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龜下目—金龜子科(上):蠐螬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鞘翅目
多食亞目
金龜下目
金龜總科
金龜子科〈金龜科〉
金龜子科(學名:Scarabaeidae)又稱金龜科,鞘翅目金龜總科中一較大的科。金龜子的前翅堅硬如同龜殼,而且身上帶有金屬光澤,故名。全世界有超過30,000種。可以在除了南極洲以外的大陸發現。不同的種類生活于不同的環境,如沙漠、農地、森林和草地等。
1.形態特征
卵:長橢圓形,長約2.5mm,寬約1.6mm,初產乳白色。
幼蟲:學名蠐螬,老熟幼蟲體態肥胖,長約20mm,寬約6mm,體乳白色,頭紅褐色,體常彎曲呈馬蹄形,靜止時體形大多彎曲呈C型,體背多橫紋,尾部有刺毛。
蛹:長約22mm,寬約10mm,淡黃色或杏黃色。成蟲長橢圓形,背翅堅硬,體長約20mm,寬約10mm。羽化初期為紅棕色,后逐漸變深成紅褐或黑色,全身披淡藍灰色閃光薄層粉,前胸背板側緣中間呈銳角狀外突,前緣密生黃褐色體毛。腹部圓筒形,腹面微有光澤。
成蟲:長橢卵圓形,或橢圓形,觸角鰓葉狀,由9-11節組成,各節都能自由開閉,體殼堅硬,表面光滑,多有金屬光澤,前翅堅硬,后翅膜質。背翅堅硬,體長約20mm,寬約10mm。羽化初期為紅棕色,后逐漸變深成紅褐或黑色,全身披淡藍灰色閃光薄層粉,前胸背板側緣中間呈銳角狀外突,前緣密生黃褐色體毛。腹部圓筒形,腹面微有光澤。
2.生活習性
金龜子類的生活史較長,完成一個世代所需時間1~6年不等,在生活史中,幼蟲期歷時最長。常以幼蟲或成蟲在土中越冬。金龜子的發生為害與環境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地勢、土質、茬口等直接影響金龜子種群的分布,而大氣、土壤溫濕度的高低則直接決定金龜子成蟲出土、產卵和幼蟲的活動與為害。
金龜子晝伏夜出,有假死現象,趨光性不強,白天藏于土中,黃昏后出土活動至黎明。金龜子是一種雜食性害蟲,喜棲息果樹上,食梨、桃、李、葡萄、蘋果、柑橘,也禍害柳、樟、女貞等林木,為害大豆、花生、甜菜、小麥、粟、薯類等農作物。
3.為害癥狀
其幼蟲蠐螬可食害萌發的種子,咬斷幼苗的根莖,斷口整齊平截,常造成幼苗枯死,輕則缺苗斷壟,重則毀種絕收。其成蟲有些能食害作物和果樹林木的葉片和嫩芽,嚴重時僅留下枝干。金龜子類是重要的農林地下害蟲,其幼蟲統稱蠐螬。我國約有50余種,遍布全國各地,最重要的種類有,大黑鰓金龜、暗黑鰓金龜、云斑鰓金龜和銅綠麗金龜。四種重要的金龜子除西藏和新疆以外,全國各省、區均廣泛分布。金龜子類食性很雜,能為害多種植物,幾乎能食害所有農作物、蔬菜、果林和苗木的地下部分。
4.繁殖方式
金龜子夏季交配產卵,卵多產在樹根旁土壤中。成蟲壽命2-3個月,蛹期約14天。
5.棲息環境
金龜子喜棲息果樹上。
6.分布范圍
金龜子分布非常廣泛,幾乎遍布全世界。
7.主要價值
金龜子體形大,極富光澤且有質感,顏色鮮艷美麗,故為昆蟲收藏家最喜歡收集的昆蟲之一,并且還有很多人用它們來做飾物。
8.蠐螬
蠐螬是金龜子或金龜甲的幼蟲,俗稱雞乸蟲等。成蟲通稱為金龜子或金龜甲。危害多種植物和蔬菜。按其食性可分為植食性、糞食性、腐食性三類。其中植食性蠐螬食性廣泛,危害多種農作物、經濟作物和花卉苗木,喜食剛播種的種子、根、塊莖以及幼苗,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蟲,對作物危害很大。此外某些種類的蠐螬可入藥,對人類有益。
(1)外形特征
