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印度和巴基斯坦對峙的局面逐步升級,恐怕南亞已經站在了核戰爭的邊緣。4月25日,巴基斯坦國防部長赫瓦賈·穆罕默德·阿西夫發出嚴厲警告,稱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沖突可能升級為核對抗,并呼吁國際社會關注這一危險局勢。這一表態是在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恐怖襲擊后,印度對巴基斯坦采取一系列強硬措施(包括暫停簽證、關閉貿易通道、驅逐外交官等)的背景下做出的。
而且我們注意到巴基斯坦隨即宣布反制措施,包括對印度關閉領空、暫停貿易,并警告任何對《印度河河水條約》的破壞將被視為“戰爭行為”。
此次沖突的嚴重性在于,印巴均為擁核國家,且雙方均未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巴基斯坦國防部長的表態,顯然是在向印度和國際社會傳遞一個信號:巴基斯坦不懼印度的軍事威脅,并具備核反擊能力。
那么,我們不得不提出核戰爭的可能性:但專家看法不一。盡管巴基斯坦防長警告核對抗風險,但專家對印巴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存在分歧。2019年的一份分析曾指出,印巴核戰爭的可能性較低,因為核武器本身具有威懾作用,雙方均不愿承擔全面戰爭的代價。然而,2025年的局勢與2019年已有顯著不同——印巴關系進一步惡化,雙方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對立加劇,且印度近期采取的措施極具挑釁性。
然而,一旦印巴兩國真的爆發核戰爭,那無異于是地區災難,甚至是人類災難。美國2019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曾模擬印巴核戰后果,指出若雙方動用100枚核彈頭,可能導致1億人立即死亡,并引發全球氣候災難。這一研究雖基于假設,但足以說明核戰爭的毀滅性。目前,印巴各自擁有約200枚核彈頭,且巴基斯坦的戰術核武器(如空射巡航導彈)部署使其在局部沖突中更具靈活性。
那么,巴基斯坦所表現出來的核威懾是否有效呢?巴基斯坦空軍近年來積極強化核打擊能力,除傳統彈道導彈外,還重點發展空基核威懾。2022年,巴基斯坦從中國引進殲-10CE戰斗機,并高調展示其掛載PL-15遠程空空導彈的能力。巴基斯坦前空軍參謀長扎希爾·艾哈邁德·巴巴爾曾透露,部分殲-10CE可能被賦予核打擊任務,與JF-17梟龍戰斗機配合,對抗印度空軍的“陣風”戰機。
從技術角度看,殲-10CE具備較強的武器掛載能力,其機腹中線可加裝錯列雙聯掛架,最多可攜帶6枚中距彈。若改裝為核巡航導彈(如巴基斯坦自研的RAAD導彈),理論上可執行戰術核打擊任務。不過,目前尚無公開證據表明殲-10CE已實際搭載核武器,巴基斯坦官方也未正式確認這一能力。
從當前來看印巴軍事博弈:誰更占優?印度在常規軍力上占據優勢,尤其是陸軍規模和海軍力量遠超巴基斯坦。然而,巴基斯坦通過發展戰術核武器和先進戰機(如殲-10CE),試圖在不對稱作戰中抵消印度的優勢。印度近年來雖引進“陣風”戰機,但在五代機領域進展緩慢,而巴基斯坦若未來獲得中國外貿型隱身戰機(如FC-31),可能進一步改變地區平衡。
對于國際社會來說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是調停還是旁觀?巴基斯坦防長呼吁美國介入調解,但目前美國并未表現出強烈干預意愿。歷史上,印巴危機曾多次因外部調停而緩和,但此次沖突的背景更為復雜,涉及恐怖主義、水資源爭端和核威懾升級。若局勢失控,國際社會或將被迫介入,以避免災難性后果。可問題是美國派出了運輸機降落印度,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表明了美國的立場。
因此:南亞站在戰爭與和平的十字路口。印巴沖突的升級令人擔憂,核對抗的風險雖非迫在眉睫,但絕非危言聳聽。巴基斯坦的殲-10CE是否具備核打擊能力尚待證實,但其軍事現代化無疑增強了威懾力。未來局勢取決于印度的下一步行動、巴基斯坦的應對策略,以及國際社會能否有效斡旋。若雙方繼續以強硬姿態對峙,南亞可能滑向不可預測的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