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49年,國民政府辦公區一片混亂,電話鈴聲此起彼伏,每個人都忙得焦頭爛額。各種曾經的絕密資料散落滿地,為數不多的工作人員正在盡可能地對其進行銷毀。
蔣介石正在做著退守臺灣前的最后安排,那時候他還妄想有朝一日能反攻大陸,所以準備帶上一切可用的資源和人才。
這時,孫科的名字突然出現在蔣介石的腦海里,他火速派人聯系,想讓孫科隨自己一同前往臺灣。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位蔣介石在百忙之中都不忘提起的人,居然一點面子都不給,直接拒絕了他的邀請。
孫科為何會拒絕蔣介石的邀請?
孫科最后的結局如何?
初出茅廬
提到孫科大家可能都很陌生,但是他父親的名字,在中國幾乎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就是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統治,被尊稱為共和國之父的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
當初就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民主共和的思想才逐漸深入人心,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也因此發生了巨變。
可以說,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前輩是先鋒,他們為國家和人民的付出影響了一大批有志青年。這些人緊隨其后,希望能繼承這一偉大事業。孫中山唯一的兒子孫科也是如此。
1891年,孫科出生于廣東省香山縣一個小村莊中。彼時的中國還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積貧積弱多年,老百姓的思想也因為長期受到禁錮而十分落后。
孫中山作為革命的先驅,一直四處奔波,鮮少有和孩子團聚的機會。
但他深知,中國的變革之路是一個漫長而又艱巨的過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站出來,接過先輩們的旗幟繼續向前。
所以孫中山十分重視對孫科的培養,希望他長大后能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
在孫中山的要求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然后努力學習各類知識,做一個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孫科也不負眾望,從小便刻苦學習、博覽群書。
1895年,國內形勢日趨嚴峻,安全起見,孫中山將孫科送到了美國檀香山繼續學業。
孫科
在這樣一個相對安穩的環境中,孫科沒有貪圖享樂,而是一直銘記父親的教誨,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在名牌大學深造,還取得了博士學位。
畢業后,孫科在美國找到了不錯的工作,成立了自己的家庭,還有了孩子。
在很多人看來,當時美國的經濟水平比中國高出不少,留在那邊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
但是孫科在國外這些年一直和父親保持著書信溝通,革命思想的指引以及對祖國的掛念深深影響著他。
孫中山雖然沒有長期陪伴在孫科的身旁,但是他為國為民的付出孫科都看在眼里。在這種言傳身教下,孫科也很早就加入了同盟會,然后又毅然決定回到中國,追隨父親,一起在革命的道路上披荊斬棘。
孫科回國時恰逢孫中山組建了護法軍政府,他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其中的一員,擔任了大元帥府的秘書,就此開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雖然是自己的兒子,但孫中山并沒有給孫科過多特權,而是帶著他不斷學習、成長,準備等其真正有擔當大任的能力后再作打算。
那時候,國民黨內部有人覺得現在這個職位對于孫科來說有些大材小用,就推舉他去廣州當市長。
孫中山卻認為,孫科雖然頭腦不錯,但是對當前復雜的國內局勢沒有深入了解,也缺乏管理經驗,在政治上的實踐幾乎為零。如果立刻讓他出任要職,不利于開展工作,因此需要多歷練幾年。
孫科很理解父親的安排,所以在大元帥府任職時,他認真學習各項技能,積累了相對豐富的經驗。最后成功得到了國民黨內很多人的認可,如此他才成為了廣州市的第一任市長。
在任期間,他也的的確確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即便如此,孫中山也沒有完全認可孫科,因為他身上存在的問題不能忽視!
