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的一句“絕不用海歸派,因為里面有間諜”,不僅暴露了她偏執的用人觀,更引發了一場令人不安的輿論風暴——不是因為她敢說,而是因為太多人叫好。
董明珠的言論之所以引發眾怒,不僅在于其邏輯漏洞(將個別風險等同于群體標簽),更在于它違背了國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戰略導向。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中國科技、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海歸人才的貢獻。錢學森、鄧稼先等國之棟梁,正是留學歸來的精英。而今,董明珠卻以“間諜”之名,將整個海歸群體打入另冊,這不僅是對人才的侮辱,更是對全球化時代人才流動規律的漠視。
然而,比董明珠的言論更值得警惕的,是輿論場上鋪天蓋地的支持聲。
董明珠的“海歸間諜論”或許并非一時失言,而是精準迎合了某種社會情緒,對“外部威脅”的過度敏感,以及對“本土純正性”的盲目崇拜。在當前的輿論環境下,只要高舉“國家安全”“民族企業”的大旗,任何極端言論都能被合理化。
于是,我們看到:經濟觀察報的批評文章被刪除,而評論區卻充斥著“董大姐說得對”“海歸就是不可信”的附和;胡錫進罕見喊話要求董明珠道歉,卻遭到網民圍攻,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格力官方未作任何澄清,似乎默認這種言論符合公司價值觀。
這種“一邊倒”的輿論生態,揭示了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在“政治正確”的掩護下,反智言論正在被合理化,而理性的批評則被污名化。
或許我們還記得,2012年,西安青年蔡洋用U型鎖砸穿日系車主的頭顱,高喊“愛國無罪”。十多年過去,類似的邏輯仍在蔓延,只不過,這次的武器不是U型鎖,而是鍵盤。董明珠的“海歸間諜論”之所以能引發共鳴,正是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復制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排外邏輯。
更可怕的是,這種思維正在從社會邊緣走向主流,像格力這樣的企業招聘中,“海歸優先”竟然變成了“絕不用海歸”,輿論場上,任何為海歸辯護的聲音都可能被扣上“不愛國”的帽子,導致理性討論的空間被擠壓,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倒退。
這種趨勢,本質上是一種“安全焦慮”的極端化表現,當國際競爭加劇,部分人不是選擇提升自身競爭力,而是筑起高墻,把一切“外來因素”視為威脅。
真正的國家安全,不應依賴“閉門造車”,而應依靠對人才的包容與吸納,而非群體污名化;依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本土與海歸人才在同一個舞臺上比拼能力,而非出身;依靠開放的輿論空間,允許批評與辯論,而非讓極端言論壟斷話語權。
董明珠可以堅持她的偏見,這是她的自由,但比她的言論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為她喝彩的人,他們或許不明白,當“愛國”變成讓批評者住口的工具,當“安全”成為封閉排外的借口,最終受損的,將是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與進步動力。
偉人曾告誡:“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倍?,我們似乎正在遺忘這一智慧。如果連海歸人才都要被當作“潛在間諜”防范,那么我們的“國際視野”在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