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據航空航天開源組織Aviatsanta的報道,由中國沈陽航空工業集團研制的殲-35隱身戰斗機于3月底在“福建”號航空母艦上完成了首次電磁彈射起飛測試。如果此消息得到官方證實,這將成為中國海軍航空兵的里程碑事件,大幅提升遠程作戰能力。此前數月,殲-35已經陸續出現在陸基航母模擬設施和“福建”號航空母艦的甲板上,這標志著中國將隱身艦載戰斗機全面融入航母打擊群邁出了關鍵一步。
本文是比利時《陸軍認可》網站發布的一篇專欄文章,由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由于本文作者為比利時人,對中國實際情況的了解主要來源于網絡,所以部分認知與實際情況不太符合,請大家理性看待,本人翻譯此文章只是為了轉述外國人員在分析從我國網絡平臺流出的照片后表達的一些看法,并非本人觀點,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福建”號航空母艦
“福建”號是中國迄今為止建造的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航空母艦,與早期的“遼寧”號和“山東”號相比實現了重大技術跨越。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福建”號航空母艦的排水量為8萬余噸,配備3臺電磁彈射器,由中壓直流綜合電力推進系統提供能量,發射效率據稱比美國海軍“福特”級航空母艦高出30%。雖然尚未正式服役,但“福建”號的電磁彈射系統可以支持比滑躍起飛航母更重、更先進的艦載機,例如殲-35、空警-600以及攻擊-11,在055型驅逐艦的支持下,目標直指美國海軍的航母打擊群。
殲-35部署在“福建”號上,是中國海軍將第5代戰斗機整合進艦載航空兵體系的關鍵一步。此前的“遼寧”號和“山東”號主要搭載殲-15,在血統上屬于前蘇聯的“側衛”系列,而殲-35則擁有更強的生存能力、隱身性能和網絡中心戰能力。早期的照片和泄露的信息顯示,海軍版殲-35的原型機已經在模擬甲板上進行過多次測試,這表明戰斗機的研發與“福建”號的實戰準備緊密配合。如果后續海試按預期推進,中國海軍將很快具備一支在概念上可與美國海軍相當的隱身艦載戰斗機部隊。
據報道,美國海軍F-35C被中國視為隱身艦載戰斗機的標桿,而殲-35的出現將大幅縮小雙方技術和質量差距,即便所有性能指標并不一定完全對等。這將迫使美國及其盟友的軍事部署與戰略計劃更加復雜,必須重新評估中國在力量投送、海上拒止以及爭奪關鍵海域控制權的能力(例如南海、東海,甚至可能延伸至印度洋及更遠地區)。此外,殲-35的部署也將加強中國“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戰略,使隱身戰斗機能在更遠距離執行進攻與防御任務,為未來高強度沖突提供更豐富的選項。
076型兩棲攻擊艦“四川”號
除了“福建”號外,中國海軍現有和未來的艦艇在特定條件下也可以搭載殲-35。“遼寧”號和“山東”號在理論上可以搭載改裝的滑躍起飛型號,搭配殲-15發揮有限的作用。未來的核動力航空母艦也將標配電磁彈射系統,完全適配殲-35的作戰需求。中國的076型兩棲攻擊艦“四川”號也配備了電磁彈射系統,能夠起飛大型無人機和固定翼飛機。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號舷號為51,開創了全新的“5X”系列,與其他兩棲攻擊艦傳統的“3X”系列相比,凸顯了與眾不同的作用。
殲-35原型機
殲-35本身有著相對較長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至2012年公開的FC-31項目,后者最初是面向出口市場,隨后逐漸吸引起中國海軍的興趣。隨著時間推移,一種專門針對航母作戰而優化的艦載型號出現了,具備加強結構、折疊機翼、彈射起飛桿以及尾部阻攔鉤等特點。在2010年代末期和2020年代初期,多架原型機進行了飛行測試。2021年,被稱為“中國海軍新一代隱身艦載戰斗機”的殲-35原型機正式亮相,外形更加成熟,而同期發展的陸基型號殲-35A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公開亮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