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怠慢失國 后梁末帝 朱友貞)
王彥章死了,這對后梁來說是極大的噩耗。
因為,王彥章一死,中都旋即告破,李存勖親率大軍,長驅直入,直奔開封而來。
開封城,黃河以南,豫東平原,壓根就無險可守。
說白了,朱友貞混到這一步,他就只能是等死了。
當然,如今這個局面,也怪不得別人,都是這位狐埋狐搰,桀驁自訾的君王自己造成的。
朱友貞算不上特別昏庸的帝王,沒有什么不良嗜好,營造宮室他不感興趣,紅粉女色他也一般,至于飲酒取樂,長夜宴游,這種情況是有的,但是不頻繁,他最大的問題,在于四個字:
任人唯親。
朱友貞權力集團,別人滲透不進去,能掌握權力的,只有他的親戚們,代表人物就是他那個干啥啥不行,出餿主意第一名的姐夫趙巖。
剩下的,朱友貞有個寵愛的妃子,叫做張德妃,因為張德妃的這層關系,朱友貞對張德妃的幾個兄弟也十分重用,朝廷的要職全讓他們來擔任,軍國大事也只跟他們商量,將領們平時出去帶兵打仗,他還害怕武將兵變,于是就把德妃的這些兄弟派出去監軍。
說的好聽是監軍,那說不好聽的,就是去干擾武將的正常發揮去了。
您想想,您如果是一個專業的武將,結果出去打仗,卻要被一個非專業的監軍處處指點,處處限制,處處要求,您這仗您還能打好嗎?
而且最關鍵的是,朱友貞并非無人可用,論軍事,他有鐵槍王彥章,一個打十個都沒問題,可是他偏偏棄王彥章不用而改用段凝,原因也很簡單,段凝是后梁駙馬,先帝朱溫是他老丈人,在朱友貞看來,這也是自己人。
(奇謀斷殺 后梁宰相 李振)
論政治,他有兩位宰輔,一個敬翔,算無遺策,老成持重,一個李振,亂世謀士,殺伐果斷,這都是朱溫留給后代的寶貴人才,可是朱友貞就是不用,倆老頭王佐之才,卻只能次次看飲水機,而他信任的這幫親戚,外戚,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才輕德薄之徒,一天到晚無非是專權擅勢,鬻獄市爵,構煽帷幄,順便挑撥離間。
至于朱友貞本人的兄弟,這些同輩的宗室,朱友貞怕他們造反,怕他們趁機取代自己,所以在后梁滅亡前夕,基本上就全殺掉了。
地方上的武將,和皇帝也大多是離心離德,泰寧節度使張萬進,在兗州叛亂,依附河東,武寧節度使蔣殷,也就是徐州那一塊,起兵叛亂,歸順楊行密的南吳。
蔣殷和后梁決裂到什么程度?他造反謀亂,后來失敗了,他也死活不投降,而是帶著全家舉火自焚。
民間呢,矛盾也不小,河南淮陽有兩個百姓,一個叫做董乙,一個叫做毋乙,糾集信眾,拉攏人手,搞起了一支農民起義軍,接連攻克陳州,蔡州,潁州,甚至都發展到了淮南地區,朱友貞派兵征剿了數次,付出極大代價才將起義軍擊敗。
從即位到今天,朱友貞已經做了十年的皇帝,但是很奇怪,您很難看到朱友貞在這十年里有過什么為人稱道的建樹,文官對他越來越失望,武將被他打壓的凋零殆盡,百姓們要么為了逃避稅賦徭役變成流民,要么就揭竿而起,地方上的節度使,也大都各尋其主。
現在聽說李存勖已經帶著大軍殺過來了,片刻就到,整個開封城里算是亂套了。
有多亂?一件事情可以說明,那就是前兩天鄭玨還建議朱友貞拿著傳國玉璽去后唐軍中詐降,朱友貞還有點猶豫,現在他也不用猶豫了,因為宮里宮外都亂哄哄的,不知道哪個老小子趁著皇帝不注意,已經把玉璽給偷走了。
親信政治引發了制度的腐敗,財政的崩潰導致了軍隊的失控,清洗宗室摧毀了政權的合法性,文官的離心加速了統治的解體,所有的惡性循環,在玉璽丟失的這一刻,達到了臨界點。
玉璽都丟了,朱友貞這回知道亡國已成定局,于是他叫來平時負責在宮里護衛自己的將領皇甫麟,對皇甫麟說,我和河東李氏是世仇,李存勖必然恨我入骨,我絕不能投降,更不能落到他們的手中受辱,所以在河東軍來之前,請你將我殺死。
(君臣同刎 都指揮使 皇甫麟)
皇甫麟一聽,撲通一聲就跪下了,說臣只能替皇帝您效命,替您而死,萬萬不敢動手傷害陛下。
朱友貞更著急了,對著皇甫麟大喊,說你不殺我,難道是想要出賣我,把我控制住,然后到李存勖那里去邀功么?
皇甫麟是個武人,心思單純,朱友貞這么說其實是為了激他,但皇甫麟卻以為皇帝真的懷疑自己,于是拔劍就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要自刎而死,以證明自己的忠心。
結果,朱友貞一把搶過皇甫麟的佩劍,橫劍往自己的脖子上一揮,登時血流不止,不多時便倒地死去了。
至于皇甫輝,既然君王已死,他也無心存生,把劍又拿過來,也抹了脖子,死了。
數十年間霸業,百二州郡山河。
鐵甲嘶風摧北斗,曾裂汴水縛蒼波,爭奈命蹉跎?
