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國市場40年來,大眾汽車一直都在扮演著"中國通"的角色。
從燃油車時代用高品質產品,建立起"德系品質"的認知與龐大的用戶基盤,到如今智能化電動化時代緊跟趨勢,成為合資品牌高質量轉型的代表車企,大眾汽車總能根據趨勢的變化,在市場中保持主流的身位。而在這個過程中,其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也在不斷提升。
如果說,此前"在中國,為中國"是大眾汽車對于在中國市場發展,所表露出的一個戰略決心,那么在今年上海車展上,我們看到的則是,大眾在堅定推進"在中國,為中國"戰略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的重要成果展示。
隨著三款全新概念車的亮相與燃油車產品的更新,新階段下的"在中國,為中國"戰略,也以一種更加具象化法方式所呈現出來。而在這背后,如何真正的"在"中國,與"為"中國,便成為了一個值得去探討的話題。
對此,在上海車展上,我也與大眾汽車的高管團隊進行了一次深度溝通。以此去探究"在"與"為"的意義。
【"在"中國,如何給大眾賦能?】
中國市場的特殊性與重要性,決定了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發展的底層邏輯。
論速度,中國車企的整車平臺更新速度已經縮短到兩年。論深度,布局中國市場的車企,已經開始進入產品矩陣級的智能化電動化轉型。論強度,中國本土科技公司的創新實力,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帶起節奏。
這是擺在大眾汽車面前的現實,也為其在參與中國市場競爭時,提供了解題思路:要在中國市場,以中國速度,結合中國創新,形成中國力量。
首當其沖的是中國速度。這一次,大眾在上海車展帶來的ID.AURA概念車,就是中國速度的代表車型。據大眾汽車集團(中國)首席技術官、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VCTC)首席執行官吳博銳透露:"我們僅用了30個月的研發周期,這標志著我們在研發時間上取得了重大進展。未來,我們的目標是將平臺的更新周期進一步縮短至24個月。"
與此同時,他也表示:新一代的CEA電子電氣架構,是由大眾汽車中國團隊主導與開發。而這種自主研發模式,能夠讓大眾像本土品牌一樣,實現快速的功能更新與迭代。
在吳博銳看來:"我們有能力在平臺研發速度上,與中國本土主機廠競爭。"當然,中國速度不光是時間維度,還在于工作模式上的效率。
在工作模式上,是中國團隊"反向輸出"與德國團隊緊密配合。就像負責技術與研發層面工作的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管理委員會成員Kai Grünitz表示的那樣:"過去很多產品的信息和要求都是從德國傳遞到中國,但這幾年趨勢發生了明顯轉變。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發、設計工作是從中國出發,反向影響全球。"而在這個過程中,德國團隊在配合度上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們將持續這樣做。"Kai Grünitz說。
如果說,中國速度代表的是大眾汽車的發展勢頭,那么中國創新則為速度提供了勢能。當然,這種創新并非是"推翻重來式的顛覆"。而是以保持一貫的德系品質為底座,通過與本土化企業達成合作為契機,最終實現打造出在具有差異化的大眾產品。
就像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產品與戰略負責人齊澤凱說的那樣:"深度融入中國本土體系,我們才能充分受益于中國快速研發與創新節奏。與此同時,我們始終堅守一貫的安全與質量標準。這也是我們品牌傳承的核心所在。"
而在吳博銳看來,如今的市場,呈現出用戶更多的差異化需求。因此與小鵬、國軒高科。地平線等本土企業達成合作,則實現了資源與技術的雙向賦能。"這無疑為我們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活力。"吳博銳說。
同時,齊澤凱也強調,未來在中國市場的大眾汽車"依舊是純正的大眾汽車。"這包括駕駛樂趣、動力表現、駕駛特性以及品質水準等層面。在他看來,在中國市場延續"德味兒",并不是一個"是否保留的問題",而一個是"A+B"的問題:
既德系品質基因疊加本土創新元素。而這也將最終打造出具有差異化的大眾產品,并形成大眾汽車的中國力量。
