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 |我們的太空
攝影:王泗江
30多年前,內蒙古巴彥淖爾河套平原的陰山腳下,一個年幼的農村娃曾遙望星空幻想遠方。30多年后,他已然成長為中國航天員隊伍中的航天飛行工程師,肩負起為祖國出征太空的使命。他就是神舟二十號乘組航天員王杰,用勤奮與堅毅書寫了一段從大山深處到浩瀚太空的傳奇。
01
在蒙古語中,內蒙古巴彥淖爾意為“富饒的湖泊”。千百年來,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這里碰撞交融,孕育出一片“塞上江南”,土地豐饒,資源豐富。
王杰就出生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的一個小村莊里。
烏拉特前旗位于河套平原的東部邊緣,靠近陰山山脈,恰好處在平原和草原的過渡地帶。王杰家以半農半牧為生,種植向日葵、玉米,小麥,飼養著幾十只羊。在王杰的記憶中,家鄉氣候嚴寒,每年從5月才開始轉暖,過了國慶節之后又迅速入冬。
王杰是家里的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妹妹。還沒上小學前,當別的小男孩在泥里打滾、上樹掏鳥窩的時候,他就跟在親戚身后進山放羊。他覺得,爬樹掏鳥窩不如幫大人干活有意思。家里蓋房子,他也要幫著搬石頭、拉沙子。他從勞動中找到了成就感:“感覺自己很有用,能幫父母分擔。”
王杰上了小學后,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作業寫完,然后去勞動。夏天,他頂著日頭走到田間地頭,一把一把地給羊割草。冬天,他坐在火爐旁,一邊燒火一邊背書。
他酷愛閱讀,課本里的那一個個生動故事和人生哲理,他讀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淺。“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常立志不如立志長”“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故事背后的哲理名言,也成為他今后人生路上的座右銘和做人行事的準則。
讀書,讓他愈發明白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他也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成績始終在學校數一數二。
攝影:孔方舟
考上初中后,父母認定他是個讀書的好苗子,多方奔波,執意把王杰從鄉村學校轉到教學水平更好的烏拉特前旗第五中學。
那一年,13歲的少年王杰首次離開家鄉,來到縣城,成為一名借讀生。然而,還沒等他熟悉新校園的環境,現實就向他接二連三地潑冷水:第一次語文考試失利,英語也跟不上班里的學習進度。
舉目無親,成績受挫,王杰內心特別沮喪,忍不住給父親打了一個電話。電話里,父親聽完他的訴說后說:“考不好沒關系,你盡力了就行。”
不善言辭的父親說出的這句話,卻給了王杰莫大的心理安慰。王杰說,這是一種無條件的默默支持,給了他直面失敗勇敢前行的力量。
當時學校有個規定,考進年級前五十,可以免當年的借讀費。為了從1000名學生中沖到前50名,王杰變得更加勤奮了——每天早上提前去學校學習,晚上站在路燈下背書。
“不用交借讀費不僅僅是代表成績好,這更是一種榮譽感。”王杰說。他的成績一路攀升,漸漸地,穩定在了年級前20名。
攝影:徐部
“2003年10月16日,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穩穩地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的懷抱。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終于成真,標志著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當天下午,王杰在距離返回點400公里外的中學課堂上,看著政治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這則新聞。這是王杰第一次聽說航天員這個職業,他覺得神秘而又神圣,開始對載人航天產生了好奇和憧憬。
高中文理分科時,王杰聽從了老師的建議,選擇了烏拉特前旗第一中學的理科尖子班。整個高中時期,他都在沒日沒夜地學。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王杰常常去爬陰山,站在山頂遠眺天寬地闊,感受千年風云。“人雖渺小,但心可以無限廣闊。”王杰認為,人生就像爬山一樣,爬得越高,越能看到更美的風景。他渴望走出大山,走出草原,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高三時,逢學校50周年校慶,請來了“飛豹”殲擊轟炸機總設計師陳一堅作報告。陳一堅一生致力于航空工業的生動事跡和他創造的突出貢獻讓王杰深受感染。高考填志愿時,他毫不猶豫地將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填在志愿欄中。“我還想走出內蒙古看一看。”王杰說。
最終,王杰順利被錄取。他將如愿看到比草原更廣袤的天地。
02
從巴彥淖爾到沈陽,王杰和同學坐了20多個小時的硬座。這是他第一次走出內蒙古。
走進象牙塔后,王杰并沒有太多時間享受自由的青春時光,而是將自己的時間表排得滿滿當當,也收獲滿滿:
——學的是飛行器制造專業,車銑刨磨鉗,樣樣都能干;
——電工學、材料力學常常拿滿分,經常評上獎學金;
——一步不落地通過英語、計算機考級;
——課余時間兼職做家教,專教數理化,每個月多攢下一筆生活費……
大學三年級時,王杰決定報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研究生。他想繼續深造,未來能當一名設計師。這個想法一冒出來,王杰隨即付諸行動,備考研究生。每天一大早拎著熱水瓶來到教室學習,晚上下完晚自習再去跑步鍛煉身體,生活緊張而又充實。“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他用汪國真的這首詩激勵自己,并將qq簽名改為“一個人的沿途”。