沒有政治遠見
比如有一次,孫科需要在規定時間內為部隊籌備足夠的物資。要知道,這可是前線士兵們重要的生命保障,半點馬虎不得。但是孫科卻辜負了大家的期望,沒能順利完成任務。
一開始沒人敢將此事告知孫中山,但胡漢民卻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無論犯錯誤的是誰都不能包庇。
胡漢民
孫中山知道后果然大怒,嚴厲斥責了孫科。
可是孫科非但沒有反思錯誤,而是第一時間去找胡漢民算賬。
孫科對此人不滿許久,因為當時胡漢民的職位還有孫中山對他的信任度都比孫科要高上不少。
但是孫科不認為胡漢民的能力強于自己,而且自己的出身和學歷都是對方望塵莫及的,他不能容忍一個自己看不上的人擁有更高的權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孫科對胡漢民的“告狀行為”越想越氣,情緒激動之余,竟然非常不冷靜地對其大打出手。
這件事在國民黨內部造成了惡劣影響,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孫中山本來對孫科寄予厚望,但此事暴露了他性格上的問題:心胸狹窄、沖動易怒、沒有政治眼光,還容易樹敵。這些都是做大事者需要極力避免的,可是孫科卻屢教不改。
孫科
1925年,孫中山去世。孫科再也沒有父親作為羽翼保護自己,他一下失去了主心骨。
當時國民黨內部黨派林立,汪精衛、胡漢民、蔣介石等人都妄圖占有孫中山曾經的領導地位。就連孫科也被推到前面,想要爭上一爭。
但是道行尚淺的孫科肯定不是他們的對手,他們幾人都已經在國民黨內積累了頗高的威望,且有大批自己的親信,他們根本就沒有把孫科放在眼里。
最后,蔣介石成為了笑到最后的人,他很快就掌握了國民黨的政治、軍事大權。
還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以莫須有的罪名將胡漢民軟禁了起來。
彼時蔣介石根基未穩,這樣的舉動必然會引起國民黨內部的強烈不滿。一時間,他成為了很多人討伐的對象。
孫科也想過去插上一腳,但無奈手中沒有權力,更無人可用,于是就想到了被打壓已久的汪精衛,他是國民黨內為數不多還有能力和蔣介石正面對抗的人。
找到了同盟,孫科就火速發表了一篇《為胡漢民被囚重要宣言》,正式宣布與蔣介石勢不兩立。
誰知這架勢擺得倒是挺足,但堅持的時間卻格外短暫。
第二年,孫科就改變了立場,加入了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和他共謀“大業”。
但是兩人在處理各項事宜時的觀念實在差別太大,孫科很快就無法繼續忍受在蔣介石的麾下做事。
于是他的政治立場又發生了巨變,不但極盡所能地鼓動民眾對抗蔣介石,還在1931年,聯合汪精衛成立了廣州政府。
可是孫科的手段怎能和在政界浮沉多年的蔣介石相比。
果不其然,廣州政府在短短一個月內就因為變幻莫測的局勢和嚴重的經濟問題倒臺。
就在大家期待孫科還有什么后招時,他對蔣介石的態度又在短時間內來了個大轉彎。
之前還喊著:“蔣介石就是一只疫鼠,我們必須聯起手來將他鏟除。”結果沒幾天就乖乖低頭,再次加入蔣介石的陣營。還像沒事人一樣,仿佛之前喊打喊殺的人不是他。
按照常理來說,哪怕不算孫科和自己的過節,只看如此不堅定的立場,蔣介石就不會對他手下留情。
但實際情況是,蔣介石沒有輕舉妄動,反而是給孫科留了一些顏面,讓他繼續在國民政府任職。
一方面,孫科并非是完全無用之人,他在治理廣州的時候的確辦成過不少好事。而且孫中山對蔣介石有提攜之恩,于公于私蔣介石都應該給他的兒子一個出路。
另一方面,正是因為孫科的身份特殊,所以即使他再不爭氣,也會獲得一部分元老的大力支持。這些人平時不動聲色,但只要蔣介石對孫科下手,他們一定不會袖手旁觀。
因此即便蔣介石對孫科沒什么好感,但為了落個好名聲,表面上也接納了他,還給了他施展能力的平臺。
誰知孫科還真抓住了機會,不僅展現出在外交上的能力,還推動國民政府相繼成立了財政部、司法院、考試院等機關和單位。
