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記者 林盈 林曉麗
“千古儒釋道,萬古山水茶,走起!”在朱子一聲邀請下,“先師”孔夫子戴上墨鏡,與“后學”朱子在福建武夷山九曲溪上玩起“漂流”,還順帶開了場“直播”。
一口大紅袍,一口茶葉蛋,先賢們坐著竹筏,順流而下,拍照“打卡”大美武夷。
這是4月21日晚“何以中國·閩山閩水物華新”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上的一幕。借助AI技術,“朱子”遇見“孔子”,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想對話。
借助AI技術,朱子與孔子同乘竹筏漂流。人民網 李唯一攝
朱子遇見孔子,腦洞大開的創意,啟發觀眾理解朱子的“格物致知”與孔子的“仁者”之說有著相通之處,更多的是讓朱子文化深入人心。
“熱愛文化傳統,善于文化創新,這樣的趣味形式,是讓經典文化奔流不息的‘活水’。”看罷《當朱子遇見孔子》AI視頻節目,朱熹第二十九世裔孫朱杰人有這樣的感慨。
福建是傳統文化“富礦”,朱子文化是其中“滄海一粟”。千百年來,閩都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海絲文化等多元文化在福建交織融合,形成獨樹一幟、山海交響的閩派文化。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為功。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
半年來,牢記囑托,文化“活水”奔流不息的故事,正在福建遍地開花。
“茶!發芽咯!”“上山!采茶咯!”仲春時節,年近八旬的老茶師梁駿德帶頭向著茶山喊道。在這位正山小種紅茶制作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看來,“喊山祭茶”是武夷茶人與自然的對話儀式。
每年春天,武夷山各地都會舉行“喊山祭茶”活動。武夷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武夷山是紅茶、烏龍茶的發源地,梁駿德所在的桐木村位于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紅茶正山小種誕生于此。
今年的喊山活動不一般,許多外地的研學團隊千里迢迢趕來。住茶園、品香茗……遠道而來的客人們不單單是為了“唇齒留香”的一口茶。茶文化,從“一片葉”到“一杯茶”,處處都是“門道”,只有親身體驗,才能讀懂一二。
“現在村里幾乎家家搞‘茗宿’。嘗過桐木村產的正山小種,才知道‘松煙香,桂圓干’的風味有多棒!我們‘世界紅茶發源地’可不是說說而已。”梁駿德的兒子梁添夢笑稱,“茶閑”之余接待的“茗宿”游客比鋪天蓋地的廣告更有宣傳效果。
游客親臨現場深度體驗,讓具有濃濃福建地域風情的文化走向全國。而福建又通過不斷挖掘“百花齊放”閩派文化的內核,拓寬其表現形式,讓傳統文化往老百姓心里又走深了一步。
今年3月的一個周末,春光明媚,福州西湖湖畔,一場文化盛宴引得行人、游客紛紛駐足。
在臨時搭建的舞臺上,福建芳華越劇院院長和副院長、同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的鄭全和陳麗宇聯袂演繹越劇《孔雀東南飛·惜別離》,越韻悠揚令人沉醉,收獲一片掌聲。
不設坐席,沒有門票,跟觀眾“零距離”。這是年初福建打造的“周末戲相逢”優質文化文藝資源直達基層公益性演出活動,預計全年將推出不少于560場示范性演出。
“從劇場走到廣場,變的是演出的舞臺和場景,不變的是優質文化文藝資源。”鄭全說,“周末戲相逢”不僅讓更多市民游客無門檻欣賞到專業院團的高質量演出,也讓劇團收獲了更多的“路轉粉”。
越來越多傳統文化“玩兒”出新花樣,探索閩派文化全新“打開方式”。
今年2月,“WAHA 歡喜就好”文旅推介脫口秀比賽,成為了全國首個省級文旅部門通過脫口秀方式推介文旅的賽事。表演者多是脫口秀“外行”,“警察叔叔”“導游大哥”們在臺上化身“段子手”,各顯神通。
帽子一摘,露出光亮腦門,福建省文物局文保處二級調研員盧繩恩自嘲“老古董”,“為了講這個脫口秀,我‘濃密’的劉海都掉光了。”聊文物保護,從石器時代說到古玩“古著”,對老“文物人”盧繩恩而言,不過信手拈來。風趣幽默的講述,寓教于樂,引得笑聲掌聲不斷。
下一個登場的也是位“文化人”,一開場就“爆梗”。“小小一把線面,像在鍋里繁殖一樣,怎么都吃不完。那晚,我的室友們也算見了世面。”來自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林展秋講述福建非遺特產線面的趣事,說起“如何用一把面喂飽一宿舍人”,收獲觀眾心照不宣的陣陣笑聲。
“白娘子”與“小青”共演戲曲脫口秀。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這些融戲曲、魔術、說唱等多元藝術形式于一體的“清新福建”文旅脫口秀,用段子和笑聲教觀眾“種草”福建。尤其是戲曲、舞劇等表演形式,在“文旅+百業”的視角下與時俱進,演繹出貼近生活、富有生趣的閩派新文藝。
而科技的大規模、深層次應用,則堪稱推動福建文旅融合的“妙手”。
“八閩有福”聆聽福建24小時聲音線下特展集成了八閩標志性的聲音,在另一重維度上“復刻”閩派生活——飛鳥振翅聲、蟲鳴猴啼聲,溪水潺潺、竹葉簌簌,這是武夷山的清晨;“嗚嗚、嗡嗡、滋滋”,這是建盞拉坯修坯的聲響;柴火噼啵,木板嘎吱,家常問候,是客家人土樓中的生活;媽祖頌樂,潮汐嘩然,是湄洲島上的朝夕;磨剪子、戧菜刀,叫賣吆喝,這是三坊七巷里的閩都往昔……山語海韻,營造出濃濃的文化味、煙火氣。
游客在集音筒下聆聽漳州偶戲絲弦。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該項目負責人介紹,通過集音筒、全景立體聲、全息投影等技術,實錄福建各地的環境音、人聲方言,把八閩之聲濃縮于一室之間,讓人身臨其境。
“如果說,武夷的山是一首詩,詠嘆出天地萬物的變遷,那么,武夷的水便是一支歌,歌詠了千年文脈的傳承。”4月17日,夜幕下的武夷山,山水史詩《月映武夷》在縱深270度的全景式水舞臺中上演。數控水幕與裸眼3D技術聯動下,玉女峰、九曲溪等武夷山奇景仿佛近在咫尺,流動的聲光影效果讓人“如在畫中游”。以“文化解碼+科技賦能”,創新舞臺機械、水循環、光影等多項舞臺技術,讓武夷山“四季全時”可觀可感。
山水史詩《月映武夷》。主辦方供圖
從“旁觀”到“感受”,數字技術讓越來越多福建文化文物“活”起來。傳統文化內核+數字技術+潮流玩法,衍生出了一眾或新鮮好玩,或震撼驚艷的文化旅游產品。
今年3月5日,《福建省加快推進數字化全面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總體方案》印發。福建省文旅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林守欽表示,福建將實施智慧文旅引航工程,培育一批智慧型景區,提升旅游演藝數字化水平;開展數字文旅應用場景示范建設行動,深化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文旅科創平臺建設,推動文化旅游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
文化為核,創新為翼,閩派文化的“活”密碼,見于千百種新的“打開方式”中,正應了朱子那句“萬紫千紅總是春”。
“福建將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推動傳統文化活態展示、具象傳播、創新表達,拓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福建路徑。”福建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祖翼在“何以中國·閩山閩水物華新”啟動儀式上表示。
春風過處,八閩文化繁花,次第綻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