攝影:孔方舟
2011年,王杰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力學專業研究生碩士。一年后,他得到了碩博連讀的機會,繼續向工程力學方向深造。從事科研的過程,雖然漫長而痛苦,但對王杰來說,是一種享受。經歷數次失敗后獲得成功的喜悅,是其他任何快樂都無可比擬的。他的人生目標漸漸清晰:成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
2016年,王杰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被分在了某航天器平臺總體,負責減隔振相關工作。
王杰讀博期間研究的是微振動領域,對他來說是專業對口。但相較于業務本身,更大的挑戰來源于多系統協作。
“溝通和協調能力變得非常重要。”王杰說,在總體,加班熬夜設計出改進方案只是一個開始,“要敢于提自己的觀點,哪怕是顛覆之前的方案。”王杰用充分的論證、詳實的數據、合理的指標分解等去說服多方支持改進,并堅持向前推進,才能最終實現迭代。
03
2018年,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啟動了。根據空間站任務的需求,進一步擴大了選拔范圍。不僅從空軍飛行員中選拔航天駕駛員,還要從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選拔出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這在我國尚屬首次。
當時辦公室里最年輕的王杰各方面符合條件,雖然想都不敢想能成為一名航天員,但他依舊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參加了這次選拔。
沒曾想王杰在基本條件選拔、臨床醫學檢查、航天環境適應性耐力選拔、心理測試等層層選拔中都有著出色的表現,就這樣一路通過了初選、復選、定選,于2020年9月正式成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中的一員。
乘著時代的長風,王杰的夢想越飛越高。
第一項挑戰如期而至。
體測3公里時,王杰跑著跑著就落在了后面,很快被空軍飛行員出身的同批航天員們“套了圈”。“雖然不是最后一名,但也是倒數了。”王杰對此感到難為情。
由于參加工作后的3年時間里,經常加班加點,不像上學時生活有規律性,鍛煉的次數比起以前少了很多。
身體機能的下降,在訓練中也會表現出來。跟著教員學動作的時候,我發現一些沒怎么用過的肌群,很難調動起來。”和教員做的是同樣的動作,王杰卻一時找不到正確的發力位置。
模擬失重水槽出艙活動訓練對王杰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他需要穿著水下訓練服,用雙手控制身體的姿態,完成艙外轉移、上下機械臂、設備組裝等操作,一次訓練長達五六個小時,相當于中重度體力勞動負荷,體力消耗之巨大可想而知。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腳限位器,本身就不熟悉體位,還把握不好發力角度,完成得特別困難。”出了水槽,王杰終于體會到了前兩批航天員形容那種“手抖得筷子都握不住”的脫力感。
王杰要求自己竭盡全力做到最好。他把體能鍛煉細致規劃到每一天,并向隊友和教員請教經驗,針對性地加練上肢力量特別是握力。每次在體訓場,他都要堅持鍛煉到很晚。
竿頭日進。他的體測成績一次比一次靠前,操作也越發標準。
攝影:孔方舟
第二項挑戰,是“上手慢”。
對著同一本飛行手冊,身為航天飛行工程師的王杰,時常忍不住去琢磨操作步驟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當他還在一行一行地看手冊時,身為航天駕駛員的隊友已經操作完了。王杰便仔細觀察他們的操作,發現他們一步一動,有條不紊。
他意識到,看似“上手慢”,實際上是不同職業出身帶來的思維和操作經驗差異。
為了和隊友步調相諧,王杰常常給自己加練。被稱為“太空萬里穿針引線”的手控交會對接是個難點,他先練基本操作,再加條件練習,練多了就熟了,成績逐漸穩定下來。
王杰隨身愛帶個筆記本。他做了10多本筆記,常用的有五六本,訓練的時候就帶上,隊友偶有遺忘的知識點總會向他詢問。盡管現在有平板電腦等各類電子設備可以用來做記錄,他還是更喜歡手寫。“人的記憶是有限的,東西學過一遍兩遍過段時間就會忘。”王杰說,“我一直把自己當成一個笨人,堅持隔段時間就鞭策自己把不熟悉的東西過一過。”
不僅要會操作,還要懂得背后的原理。王杰始終保持著對自己的高要求,“我希望達到那種‘專家型航天員’的狀態,問啥我都知道。”
經歷了4年多的艱辛訓練,這一次,王杰的名字前終于要寫上“神舟二十號航天員”。
這一次,喜歡爬山登高的王杰即將到更深遠的太空,看到更震撼的美景。
體驗失重的感覺、從太空俯瞰地球美景、艙外行走……這是每個航天員初次飛天的本能愿望。此外,王杰依舊準備帶上筆記本,把“天上和地面不太一樣的地方”“可以優化改進的地方”等體會和感受全都隨手記下來。當然,最大的期待就是順利完成好飛行任務,管好用好維護好“太空家園”。
他還準備將一些家人的照片裝進行囊。兒子如今才3歲半,“我兒子性格隨我,比較勤快,做事專注。我對他的期望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這是王杰對兒子最樸素的愿望,也是王杰父親曾對他的期望。
沉默寡言的父親一輩子沒怎么出過村子,只是站在原地望著兒子讀書、升學、工作、結婚,并成為一名航天員。
至今,他仍感激父母“散養”式教育:“他們讓我自己懂得吃苦和擔當。”
家庭賦予王杰腳踏實地的干勁,祖國點亮王杰仰望星空的夢想。
回望來時路,王杰最深的感悟是:人生要有夢想,當個人夢想與國家發展交會對接,并為之奮斗,每一份努力都熠熠生輝。
王杰的追夢之路也詮釋了“天道酬勤”。正如他說:“機遇留給努力的人,越努力,機會越多。”如今,王杰即將踏上太空之旅,而他的人生信條依然樸素:“做踏踏實實的人,干實實在在的事。”這或許正是中國航天精神最生動的注腳。
主 編 |陳一凡
編 審 |張少波
編 輯 |王石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