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自己支持率下跌,特朗普開始服軟,另一邊,30國表態拒絕接受與中國脫鉤,中方的措辭也發生了改變。那么,特朗普改口風的背后有何用意?中方的表態又傳遞了怎樣的信號?
4月24日,《紐約郵報》爆出一則消息,引發了華盛頓政壇的震蕩。根據福克斯新聞、《經濟學人》發布的多份民調數據,特朗普的支持率在各項核心議題上普遍走低,尤其是在經濟表現方面,支持率僅有38%,即便是福克斯新聞這種傳統上偏向保守派、親特朗普的媒體,對他的支持度也跌破50%,不支持率高達55%。
民調一出,特朗普隨即在自家社交平臺“真實社交”上開罵,把矛頭對準福克斯新聞老板梅鐸,他怒斥梅鐸未兌現取消“有失公允”的民調承諾,甚至還扯上了《華爾街日報》,痛批這家媒體“親中”,態度徹底失控。這種情緒性的發言,或許反映出特朗普內心的焦慮。
這種焦慮并不難理解,現如今,高關稅政策帶來的反噬正在逐漸顯現,消費者感受到的是物價上漲、供應鏈緊張,企業感受到的是成本高企和市場萎縮。特別是農業和制造業,這些一直是特朗普的重要票倉,現在卻成為貿易戰的“受害者”,再加上近期美國股市、債市和美元匯率三線承壓,金融市場明顯動蕩。特朗普如果不想在選票上繼續流血,就必須給市場一點“希望”。
于是,特朗普政府關于關稅的表態變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白宮正考慮將某些中國商品的關稅降至原水平的50%至65%,這比以往的145%大為緩和,幾乎相當于“腰斬”。更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甚至公開表示,“何時下調關稅,將由中方決定。”這番話一出口,外界立刻看懂了:特朗普在經貿問題上開始服軟。
特朗普之所以服軟,并不僅僅是出于民調壓力,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他原來的“高壓策略”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分析來看,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目的有三個——逼迫制造業回流、作為外交談判籌碼、彌補財政赤字。然而結果卻是三敗俱傷,制造業沒回去,美國逆差依舊,赤字更大,系列反噬讓特朗普不得不開始考慮退路。
與此同時,已有30國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先是歐盟27國明確表態稱拒絕對華脫鉤,畢竟,歐盟心里其實門兒清。他們也明白一點:你說你脫鉤,結果日銷品還得買中國的,電動車核心零部件也離不開中國供應鏈,就連綠色能源轉型那點希望,也全綁在了中國電池上——你說脫鉤,那不就是開玩笑嗎?
而且不僅僅是歐洲,就連日本、韓國這兩個美國的“死忠”,也都相繼表態,說跟中國“脫鉤”不符合本國利益,不會跟風搞這一套;越南也表態稱:經濟上不能也不會脫離中國,合作還是主流。
這一切的根源,除了特朗普的“胡鬧”之外,也有中方的迅速反應——在特朗普加稅后24小時內,中國與37國達成貿易協議,160國收到中方穩定供應鏈的通知。通過稀土出口管制、不可靠實體清單等精準反制,中國用強有力的措施既捍衛了自身利益,又給其他想要對抗關稅的國家提供了希望。
最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美方反復,中方表態出現微妙調整。在24日的表態中,外交部發言人近期將“打,奉陪到底”置于“談,大門敞開”之前,強調對美方“極限施壓”的警惕。這一順序變化并非立場轉變,而是對美方“口頭熱情、行動強硬”的回應。中國商務部明確要求美方“停止威脅訛詐”,指出解鈴還須系鈴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美方糾正錯誤。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一切問題就此解決。美國國內的政治斗爭依舊復雜,白宮內部也不乏“對華強硬派”,對是否大規模取消關稅仍存在分歧。有些人仍然認為“不能讓步”,甚至主張繼續施壓,比如把中國商品分門別類處理——對“戰略敏感”商品仍維持高稅,對“無安全威脅”的商品才適當降稅,這種做法,很容易破壞談判的基礎,讓中方對美方的誠意產生懷疑。
當然,中方也在用更靈活的方式表達態度——中方不再一味強調“堅決反制”,而是多次重申“中美應在平等基礎上合作”,強調“互利共贏是唯一出路”。措辭變了,說明思路也在變,不是讓步,而是選擇對話,而這種變化的前提,是美國放棄霸權思維。
未來的中美關稅戰會往哪里走?其實,就看美方能不能真正做到“放下武器”,回到談判桌前。如果關稅真的下降,如果美國停止極限施壓,如果雙方能夠在平等基礎上協商,經貿關系有希望重回正軌,反之,若只是“說一套、做一套”,只會錯失機會,就看接下來,特朗普要做何考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