蠐螬體肥大,較一般蟲類大,體型彎曲呈C型,多為白色,少數為黃白色。頭部褐色,上顎顯著,腹部腫脹。體壁較柔軟多皺,體表疏生細毛。頭大而圓,多為黃褐色,生有左右對稱的剛毛,剛毛數量的多少常為分種的特征。如華北大黑鰓金龜的幼蟲為3對,黃褐麗金龜幼蟲為5對。蠐螬具胸足3對,一般后足較長。腹部10節,第10節稱為臀節,臀節上生有刺毛,其數目的多少和排列方式也是分種的重要特征。
(2)生活習性
蠐螬一到兩年1代,幼蟲和成蟲在土中越冬,成蟲即金龜子,白天藏在土中,晚上8~9時進行取食等活動。蠐螬有假死和負趨光性,并對未腐熟的糞肥有趨性,喜歡生活在甘蔗、木薯、番薯等肥根類植物種植地。幼蟲蠐螬始終在地下活動,與土壤溫濕度關系密切。當10厘米土溫達5℃時開始上升土表,13~18℃時活動最盛,23℃以上則往深土中移動,至秋季土溫下降到其活動適宜范圍時,再移向土壤上層。
(3)發生規律
成蟲交配后10~15天產卵,產在松軟濕潤的土壤內,以水澆地最多,每頭雌蟲可產卵一百粒左右。蠐螬年生代數因種、因地而異。這是一類生活史較長的昆蟲,一般一年一代,或2~3年1代,長者5~6年1代。如大黑鰓金龜兩年1代,暗黑鰓金龜、銅綠麗金龜一年1代,小云斑鰓金龜在青海4年1代,大栗鰓金龜在四川甘孜地區則需5~6年1代。蠐螬共3齡。1、2齡期較短,第3齡期最長。
(4)危害
蠐螬對果園苗圃、幼苗及其他作物的危害主要是春秋兩季最重。蠐螬咬食幼苗嫩莖,薯芋類塊根被鉆成孔眼,當植株枯黃而死時,它又轉移到別的植株繼續危害。此外,因蠐螬造成的傷口還可誘發病害。其中植食性蠐螬食性廣泛,危害多種農作物、經濟作物和花卉苗木,喜食剛播種的種子、根、塊莖以及幼苗,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蟲,危害很大。
(5)種群分布
本種分布很廣,從黑龍江起至長江以南地區以及內蒙古、西藏自治區、陜西等地均有。產江蘇、安徽、四川、河北、山東、河南和東北等地。
(6)食用價值
腐爛木樁內常有蠐螬,取腐爛木樁內蠐螬(多以腐木中有機物為食,比較干凈)用清水沖洗后瀝干水分,直接放入滾油內,幾秒鐘就可撈出,香味濃郁,蛋白質豐富。在野外生存狀態下可生吃,并無異味,可以很好的補充身體所需蛋白。
(7)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咸,微溫。有毒。
9.大黑金龜子
大黑金龜子(學名:Holotrichia diomphalia),屬昆蟲綱、鞘翅目、金龜甲科。
(1)形態特征
成蟲:長橢圓形。初孵化時紅棕色,后逐漸加深至黑褐色或黑色,有光澤;體長16.5~22.5mm,寬8~11.2mm。觸角10節,鰓片部3節呈黃褐或紅褐色;雄蟲鰓片狀部明顯,長于后6節之和。前胸背板寬大于長,前緣中部呈弧形凹陷,側緣和后緣向外突,背板上有許多刻點。鞘翅長度為前胸背板寬度的2倍,鞘翅最寬處在兩鞘翅中部;每鞘翅上各有4條明顯的隆線;兩鞘翅匯合處,呈縱線隆起,且向后逐漸擴大;前足脛節外緣齒3個,內方有距1根與中間齒相對,中后足脛節末端有端距2個。后足脛節中間有一個完整具刺的橫脊。三對足的爪均為雙爪,爪中部有垂直分裂的爪齒1個。臀板隆突頂端橫寬,被一縱溝平分為2個矮小的圓丘。胸部腹面密生黃毛,腹部腹板光亮。雄蟲尾節中部凹陷,尾節前有1個三角形橫溝。雌蟲尾節中央隆起。
卵:橢圓形,乳白色,有光澤;長約2.7mm,寬約1.5mm;后期近球形,長約2.7mm,寬約2.2mm;孵化前卵殼透明,可見幼蟲體節和上顎。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5~45mm,頭寬4.7mm;乳白色。頭部紅褐色,頭部前頂區剛毛每側各3根,成1縱裂,其中2根靠近位于冠縫兩側,另1根位于額縫近中央的偏上方。肛門孔3裂,臀節腹面無刺毛列,鉤狀剛毛群,呈三角形分布。
蛹:為裸蛹,初為黃白色,2日后變為黃色,7天后變為黃褐至紅褐色;體長20mm,寬8mm。頭部細小,復眼明顯,前3對氣門明顯,尾節端部有1對角狀突起;雄蛹尾節腹面有3個毗連的瘤狀突起,雌蛹則無瘤狀突起。
