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發布4月25日消息,吳大澂收復國土紀念館開館儀式當天在琿春市舉行。
吳大澂后人、上海海派書畫院院長吳元京在儀式上致辭并現場捐贈吳大澂畫作《高壹古松》。
19世紀(參數丨圖片)中葉,沙俄通過武力脅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占我國東北地區超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且野心未泯,不斷越境蠶食我國國土。危難之際,吳大澂兩次奉命奔赴吉林,與依克唐阿等愛國將領們守邊固防、筑牢屏障。這段歷史,真真切切地發生在琿春這片土地上,也是本館選址的意義所在。
吳大澂
吳大澂,初名大淳(后避同治帝載淳諱而改),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恒軒、愙齋等。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同治七年(1868年),吳大澂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陜甘學政等職。因在天津教案和直隸賑災工作中表現出色,得到李鴻章的高度認可,稱贊他“才識閎通,心存利濟。”在李鴻章的舉薦下,他還參與了“丁戊奇荒”的賑濟事務,于光緒四年(1878)補授河南河北道員缺。任職期間,吳大澂親自受理百姓的訴訟案,并減輕過重的賦稅。在位僅一年,就得到了百姓的廣泛贊譽,其政績也得到了清廷的認可。光緒六年(1880年),吳大澂奉命奔赴吉林幫辦邊務。
▲威鎮東疆——吳大澂系列組畫之展威
吉林省琿春市的龍虎閣內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龍虎石刻”,自民國初年起就被視為當地重要的文化遺存。石刻上書“龍虎”兩個大字,用筆沉著有力,線條遒勁,是東北地區碑刻書法不可多得的珍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但相較于藝術價值,更為人稱道的是其背后的歷史故事。
1886年,吳大澂與依克唐阿奉命琿春勘界,經過艱苦談判,取得了重立“土”字牌等界牌、收復黑頂子、爭回圖們江出海權等外交成果。在談判告一段落返回琿春途中,一行人走到圖們江邊看到一塊巨石面平如鏡,吳大澂一時興起,親筆躬書“龍虎”二字,銘刻石上,寄寓后來者以龍虎之勢捍衛神州山河。回想六年前初來吉林的往事,吳大澂深知這次談判的成敗實系于數年來籌邊之效。
東陲告急
吳大澂臨危受命赴吉林
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沙俄通過《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先后攫取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但仍不滿足,繼續蠶食我黑龍江、吉林國土。在1878年,清廷派崇厚前往俄國就收復伊犁問題談判,在未獲清政府同意的情況下,與俄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交收伊犁條約》,同時還簽訂《璦琿專條》,給予俄人在松花江航行與貿易的特權。消息傳來,國內群情激憤,要求嚴懲崇厚,重啟談判。俄國為制造壓力,在吉林東部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市)、琿春一帶集結重兵,建立了“東西伯利亞步兵旅”和“要塞軍械部”,從黑海調集23艘軍艦駛向遠東,宣稱要“三路進軍”。
邊境局勢緊張之際,清廷內部也就加強吉林防務達成共識:“今日防務皆知以東三省為先,東三省以吉林為首要”。吉林將軍銘安請求揀派干才前往,協助籌辦邊防,左宗棠、李鴻章等聯名舉薦吳大澂,認為其才干可擔此重任。1880年初,清政府特派吳大澂以三品卿銜赴吉林幫辦防務。
▲派任吳大澂的吏部公文
吳大澂之所以能脫穎而出,與他早期的經歷和政壇歷練密不可分。吳大澂為江蘇吳縣人氏。“幼慧,年十三能文,十七入縣學,即慨然有經世之志”。
