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心智觀察所】
1853年7月8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過去十多年。
日本浦賀灣的寧靜被四艘美國蒸汽軍艦打破,它們的黑色船身和冒著濃煙的煙囪讓日本民眾驚恐不已,稱之為“黑船”。這些艦船由美國海軍準將馬修·佩里(Matthew C. Perry)率領,帶來了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的國書,要求日本結束長達兩個世紀的“鎖國”政策。
這四艘軍艦——包括旗艦“薩斯奎哈納號”和“密西西比號”——搭載了先進的蒸汽動力系統和64門帕克斯漢大炮,其火力遠超日本木質帆船,象征著工業革命的成果與美國的軍事自信。
德川幕府為維護統治、抵御外來宗教和殖民勢力,自1630年代起實施嚴格的閉關政策,僅允許中國和荷蘭通過長崎出島進行有限貿易,禁止日本國民出國或與外國人接觸。
佩里站在甲板上,向幕府官員宣稱:“美國決心與日本建立友好關系,開放其港口以便我們的貿易?!彼诠俜接涗浿羞M一步闡明:“此次遠征的目標是與日本建立商業交往,并讓日本人深刻認識到美國的實力與重要性?!边@一聲明揭示的不止是貿易目的,背后更是美國以工業與軍事力量為后盾的外交自信。
佩里帶來的蒸汽船和近代火炮既是技術象征,也是武力威懾。佩里甚至威脅,若不達成協議,他將率領更多艦船返回,迫使幕府屈服。
深受震撼的幕府無力抵抗。時任幕府首席老中阿部正弘曾感嘆:“當我們看到黑船,煙霧沖天,炮口閃耀,我們明白,鎖國無法抵擋如此力量。”
次年3月31日,日本被迫簽署《神奈川條約》,開放下田和函館港口,允許美國設立領事館,并給予最惠國待遇,標志著鎖國時代的終結。那一刻,美國以自信的姿態,憑借工業革命的成果,強行叩開日本國門,彰顯了其作為新興列強的全球貿易雄心。
時光流轉至2025年4月,歷史卻呈現出戲劇性的反轉。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船只征收高額??抠M,聲稱此舉旨在保護美國經濟利益,應對中美貿易戰的升級。
別以為這只是特朗普個人的拍腦袋想法。美國政府換屆前夕,拜登政府針對中國海事、物流、造船業發起的301調查結果報告出爐,報告認為,中國在商業船隊等領域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可能會給美國企業和經濟帶來額外的負擔或限制。因此根據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可以對華提起訴訟。
報告指出:“如今,美國在商業造船領域排名世界第19位,我們每年建造的船只不到5艘,而中國每年建造的船只超過1700艘。1975年,美國排名第一,我們每年建造的船只超過70艘?!?/p>
美國國會擬議的《美國船舶法案》提議就更夸張:對在中國船廠維修的掛美國船旗的船只征收200%關稅,并要求未來15年內中國輸美貨物至少10%由美國建造和注冊的船舶運輸。
從昔日佩里以“黑船”迫使日本開放港口,到如今特朗普時代以港口費用和高關稅限制中國船只,美國的政策從推動全球自由貿易轉向孤立與保護主義,令人唏噓。1853年的日本鎖國,源于對外部世界的文化戒備與自我封閉;如今的美國,面對中國造船業的崛起,同樣流露出不自信與退縮。
佩里的“黑船”曾象征美國的力量與進取,而今特朗普的港口費用卻暴露了其面對中國“新黑船”的無力與焦慮,折射出美國在全球海上霸權和工業實力上的衰落。
這種不自信的根源,深深植根于中美造船業的天壤之別。根據相關研究報告,中國占據全球商船建造市場超50%的份額,而美國僅為0.13%,中國造船能力約為美國的232倍。2024年,中國造船完工量達5570萬載重噸,占全球55.7%;新接訂單量達1.06億載重噸,占全球74.1%;手持訂單量達1.92億載重噸,占全球63.1%。相比之下,美國全行業手持訂單僅23.5萬噸,相當于中國單一大型船廠的產量,且幾乎全部依賴1920年《瓊斯法案》(Jones Act)規定的國內航線需求。
美國造船業的衰落始于20世紀后半葉的去工業化浪潮。二戰期間,美國造船業達到巔峰,28小時即可生產一艘萬噸級“自由輪”,年產船只超過5000艘,支撐了盟軍的全球運輸。1975年,美國仍是全球造船業第一強國,訂單超過70艘商船,雇傭18萬工人。
然而,隨著制造業向亞洲轉移,美國造船廠因高昂的勞動力成本(平均每小時工資約為中國船廠的10倍)、老化設施和缺乏創新,逐漸喪失競爭力。1987至1993年間,美國僅售出8艘總噸位超1000噸的商船,行業萎縮超70%。如今,美國僅剩少數軍用船廠,如紐波特紐斯和英格爾斯,主要服務海軍訂單,但質量問題頻發。例如,2018年“福特”級航母因軸承過熱被迫返港,2023年紐波特紐斯船廠的核潛艇焊接問題暴露了技術短板。
反觀中國,造船業的崛起得益于完整的工業體系和政策支持。自2000年代起,中國通過“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整合供應鏈、加大研發投入,迅速躋身全球第一。2024年,中國船廠交付了包括“愛達·魔都”號在內的多艘大型豪華郵輪,排水量13.55萬噸,需3.5萬噸鋼材、4000公里電纜和230萬個設計工時,彰顯了其復雜工程能力。
中國還攻克了LNG運輸船的關鍵技術,如殷瓦鋼,打破了法國GTT公司的壟斷。2024年4月,中船集團與卡塔爾能源公司簽署18艘大型LNG船訂單,價值55.8億美元,創全球單筆訂單紀錄。此外,中國在綠色技術領域領先,甲醇燃料船和電動集裝箱船的國產化率超90%,出口額同比增長58.7%。
