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6日訊 自2021年4月25日獲國務院批復以來,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已歷時四載。從“憑地繪圖”到“依圖建城”起步區內交通路網從藍圖落地為立體動脈,生活場景從村居蛻變為理想社區,產業發展從傳統加工轉化為現代產業集群……
四年前,這里是黃河北岸一片亟待開發的留白土地;四年間,頂層規劃一筆筆勾勒出新城模樣;四年后,一座現代化新城拔節生長。
以立體交通重塑新城格局
頭頂30米處是奔涌而過的黃河水,地下是鋼鐵巨龍“山河號”的穿巖破阻……日前,記者在黃崗路穿黃隧道項目建設現場看到,直徑17.5米的“山河號”盾構機正以日均16米左右的速度向前掘進。
“盾構機現已掘進1055環、2110米,完成總長度的64%,預計年底實現盾構隧道貫通。”中鐵十四局濟南市黃崗路穿黃隧道項目機電部部長黃魯稱,明年通車后,跨黃車程將縮短至5分鐘。
這是濟南加快跨黃通道建設,推動城市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按照省市交通優先原則,濟南市以年均開通一條過河通道的速度,持續加密通往起步區的跨黃通道。根據規劃,起步區跨黃橋隧共有21處,目前已通車11處、在建3處。除黃崗路隧道以外,濟濼路隧道北延工程計劃于今年通車;航天大道隧道計劃后年通車,年均增添一處過河通道的速度仍在繼續。
與此同時,起步區還規劃建設“三橫七縱”、總里程132公里的城市快速路,“九橫十二縱”、總里程342公里的結構性主干路網。截至目前,累計開工道路里程292公里,具備通車條件的約180公里。今年,將新啟動42公里市政道路建設。
從規劃藍圖到立體交通網,起步區還系統推進“公、鐵、空、水”四港聯動。在內依托跨河通道、市政道路、軌道交通等,與濟南主城區形成半小時交通圈;在外借勢濟南遙墻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小清河全線通航等全面融入全國“八縱八橫”綜合交通網。
如今,起步區正以立體交通建設為突破口,重塑著新城的發展脈絡。
以理想生活繪就幸福底色
起步區建設的每一處落筆,最終都指向群眾需求。當前,起步區正以“人”為核心勾勒美好生活圖景,繪就一張張溫暖厚重的民生答卷。
四年間,起步區順利完成鵲華、鳳凰、河潤、清寧、怡河、匯清苑、啟新家園等社區的回遷安置,超2.5萬名群眾喜遷新居。僅2024年便建成238萬平方米的安置房,完成27個村、4300余戶、2.1萬余名群眾的回遷任務。今年,起步區正全力推進805萬平方米的安居工程,助力8.9萬群眾實現“就近進城”夢想。可以說,這張安置答卷格外有力度。
生活過得好不好,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在鵲華理想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記者看到了練習舞蹈的居民,做手工的孩子,以及參與社區微業的創業者。“社區配建的9600平方米體育館預計6月投入運營,屆時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多元運動空間。”鵲華理想社區黨委副書記王侃告訴記者,在理想社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綜合治理中心等載體,打造了理想鄰里、教育、健康、創業、服務、治理等6大場景。通過標準化場景建設,為起步區回遷社區治理蹚出了新路子。應該說,這張治理答卷格外有溫度。
如今,這份溫度還在持續向外蔓延。放眼整個起步區,城市建設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民生躍升:黃河國際會展中心建成投用,省實驗中學鵲華校區實現首批招生,山大二院北院區正式啟用,黃河體育中心、國際學校等項目有序推進……這些重大公服配套,讓這張民生答卷格外有厚度。
以產業集聚激活發展引擎
產業興則城市興。起步區成立四年來,大力構建“3+1”現代產業體系,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主導產業呈現集群式崛起。
比亞迪濟南基地自2022年開工后,產能持續躍升、車型日益豐富。同時,起步區通過梳理比亞迪數百家配套企業信息,還成功推動部分供應商在此落地生產線,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做大做強。一條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為起步區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注入強勁動力。
在外貿“新三樣”領域,起步區的“新能源電池矩陣”正成為產業出海的新名片。去年以來,起步區在這一賽道上持續突破:愛旭濟南一期10GW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項目首條生產線試生產成功;山東首片大面積、可商用單結鈣鈦礦光伏電池下線;全球首個南極氫能發電系統用上起步區生產的氫燃料電池……三塊電池,助力起步區構建起具有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生態。
一邊招引重大項目強增量,一邊激活存量企業提質量。為幫助存量企業轉型升級,起步區在崔寨片區建設了規模達530畝的綠能智造產業園。建成后,以鼎點數控、溫聲玻璃等為代表一批本土企業將在這里煥發新生機。
此外,為筑牢產業生態底盤,起步區還以園區建設為核心載體,多點發力、協同推進。在中科新經濟科創園積極引入眾多大院大所,搭建起高端科創平臺;在山東黃河數字經濟產業園借助京東鏈主企業優勢,構建智能物聯等產業生態;在濟南國際招商產業園起步區片區則圍繞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打造智能制造主陣地。
從鏈主企業領航的“頭部方陣”,到鏈式集群支撐的“腰部矩陣”,再到特色園區托舉的“生態基底”,四年來,起步區正加速建成“引進來、留得住、長得大”的產業生態,讓現代產業體系的根基在黃河北越扎越穩。
四載春華秋實,大河之北已加快崛起一座現代化新城。從交通動脈的貫通到民生畫卷的鋪展,從產業集群的崛起至城市能級的躍升,起步區以高質量發展為筆,書寫了從“白紙作畫”到“成形起勢” 的時代答卷。
閃電新聞記者 馮宜雯 通訊員 吳政宏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