忽作北邙孤魄,寒鋒飲盡霜戈。
最痛斷腸絕命處,鼓鼙驟震殺聲去,橫劍對殘荷。
三十六歲,后梁末帝朱友貞飲恨而死。
他死后一天,后唐軍抵達開封,城中官民大多投降,因此城門大開,李存勖不費吹灰之力,就滅亡了后梁。
而從李存勖決定閃擊偷襲到攻破開封,這一切,不過七天時間。
對于李存勖來說,這是令人難忘的一天,從遙遠的天祐五年開始,那時候唐朝還沒滅亡,二十四歲的年輕人接過了父親的基業,為了復興唐朝,為了報仇雪恨,他走上了這條漫長的道路。
潞州之戰,柏鄉之戰,對壘河朔三鎮,幽州之戰,魏州之戰,楊劉之戰,胡柳陂之戰,德勝之戰,同州之戰,鎮州之戰,定州之戰...二十年來,場場血戰,歷歷在目,不能忘卻。
多年來,李存勖往往身先士卒,尤愛親征,哪兒危險他往哪兒去,他親征不是說在戰場上被層層護衛,充當那么一個掠陣的角色,他是真的沖到敵軍當中,臉貼臉,肉貼肉的那么干,臣下們驚心肉跳,時常勸阻李存勖要愛惜身體,不能輕身犯險,李存勖卻只是笑笑說,為人君者,如不身經百戰,何以平定天下?
(蓋世功名 后唐莊宗 李存勖)
在當時,所有人望其項背的時候,都能依稀的在李存勖的身上看到太宗李世民的身影。
消滅桀燕,殺死劉仁恭劉守光,大敗契丹,給予遼人迎頭痛擊,攻滅后梁,定鼎中原,到這一天,李存勖終于可以仰天長嘯——
父親,三箭之仇,孩兒已經替您報了!
只是,在看到這個前朝皇帝已經冷去多時的尸身的時候,李存勖的心中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喜悅,反而,他很快生出了一種十分惆悵的感覺,于是他對左右說:敵惠敵怨,不在后嗣,梁唐之間的紛爭,所有的仇怨,都是因為朱逆(指朱溫)而起,和朱友貞又有什么關系呢?
我和他對抗數十年,神交已久,只可惜沒能在活著的時候見他一面。
雖然不能見到活著的朱友貞,但是至少,可以見到那些曾為朱友貞效命過的人。
系一國之重擔的后梁北面行營招討使段凝在率軍南下的路上聽到后唐軍已破開封,他毫無意外的解甲歸降,投靠河東,
后梁的親戚集團,如趙巖張漢杰之流,當然也是忙不迭的想要投降,但李存勖知道他們是禍國之輩,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入城之日便一齊誅殺。
至于那個一生輔佐朱溫,也算是后梁建立不可或缺的狠人謀士李振,到了這緊要關頭,他卻十分出人意料的選擇了歸順后唐。
只是,當年白馬之禍中李振一句話害死大唐無數清流士大夫,現在他投誠到了后唐朝廷,沒想到卻被段凝給算計了。
段凝投降投的,比李振早,而且段凝和李振有隙,倆人之間有矛盾,而且通過之前段凝排擠王彥章的事情來看,這哥們損人利己已經是常態化了,他就是喜歡害人,所以李振才投過來,段凝立刻跑到李存勖的面前說李振的壞話,加上李振這時候,早就不復當年鴟梟之才的神氣,反而在李存勖面前卑躬屈膝,李存勖以前還把李振當一號人物,認為他是奇才,現在一看,不過爾爾,因此壓根就沒瞧得起李振,后來段凝又來進讒,所以李存勖索性就把李振殺掉了。
李振的曾祖,是唐朝中期的將領李抱真,李抱真原本姓安,叫安抱真,因為生活在安史之亂時期,他恥于和叛國的逆賊安祿山同姓,這才改了名字。
而他這個后代李振,縱橫奇才,深諳權術,卻先叛唐朝,再叛朱梁,結結實實的當了一回逆賊。
如今被李存勖殺死,九泉之下,何以面對先人?
(以死明志 后梁宰相 敬翔)
李振投降之前,還曾經勸同僚敬翔跟著自己一起去,被敬翔拒絕,敬翔說,就算我投靠河東李氏,新朝可以赦免我的罪過,可先主自絕于宮門前,若我做了后唐的大臣,又有什么面目,再踏進那天子殉國的宮門呢?
開封城中,殘陽如血,文武百官如受驚的鳥獸一樣四散,有人撕毀了自己的官袍,只為藏匿金銀珠寶,畢生積累的身家,有人拿著玉璽,表情諂媚的奔向新的主公,有人哭喊,有人憤怒,有人六神無主,有人哀傷的哭泣。
只有敬翔,在滿目瘡痍中逆流而行,走向了自己平日里當值的尚書省。
空蕩的房間里,敬翔打來一盆水,雙手蘸濕,然后撣掉官服上的灰塵,又將頭冠擺正,窗外幾個小宦官正在爭搶一個從宮里流出來的玉瓶,聲音很吵,很大,但敬翔不為所動,只是坐了下來,專注的整理案頭幾封前幾日尚未寫完的奏疏。
當河東軍的將士們沖入門房時,他們發現,三尺白綾下吊著敬翔的尸身,微風吹過,懸空的黑靴仍在微微晃動,一縷暮光灑下,穿窗而過,照在敬翔的袍服上,那精美繡刺的仙鶴就在迷昧的光芒下,終于最后一次舒展雙翼...
他年若重逢,青冢對黃昏,而下次君再來,世間,已無我。
參考資料: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撰.中華書局.1976
續資治通鑒長編. (宋)李燾撰.中華書局.2004
冊府元龜. (宋) 王欽若等, 編纂.鳳凰出版社.2006
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中華書局.1992
李翔.中晚唐五代藩鎮文職幕僚研究.南開大學,2014
袁如月.唐后期落第舉子入幕現象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