這種力量對比的逆轉,與1853年“黑船來襲”對日本的沖擊如出一轍。佩里的蒸汽船讓日本直面技術落后,動搖了幕府的自信;如今,中國現代化商船艦隊——從超大型集裝箱船到LNG運輸船——如同一面鏡子,照出美國工業基礎的薄弱。
中國船廠的規?;a和創新能力,正如當年的“黑船”般震撼著美國決策層。與此同時,中國航運業的快速增長也不容忽視,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位列全球前三大海運商,按集裝箱運力計助力中國在2024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船東國。其貨船服務于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個港口,彰顯中國航運業和全球貿易影響力的崛起。
1853年,日本的鎖國政策因技術差距和外部壓力而崩潰;如今,美國的保護主義措施同樣難以應對中國的工業優勢。
特朗普的港口費用和高關稅,以及2023年啟動的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301調查,表面上是保護本土產業,實則是對工業衰落的慌亂回應。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的301調查報告指責中國通過“不合理”政策主導全球造船業,但忽略了美國自身去工業化的根源。
美國國務卿盧比奧在他此前主持的一份報告《The World China Made》中指出,中國通過“中國制造2025”在船用鋼材、船舶設計和智能制造領域取得突破,2024年生產超10億噸鋼材,占全球一半以上,而美國僅8000萬噸。中國的5G基站部署(350萬個 vs. 美國的10萬個)支持了智能船廠的自動化生產,進一步拉開差距。
美國試圖通過高關稅和補貼振興造船業,但效果有限,且可能適得其反。亞當·斯密早在1776年便警告:“禁止一個偉大民族充分利用其資源,或按自身判斷最有利的方式運用資本與產業,是對人類最神圣權利的明顯侵犯。”特朗普的港口費用和高關稅不僅推高國內物價,還可能削弱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競爭力。
《瓊斯法案》雖保護了美國國內航線,卻推高了成本:從洛杉磯到夏威夷的集裝箱運輸費用是從洛杉磯到上海的10倍,導致夏威夷物價高企。200%的維修關稅和港口費用將進一步增加航運成本,可能推高美國消費者物價,而對中國的實際影響微乎其微。
歷史提供了警示: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通過提高貿易壁壘加劇了大蕭條,時任美國商務部長科德爾·哈里斯在1995年曾指出:“《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提高了貿易壁壘,加深了大蕭條,告訴我們經濟孤立帶來的是苦難,而非繁榮。”今日的保護主義或將重蹈覆轍。
2024年,中國船舶出口至美國僅占其總出口的1%,多元化供應鏈和90%以上的國產化率使其幾乎免疫美國制裁。此外,中國船廠的訂單主要來自亞洲、歐洲和中東市場,如卡塔爾的LNG船訂單,顯示了全球競爭力。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美國造船業的衰落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供應鏈和人才的全面萎縮。美國造船業因熟練工人流失和供應商破產,陷入惡性循環。一個3000TEU(標準集裝箱單位)的普通集裝箱船,美國船廠的造價高于中國24000TEU的巨型船,工期卻更長。相比之下,中國依托哈爾濱工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頂尖院校,每年培養數千名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人才,支撐了行業的持續創新。
特朗普的港口費用,表面上是經濟保護主義,實則是美國自信崩塌的縮影。2023年,中國對全球南方的出口激增,通過轉運繞過美國貿易壁壘,顯示其靈活性。中國的綠色投資,如匈牙利的CATL電池工廠和巴西的BYD汽車工廠,進一步鞏固了其全球供應鏈主導地位。
如今,美國海軍的造艦能力同樣令美國人擔憂。2025財年,美國海軍計劃采購僅6艘艦艇,同時退役19艘,導致艦隊規模降至不足300艘,創25年來最低。相比之下,中國海軍自2020年起艦艇數量已超美國,2024年交付多艘先進驅逐艦和潛艇。美國《防務新聞》指出,海軍造艦能力的萎縮使美國難以維持全球海上霸權,尤其在亞太地區面對中國的挑戰。
“一個不能生產自己船舶、飛機和機器的國家,是一個將主權拱手讓與他人的國家?!泵绹偨y艾森豪威爾曾這樣警告,佩里在1853年以“黑船”宣告美國的崛起,彰顯了工業革命的自信與力量;特朗普在2025年以港口費用和高關稅承認了美國的退縮,暴露了面對中國“新黑船”的焦慮與無力。
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曾指出:“一個大國的實力與其工業能力直接相關。當一個國家的制造業基礎侵蝕,其投射力量和維持全球影響的能力將減弱?!睔v史證明,日本在“黑船”沖擊后通過明治維新實現了現代化;如今,美國若不能正視自身短板,重振造船業和工業基礎,這場自設的“新鎖國”只會加速其海上霸權的消逝,正如當年的德川幕府在黑船的陰影下走向終結。
而面對關稅戰,中國的回應和表現,堪稱東方大國以實力與工業能力為后盾的外交自信,此時此刻,正如彼時彼刻。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