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香山飯店的花窗元素,以蘇州園林“借景”式手法布展,4月26日貝聿銘生日當天,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啟幕“貝聿銘:人生如建筑”上海站展覽,將凝結美籍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跨世紀傳奇建筑人生的逾400件展品,以高低錯落、曲折有致的方式“譜寫”出來,讓觀者如同在一場“建筑交響曲”中漫游。展覽由M+主辦并于香港首展,此次在上海開啟貝聿銘中國內地首個全面回顧展。而上海恰是貝聿銘童年成長之地,建筑夢想發源之地。
貝聿銘曾說,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鏡子。展覽別出心裁之處在于,不但充分展示貝聿銘獨特的建筑手法,更將其作品與社會、文化及其人生軌跡交相對照,顯示建筑和生活之密不可分?!柏愴层懙慕ㄖQ生在流動的文化中。疏離沒有淪為鄉愁,反而助力他以自己的方式應對生活和客戶需求。謙遜、務實、睿智、給予,是他的人生色彩,也是他建筑的文化底色?!鄙虾.敶囆g博物館館長龔彥說。
貝聿銘走上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的樓梯
從業70年間,貝聿銘主持的建筑項目數量眾多,橫跨遼闊地域。展覽除了呈現他為人熟知的地標性項目,還揭示他非凡一生中不少鮮為人知甚至未能實現的設計案例。令人感嘆的是,貝聿銘相當數量的設計,都能從他人生的“中國原點”找到靈感源頭。1927年,10歲的貝聿銘隨家人從香港搬遷至上海,在此度過吸收能力最強的少年時代。彼時,有“遠東第一高樓”之稱的國際飯店,讓他看到西方新建筑風格的萌芽,萌生想做建筑師的愿望。而時常往返蘇州老家與上海的經歷,令他穿梭于具有特定歷史和文化的江南庭園建筑與國際大都會現代景觀之間,為其日后致力于在跨文化現代環境中探索地方性和歷史原型的實踐埋下伏筆。
貝氏家族于上海福開森路(現武康路)貝祖詒住宅(屬中國銀行所有)的花園中合照,貝聿銘位于后排左三
1935年貝聿銘前往美國留學之后,也不忘持續關注上海城市建設的議題動態。此次展出的貝聿銘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筑碩士論文中的一頁,便是為“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設計的剖面繪圖。有別于當時盛行的飛檐翹角式大屋頂設計,這座建筑為扁平方正的混凝土結構,外覆大理石飾面。博物館展廳圍繞景色優美的庭院而建,使建筑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貝聿銘的導師格羅皮烏斯在兩篇期刊文章中,高度評價了這位昔日學生的畢業設計,認為方案設計的獨立庭院天井花園和素凈的中式圍墻,既凸顯“中國建筑的特色”,又“無損前衛的設計概念”。這樣的設計與60年之后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現出異曲同工之妙——讓傳統發出新芽。
蘇州博物館(2000–2006)大廳框起了花園中的石景等主要景觀,蘇州,2021年(攝影:田方方)
又如,早在1968年起為紐約康奈爾大學設計藝術博物館時,貝聿銘不僅著重襯托出場地的自然景觀之美,還特別設計了一條通往峽谷邊緣的地下通道,靈感儼然來自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盡管展覽展出的這份早期方案最終未建成,但讓人不難窺見貝聿銘的東方情懷。巧的是,他的這一巧思日后在日本美秀美術館的設計建造中得以實現。
此次展覽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M+簽署合作意向書后的首個共同項目,亦是“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的重點節目,將持續至7月27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