律,何必強求超脫?順其自然,方為大道。"
牡丹仙子又問:"世人皆言修道要斷絕七情六欲,不知仙長以為如何?"
呂洞賓聞言,想起了師父鐘離權的教導。他看著牡丹仙子,心中忽有所悟,便欲回答。
正在這時,忽然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一道閃電劈向牡丹仙子,呂洞賓急忙施法相救,卻見牡丹仙子已化作一株普通的花,隨風搖曳。
原來這又是一場考驗!呂洞賓立于風雨中,若有所思。關于這次奇遇,他后來在《酒遇仙歌》中寫道:"花開花落本自然,何須執著問因緣。修道之人心似鏡,不染纖塵見本然。"
呂洞賓的這種修行態度,與一般人的認知大相徑庭。那么,他究竟掌握了什么秘法,能在紅塵中修行而不為欲望所困?道家"煉欲"而非"禁欲"的奧秘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