1868年(同治七年),34歲的吳大澂中進士并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后來先后擔任陜甘學政、河南河北道,特別是在1877年至1878年間,華北廣大地區發生特大旱災饑荒——“丁戊奇荒”的賑災中,吳大澂深入受災地,籌款賑濟災民,深受民眾愛戴,政績斐然,加之他對于邊務有獨到的看法,因此被推舉幫辦吉林邊務。
奔赴吉林途中,吳大澂便積極籌謀應當如何辦好吉林防務,為此他多次寫信同李鴻章請教建軍經驗。抵達吉林任職后,他立刻同銘安進行詳談,共同認為“今日俄患,惟琿春最近,惟三姓最危,塔城(寧古塔)居南北之中”,要解決當前危機,必須要完成有兵可用、有險可御兩項目標。
▲在吉林籌辦邊務時的吳大澂
有兵可用
編練吉林第一支邊防軍
有清一代,吉林旗兵素有“吉林勁旅天下最”之稱,按理說吉林不應該無兵可用,但是自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爆發以來,清政府就源源不斷從吉林、黑龍江調八旗兵入關,各處駐防八旗幾乎被抽調一空。各地雖有一些地方練軍,但專為剿匪而設,訓練不足,裝備落后,戰斗力低下。
吳大澂到任后,決定仿效湘淮軍制,重建一支勁旅。在銘安支持下,擬定編練鞏、衛、綏、安四軍,其中,馬隊六營,每營二百五十人,步隊七營,每營五百人,共計十三營五千人。分別駐扎要隘:郭長云統領衛字軍步隊二營、馬隊二營駐扎琿春及至寧古塔沿線要隘;戴宗騫統領綏字軍步隊三營、馬隊二營駐扎三姓巴彥通;劉超佩統領鞏字軍步隊二營、馬隊一營駐扎寧古塔。另外,他們還奏請戶部每年撥銀50萬兩,為練軍提供了充足的經費。
▲鞏、衛、綏、安四軍規劃圖
▲靖邊防軍關防印章
考慮到琿春地理位置重要,吳大澂與銘安聯名上書“以今日之琿春而論,實在全省最要之區。體制不尊不足以資鎮守,事權不重不足以專責成”,共同奏請添設琿春副都統一員,專司邊務與防務。光緒七年(1881年)五月,琿春副都統衙門成立,依克唐阿出任琿春首任副都統。他到任后,創修城垣造設衙署,筑炮臺以御外辱,修精器以固內防,并且通商賈、設義塾、招墾民,將琿春建設成為東疆重鎮。
▲依克唐阿像
吳大澂早年和李鴻章等洋務派代表人物關系密切,深受洋務思想影響,因此尤其強調提高軍隊戰斗力首在武器精良。在他看來,當時各國所制后門槍,以美國為最精,馬槍中之壇啫士得,步槍中之恰乞開斯,實屬精利無比,后門炮則以德國克虜伯炮為最精。在吉林練軍期間,吳大澂分批購置了恰乞開斯槍、來福槍、毛瑟槍、格林炮、克虜伯大炮等武器。
▲克虜伯大炮
有險可御
修筑三姓、琿春炮臺
為加強防御,吳大澂又仿照天津大沽口炮臺修筑琿春、三姓兩處炮臺。為此他親往三姓、琿春勘察地形以選擇炮臺基址。光緒六年(1880年)冬,吳大澂一行人由寧古塔出發,冰道爬犁,晝夜兼行,從者數十人,皆在雪中搭帳篷野宿。由于坡陡路滑,加上吳大澂騎馬尚不熟練,途中屢次墜馬,最終留下了永久病根,常在天氣變化時疼痛不已。
經過考察,吳大澂在三姓選定巴彥通修筑炮臺,巴彥通是松花江、倭肯河和巴蘭河三江匯合處的一個沙洲,距三姓城三十里,背山面水,居高臨下,形勢險要。在琿春修筑東西兩處炮臺,西炮臺修建在琿春城西南十余里的外朗屯,東炮臺修建在琿春城東南十余里的阿勒坎。吳大澂親自設計炮臺圖紙,并詳細撥發修筑費用,確保炮臺能夠順利完工。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反擊沙俄侵略中,琿春炮臺擊斃沙俄侵略軍二百余人。
▲巴彥通炮臺
單騎招撫韓邊外
除了應對外部俄國虎視眈眈外,此時吉林東部地區匪患日益猖獗,最著名者當屬占據夾皮溝一帶的“金匪”,首領名叫韓邊外,祖籍山東登州,原名韓憲忠,邊外是當地民眾所起俗稱,意為“編外流亡皆歸之”。韓邊外占據“寧古塔、三姓東,萬山環繞,廣袤七八百里”的地域空間,人數約有“四五萬,咸受效忠約束”。與一般意義上的土匪不同,他們內部秩序井然,而且曾協助官方剿匪。
光緒六年(1880年)十月二十一日,吳大澂改裝易服,僅帶了一位向導直奔韓邊外駐地木其河。韓憲忠得知吳大澂單騎而來,也不再躲避,出迎數里,道旁叩見。當晚,當晚兩人同屋而睡,徹夜詳談,吳大澂曉以大義,聊到動情處,韓憲忠感激涕零。三日后,吳大澂勸其與自己一同出山前往拜會將軍銘安,并用性命擔保定會保證他的安全,共商歸順大計。臨行前,吳大澂看到韓家大宅掛有“威震東江”的橫匾,特意書寫了“安分務農”四個字予以替換。兩人拜見銘安后,經過吳大澂斡旋,韓憲忠改名韓效忠,獲五品頂戴,并擔任南山練總,在地方編練團練,不僅負責保衛地方,還肩負起了征稅事宜。