(2)生物學特性
在河南省每1~2年完成1代,以成蟲和幼蟲兩種蟲態,同時在土壤下20~40cm深處越冬。越冬成蟲,一般于4月中旬,當10cm深土層溫度達到14~15℃或日平均溫度達到19.5℃時開始出土,5月上中旬開始產卵,其產卵期可延續到9月下旬,產卵盛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卵期15~22天,多數為20天左右。6月上旬幼蟲開始孵化,6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孵化盛期。幼蟲期134至280天;其中一部分化蛹羽化為成蟲越冬,另一部分則以幼蟲越冬。翌年4月越冬幼蟲繼續發育危害,至6月初開始化蛹,6月下旬進入盛期,7月開始羽化為成蟲。在8月以后羽化的成蟲當年不出土,而在土中潛伏越冬。雌成蟲壽命為95~145天,雄成蟲壽命88~106天。以成蟲越冬為主的年份次年春季危害輕,但夏秋季危害重;以幼蟲越冬為主的年份,次年春季危害重,而夏秋季危害輕。
成蟲每日黃昏開始出土活動,晚8~9時為出土高峰期,以后又逐漸減少至后半夜2時相繼入土潛伏,白天很少出動。成蟲出土后先交尾,后進行覓食;食量大,偏食李、楊、榆、蘋果等樹葉,能連續取食1~2個小時;成蟲有多次交尾、分批產卵習性。卵散產于有機質較多的土壤里,產卵深度為5~10cm,常4~10余粒連在一起,每雌蟲一生產卵量為100~200粒。成蟲有假死性和較強的趨光性,對黑光燈趨性強,但雌成蟲很少撲燈。初羽化成蟲,出土后先在地面爬行,后做短距離飛行覓食尤其喜歡在路旁、地邊群集取食交尾,并在近處土壤里產卵。
幼蟲共3齡,各齡幼蟲均有互相殘殺習性,初孵化幼蟲先取食土中腐殖質,以后取食苗木、雜草及農作物的地下根部,各齡的初期和末期食量較小,3齡食量最大,取食根莖及播下的種子。幼蟲具假死性。常沿壟向前移動,在新鮮被害株下很容易找到幼蟲,上下垂直活動力較大,每年隨地溫升降而上下活動;春季,深處10cm地溫上升至10℃左右時,幼蟲向上移動,地溫20℃時多在表土層活動危害,當地溫降至10℃以下時,又向深層潛移。土壤濕度對幼蟲的生長發育有很大影響,過濕或過干都會造成幼蟲大量死亡,尤其是10cm以下的幼蟲,反應更為靈敏,如土壤含水量低于10%,初齡幼蟲就會很快死亡,當土壤含水量在10.2%~25.7%范圍內幼蟲則生長發育良好。取食危害期間,如遇雨水或灌水則下移,深處暫停危害,如浸漬3天以上,則窒息而死。6月下旬,老熟幼蟲下潛至20~38cm深處,營建一個長橢圓形蛹室,在其中不食不動,進入預蛹期。預蛹期23天,蛹期22~25天;化蛹盛期為7~8月。9~10月中旬地溫降到20℃左右,幼蟲大部分進入3齡期,食量增大,形成秋季危害高峰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溫下降到10℃左右,幼蟲開始下移到10cm以下土層,11月中旬后地溫降到6℃以下時,則移至30~40cm深處越冬。不同土壤質地發生的蠐螬的種類也不同。低洼潮濕的粘土地帶,以大黑金龜子的幼蟲數量多;粉沙壤土或沙壤土地帶,尤其是果園區,銅綠金龜子的幼蟲發生數量大。
(3)生活習性
在東北地區約2年發生一代,以成蟲或幼蟲在土中越冬。第二年直至5-6月份,土壤解凍到其越冬深度時,才開始向上移動,咬食幼根,在陰天小雨時為害最嚴重,一頭幼蟲可轉移為害數株幼苗。老熟的幼蟲在土中化蛹,約20天即可羽化為成蟲,在土中越冬。成蟲有趨光性和假死性,晝伏夜出,多在豆田取食、產卵。卵經20天左右孵化成幼蟲。幼蟲共3齡,一齡幼蟲只取食腐殖質,二齡以后開始為害豆苗。
(4)種群分布
蠐螬是重要的地下害蟲,各地由于氣候、土壤不同,在不同的草地和草坪類型上。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