【"為"中國,能給中國市場帶來什么?】
讀懂了中國市場的特殊性,以運用好中國市場的賦能之后,大眾要考慮的就是如何于"在中國"的基礎上,去實現"為中國":既能給中國市場帶來什么。
畢竟,所有戰略的初衷與執行都是結果導向。
所以在產品布局上,大眾汽車也在上海車展宣布,未來三年將在各相關細分市場,推出超過30款極具競爭力的新車型。其中約20款為新能源車型,涵蓋純電、插混與增程。平均算下來,基本上每月一臺。
而在本次上海車展上,大眾也帶來了三款代表未來布局的三款概念車:一汽-大眾首款基于CMP平臺和CEA架構的緊湊級純電轎車ID. AURA;上汽大眾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車ID. ERA;大眾首款詮釋互聯全尺寸純電SUV概念車ID. EVO。
這三款概念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以德系品質加持本土研發,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這樣的優勢就在于,既保證了產品一貫的德系品質,同時能夠與未來中國數字出行生態緊密結合,輻射更廣的用戶群體。
正如齊澤凱所說的:"此次車展上我們推出的新車型能夠吸引非常廣泛的用戶群體。我們并不局限于某一類人群,而是希望每一位用戶都能在大眾汽車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選擇。"
在新產品的到來的同時,大眾汽車也于此面臨著來自于價格戰與智能化方面的挑戰。對于前者,大眾所表現的是一種自信的態度。"大眾汽車對此并不懼怕。我們的發展戰略不僅包括加速研發流程,還涵蓋持續優化成本結構與資源配置。"齊澤凱說。
的確,在齊澤凱看來,大眾首先還擁有非常堅實的燃油車業務基礎,能夠給大眾帶來客觀的利潤支撐,為其新能源發展提供穩定的厚度。其次,大眾也依然堅持"價值先于價格"的策略,讓用戶的選擇是源于大眾汽車本身的高品質。
在智能化方面,大眾也理清了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燃油車的"油電同智",二是對于智能駕駛輔助的態度。在"油電同智"上,大眾也明確了將持續推動其智能化發展。"我們相信燃油車市場依然存在,會保留燃油車技術,并確保在這方面保持競爭力。"吳博銳說。
而在智能駕駛輔助上,大眾也正在聯合本土科技公司,推進本土自研高級駕駛輔助系統,以滿足本地化需求。
但在吳博銳看來:"高級駕駛輔助的研發是一場馬拉松,需要長期投入與持續打磨。目前階段,我們更關注的是通過嚴謹的安全測試和全面的質量,為用戶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
所以Kai Grünitz的話也更具總結性和代表性:"我們始終強調技術是輔助駕駛者。這是整個行業都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我們將并行推進多條技術路線:一方面持續開發最前沿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另一方面也要保留駕駛樂趣作為核心價值。"在被問如何平衡駕駛與駕駛輔助之間的關系時,Kai Grünitz也繼續補充道。
所以,可以明顯感覺到的一個信號是,大眾汽車"為"中國帶來的,并非是那種"畫餅式"的承諾和預期,而是一切都在以一種穩健的節奏而進行。
就如同吳博銳在專訪最后所總結的那樣:"就像車展主題'眾進·向新'所寓意的那樣,戰略的實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我們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我們不僅有這個意愿,而且已經在這么做了。"
【總結】
所以,為什么大眾汽車能夠在中國市場深耕40年?為什么在新能源轉型期中,質量最高?從本次上海車展的專訪中,我們便得到了問題的答案。這是"在中國"中,以中國市場節奏創造自身的中國速度,以及結合本土力量進行的中國式創新。也是在"為中國"中,用更符合中國市場的多元產品,以及對品質的高要求,來觸及更多的用戶。而最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大眾并不激進和急躁,而是適當加快節奏的前提下,把每個環節做好。因此,即便是中國市場充滿了特殊性與不確定性,大眾也能一直穩健的發展。同時,也讓其"中國通"的角色,隨著時代變化而越來越凸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