他自己也平步青云,很快就榮升行政院院長,并在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少成績。
縱觀孫科在國民黨中的發展和最終獲得的地位,完全不能說他是碌碌無為之輩,但是在父輩的光環以及蔣介石的打壓下,他的歷史存在感并不是很高。
表面上看起來,孫科和蔣介石合作得十分愉快,但實際上他們因為之前的恩怨,還有極度不同的政治理念,這么多年來矛盾不但沒有化解,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孫科對蔣介石是一萬個不服氣,所以在他心里,給蔣介石做事只是權宜之計,待時機成熟肯定會再度掀起“反蔣”浪潮。
這一等就到了解放戰爭后期。
敗逃臺灣
彼時蔣介石的政策不得民心,根本無法和一心一意為百姓謀福利的共產黨作比較,所以潰敗只是時間問題。孫科就趁此機會壯大自己的勢力,伙同李宗仁等人要求蔣介石下野。
但是就當時的中國而言,國民黨的主政人是誰已經并不重要,因為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人民革命力量的長期奮斗下,解放戰爭已經進入了決勝階段。
三大戰役后,國民黨部隊被收拾得再無還手之力,蔣介石也潰逃至臺灣。
因為離開前還做著來日反攻大陸的美夢,所以他竭盡所能搜刮金錢,再強迫一些有影響力的知名人士或者科研人才和他一同前往。
在匆忙準備中,他突然想起了孫科。孫科可是孫中山的兒子,政治意義不言而喻。所以即使兩個人之間有不少矛盾,蔣介石還是決定將他帶上。
可是沒想到孫科不愿意去臺灣,或者說,不愿意和蔣介石一起去臺灣。
雖然他明白國民黨在大陸為非作歹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自己確實需要找個退路。但是據他對蔣介石的了解,對方并非是一個大度的人,等到去了臺灣他一定會和自己秋后算賬。
最終,孫科決定前往香港定居。
對于他來說,這本不是什么難事,但沒想到一個之前從未遇到的情況成為了他今后生活中的主要問題。那就是因為失去了在國民政府中的職務,孫科沒有了穩定的工作,自然也就不再有收入。
國民黨敗走臺灣之前,孫科的地位雖然不低,但他倒是一直沒做過什么大肆斂財之舉,所以當時的積蓄不算多。
而且在香港居住期間,還經常有之前的熟人來尋求幫助,一來二去,孫科攢下的錢財已經所剩無幾。
為了圖清凈,孫科又和家人一起去了國外生活。
但是他不善理財,只有支出沒有收入的狀況依舊沒有改變,于是他的日子很快就拮據起來,甚至一度還要靠女兒救濟。
雖然過得清苦,但孫科終于可以遠離一切紛擾,不再關心任何政治局勢,而是和家人一起平平淡淡地生活。
隨著年紀漸長,孫科的身體也一日不如一日,這個時候,他最想念的肯定還是大洋彼岸的中國。
1965年,蔣介石再次對孫科發出邀請,這回孫科沒有拒絕,終于踏上了中國臺灣的土地。
十六年匆匆而過,想必之前的恩怨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淡去。此刻歷經千帆的二人再度相見,心中應該只有無盡的唏噓和感慨。
孫科回到臺灣后,本無意再參與任何政事,但蔣介石還是給他安排了一些有名無實的職位,也算是讓他老有所依。
1973年9月13日,孫科在臺北病逝,結束了這跌宕起伏的一生。
雖然直到今天提起孫科,他身上最大的標簽依舊是“孫中山之子”,似乎幾十年的從政生涯,都沒有留下半點可以與之匹敵的印記。
但這樣的評價,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因為父親的光芒太盛,所以無限度地拉高了人們對孫科的期望值。
結語
其實如果獨立看待他的一生,完全可以發現他身上有很多閃光的地方,比如先進的思想理念和堅定的政治抱負。只不過在那個時代的條條框框下,他的大多數設想很難被真正實現。誠然,孫科也有立場飄忽不定,不夠理智成熟等問題。但他畢竟在那個動蕩不安年代,真心實意地想為中國的革命出一份力,也確實盡己所能,作出了一定貢獻。所以他值得我們給予應有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