吳大澂以過人膽識和智慧,將一支流民割據勢力轉化成為拱衛邊疆的有生力量,還帶動了三姓、寧古塔、琿春一帶的屯墾順利進行,李鴻章盛贊他:“風聲所附,賢于十萬師矣”。后來在甲午戰爭和抗擊沙俄的反侵略戰爭中,韓憲忠的孫子韓登舉率部出征,作戰英勇。
▲韓憲忠銅像
東北近代工業的先聲
籌建吉林機器局
隨著吉林防軍建制日漸完備、人數日漸增多,所需武器彈藥數目也愈發龐大,吉林又地處邊境,大量的武器彈藥不僅購買昂貴,經天津轉運,往來車馬運輸運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為長遠考慮,光緒七年(1881年)吳大澂上奏清政府設立吉林機器局,獲準同意每年撥銀十萬兩用于吉林機器局及炮臺建設。
光緒九年(1883年)吉林機器局建成,占地19.8萬平方米,耗銀248430兩,外有土墻及護城壕,內部分為中部廠房、東部表正書院、西部工務房,共有227間廠房和165件設備,員工最多時達到828人。
機器局初期的建設主要依靠從天津請來管理和技術人才,但吳大澂認識到,要保證長遠發展,就必須要實現人才的本地化培養。為此他籌辦了一所專門培養工業技術人才的學校,名為“表正書院”。書院招生時,吳大澂不設成見,兼收滿、漢學生30名,悉心培養。
吉林機器局主要生產槍支、火炮和彈藥等軍事裝備,如克虜伯炮、毛瑟槍等,不僅供應吉林防軍、練軍所需,光緒十七年(1891年)后還兼顧黑龍江各軍之用。機器局是當時東北建設最大、設備最全、技術最強的新式軍火工廠,也是東北第一個近代工業、第一個官辦軍事工業,為邊防軍近代化提供物質基礎,在抗擊外來侵略中發揮重要作用。
▲吉林機器局舊址
我疆我里
可與力爭
在督辦寧古塔、三姓、琿春三處防務時,吳大澂對于邊界問題也非常上心,多次親自踏勘邊境。光緒七年(1881年),依克唐阿在巡視邊境時發現,自琿春河源至圖們江口五百余里,竟無一個界牌,黑頂子濱江一帶,也久被俄人侵占。接到報告后,吳大澂先是派得力助手李金鏞帶人前往詳細調查,后借赴琿春校閱邊軍之機,親至巖杵河、摩闊崴沿海一帶,查勘海中間之嶺,并由罕奇海口繞至黑頂子,查明俄人在此建設卡倫,架設電線,大有久借不歸之意,而海中間之嶺更是只存在于條約中,現實卻未找到。
此后吳大澂八次上奏朝廷,要求派員奔赴琿春照會俄官,定期履勘,按照舊圖所定紅線,將沿海地段劃清界址,限令俄人撤去卡倫,將從前侵占琿春地方一律交還中國,并與俄使廓米薩爾當面協商。但因俄國多次拖延不赴約,遲遲未能解決。直至吳大澂被緊急調往天津駐防,勘界事宜遂被擱置。
在光緒六年(1880年)到光緒九年(1883年)的四年間,吳大澂在吉林的籌邊活動對俄國產生了不小的震懾作用,東西伯利亞總督阿努欽就曾就此事多次上報:“中國仍在繼續增加滿洲的兵力。”“在我國邊境附近建立新的城市和建筑工事。設立了一些新的行政管理中心,并在那里駐扎軍隊。”“所有據點周圍都設有炮臺和多面堡,并配備了炮兵。”隨后請求國王增兵支持。時人也多感嘆:“自添設邊防軍后,俄人始稍稍斂跡矣。”
直到1886年,琿春勘界事起,吳大澂再赴吉林,這次,他帶著寸土必爭的決心而來,他在寫給依克唐阿的信中說:“麾下亦可前往以嚴詞責之,琿春邊疆尺寸之土皆麾下所管轄,我疆我里,可與力爭!”經過與沙俄幾次直接交涉之后,吳大澂領教了俄國人的強橫與狡詐。他深知與沙俄進行邊界談判“非口舌可與抵擋,如我有求和之議,彼必有挑戰之心,不但不能和,并恐速之使戰。譬如無賴之徒百般訛索,愈遷就則愈驕橫”。所以“我不求和,庶有可和之機”。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正是東北邊防實力的增強,為這次談判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現在在琿春,一塊寬600米、總面積10平方公里的國土見證了吳大澂守護邊疆榮光。土字碑使中國距離日本海只有15公里,大海清晰可見。
素材綜合自吉林文脈,琿春文旅,延邊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