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韓明麗
讀者來信:
我是 12 歲男孩的媽媽,孩子沉迷手機游戲的現狀讓我焦慮至極。每次看到他兩眼放光盯著屏幕,我既心疼又憤怒。
如今 身邊不少的家長擔憂孩子手機成癮, “非常焦慮”,我就是其中之一。電子設備太可怕了,動不動就給孩子來個多巴胺刺激,學習那點事兒哪能比得上?更糟心的是,我一管他,他就跟我對著干,家庭氛圍都快被搞崩了。
孩子現在學習都沒心思,成績下滑得厲害,我真怕他這樣下去毀了未來,您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一位憂心忡忡的媽媽
回復如下:
作為一位12歲男孩的媽媽,面對孩子沉迷手機游戲的狀況,您的心疼、憤怒與焦慮我都能深深理解。這不僅是您一個人的困擾,也是許多家長正在經歷的挑戰。
12歲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前期,大腦中負責沖動控制和決策的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而游戲帶來的即時獎勵和刺激很容易讓他們上癮。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也在尋求自我認同和獨立,當家長試圖管控他的行為時,他可能會通過反抗來證明自己的自主性,這反而加劇了親子間的沖突。
我曾遇到一位和你情況相似的家長,她的孩子小凱當時上六年級,每天放學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打游戲,作業經常寫到半夜,成績也從班級前十滑到了中下游。小凱媽媽一開始采取沒收手機、大聲斥責的方式,結果小凱變得越來越叛逆,甚至偷偷用零花錢去買二手手機。后來,我們嘗試換了一種方式——小凱媽媽和孩子坐下來,像朋友一樣聊天,先傾聽小凱為什么喜歡玩游戲。小凱說,游戲里他能帶領隊友“攻城略地”,很有成就感,而且能和網友聊天,感覺比現實中更自在。了解到這些后,媽媽和小凱一起制定了手機使用規則:周一到周五,完成作業、復習完當天功課,可以玩30分鐘游戲;周末寫完作業后,游戲時間延長到1小時。規則制定好后,他們還一起把規則寫在紙上,貼在小凱房間的墻上,雙方都簽了字。慢慢地,小凱開始主動遵守約定,因為這是他自己參與制定的,他感受到了被尊重。
還有一位家長王女士的經歷也很有啟發。她發現兒子沉迷游戲后,沒有急著制止,而是主動下載了孩子玩的游戲,跟著孩子學習怎么操作。一開始孩子覺得媽媽“笨手笨腳”,還會笑話她,但慢慢地,母子倆有了共同話題。孩子會得意地教媽媽技巧,媽媽則趁機引導孩子:“游戲里你這么厲害,要是把這份聰明用在學習上,肯定也能取得好成績!”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感受到媽媽是在理解他,而不是一味地指責,親子關系也得到了改善。
另外,幫孩子找到游戲之外的樂趣也很關鍵。有個孩子,原本每天除了游戲對其他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后來,孩子爸爸發現孩子其實很喜歡小動物,就帶他去報名了寵物救助站的志愿者活動。每周六,孩子都會和爸爸去救助站幫忙照顧流浪貓、流浪狗,給它們喂食、洗澡。漸漸地,這個孩子發現現實世界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對游戲的依賴越來越少。你也可以觀察孩子的興趣點,無論是運動、繪畫、音樂,還是其他活動,多為他創造參與的機會。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沉迷游戲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曾接觸過一個孩子,父母工作很忙,平時很少有時間陪他,他只能在游戲里尋找陪伴和認可。后來,父母意識到了問題,每周專門抽出一天時間,全家一起去公園散步、爬山,或者在家看電影、做美食。當孩子感受到足夠的關注和愛,游戲對他的吸引力也就沒那么大了。
最后,家長的示范作用也不容忽視。我見過有的家庭,爸爸媽媽下班回家后就各自刷手機,孩子自然有樣學樣。但如果家長能放下手機,多和孩子互動,比如晚飯后一起聊聊天、玩點什么,家庭氛圍會溫馨許多,孩子也會更愿意參與到現實生活中。
改變不會一蹴而就,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反復,這都是正常的。當孩子出現抵觸情緒時,請先做幾個深呼吸,平復自己的情緒,再和孩子溝通。只要我們用對方法,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和支持,一定能幫助他擺脫手機成癮的困擾,重新找回學習和生活的樂趣。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布者【韓明麗】所有。本App為發布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