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潛。圖片來源:“團結報文史e家”微信公眾號
“不要叫我省長,叫我頌公”
1963年早春時節,一天清晨,我正在長沙縣合興生產隊隊部門前書寫黑板報,聽到身后有人輕輕說:“啊,這內容還不錯,有時事政治,還有農技知識,好,好!”我回頭一看,見是一位長者正笑呵呵地讀著我剛寫完的黑板報。
這幾天,時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率領王延春、李瑞山、華國鋒、蘇鋼等省委主要領導及程潛老省長,都住到我們村里來了,張平化書記還住進了我家。后來我才知道,他們是繼1962年黨中央的七千人大會后,響應毛澤東主席、黨中央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住進我們村的。
為何選在我們村?因為那時我們長沙縣春華公社武塘大隊,曾經是毛主席親自批示的地方。1955年,毛主席為武塘農業合作社整頓辦社經驗,寫下了長達1700多字的按語《樹立貧農和下中農的優勢》。這是毛主席所寫批示按語中最長的一篇。
我從報紙的照片上,早就認識了省委書記、省長,于是趕緊打招呼:“哦,老省長,您好您好!”程潛笑呵呵地說:“不要叫我省長,叫我頌公(程潛,字頌云)!”此后四年,我一直稱呼他頌公。
當時在我們村,叫平化書記只能叫張大爹(他在老家兄弟中排行老大),叫程潛省長則只能叫頌公。我聽程潛說過:“這樣叫,多自然,多親切!”
程潛指著黑板報,輕輕告訴我:“你這個內容選擇得好,但版面安排,要注意相互間隔,疏密得當,這樣才好讀,才好看!”說完,他又呵呵笑道:“小伙子,可惜,你這字寫得太差了!”他沉吟一會兒,“這樣,以后我送一本字帖給你。要想寫好字,還是要臨帖。”
不久,程潛從省里回來,果真送了我兩本字帖:一本顏體帖,一本柳體帖。兩本扉頁上,都蓋上了他的私印,并題字:“書法臨帖,方可長進。”按他的教誨,以后我堅持臨帖,字果然寫得好些了。
那年程潛是82歲,我16歲,比他孫子還小。以后交往多了,程潛蠻喜歡我,笑著說:“我們就做個忘年交吧!”
△1952年,毛澤東與程潛在中南海。圖片來源:“黨史博采”微信公眾號
“我程潛何德何能?能讓主席這般厚愛”
來春華公社后,張平化就向程潛建議:“頌公,我們在這春華公社是不是可以辦一所紅專夜校?利用晚上和農閑時間上課,一周兩次,對象主要是基層干部、青年農民,讓他們學文化,學政治,重點學先進的農業技術。”程潛眼睛一亮:“好事喲,好事!”
紅專夜校舉行開學典禮后,張平化提議:“請頌公上第一課。”程潛又欣然答應。
紅專夜校就設在春華老街的公社文化站里。那天,在社員住戶家早早吃過晚飯后,程潛就喊我一起走。他堅持不要車送,而是讓我陪他慢慢步行。聽說他要去看恒豐樓,我趕緊給公社主任打了電話,讓他做好準備。
從我們這到春華老街,有近兩華里的路程,走在飄溢著稻香的田壟上,程潛心情格外輕松。當走進春華那條麻石老街時,早在那迎候的公社主任,忙引著他走向恒豐樓。這是程潛第一次登臨恒豐樓。
主任告訴他:“這座樓就是當年簽訂長沙和平解放條文的地方。”程潛分外興奮,從樓下到樓上,前前后后到處看……他高興地說:“這地方我曉得。那是1949年8月3日,簽條文那天我沒來,特派了程星齡、羅文浪他們來的。和解放軍代表在這里一簽約,長沙第二天就宣告和平解放。這地方好,真好,有歷史紀念意義。”他還再三囑咐一旁的公社主任:“一定要好好保護恒豐樓。”
看完恒豐樓后,程潛就去紅專夜校上課。那晚聽說是程潛來上第一課,全公社的基層干部都來了。周圍好多農民,拿著手電筒,也自發地來了。人太多,只能臨時把教室改到禮堂,禮堂都擠得滿滿的。
程潛大聲說:“第一堂課,就講‘共產黨的統一戰線’。”不知是觸景生情,還是有感而發,面對眼前這長沙和平解放條文的簽約地,他異常興奮,一反往常的柔聲細語,聲音洪亮,中氣十足地講了將近兩個小時。他詳細回憶了湖南和平解放過程中的親身經歷。
他深情地說:“解放前,我主政湖南,是湖南省政府主席。湖南和平解放后,毛主席一再給我做工作,要我仍然出任湖南省省長。毛主席還派和我一道起義的陳明仁將軍,去鎮守海南,任駐軍司令。海南,那可是面對臺灣、面對蔣介石的最前線呀!由此看出,黨中央和毛主席,對我們這些起義投誠的將領,是多么地放心,是多么地看重,又是多么地信任啊……”
以后,在很多場合,我都聽程潛說過這些經歷和故事,每回說起,他都激動無比,熱淚盈眶。有一次,后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雷潔瓊來春華的拋磚屋場,考察統一戰線工作,并來看望程潛。
兩人聊天時,程潛說:“我和毛主席交往雖不多,但有兩件事記憶深刻,終生難忘。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受邀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毛主席竟親自到北京火車站接我。據說,他親自接站只接過兩個人,另一個就是宋慶齡副主席。還有一次,毛主席邀我去中南海劃船,主席竟搶先劃槳,讓我坐船。我程潛何德何能?能讓主席這般厚愛,這般看重……”說著,他眼泛淚花,聲音哽咽。
雷潔瓊也不勝贊嘆:“毛主席歷來就是這樣的胸懷。他尤其尊重您這樣德高望重的民主人士。您是他的老師,他也把您當成共產黨的摯友。”
△長沙和平解放歷史陳列館(恒豐樓)。圖片來源:“文旅星沙”微信公眾號
“我來想想辦法吧”
程潛是個熱心人,在鄉村蹲點中,他調研發現,鄉村發展緩慢,主要是缺乏有文化和掌握農業先進科技知識的農民。我那時已擔任春華公社文化站站長,程潛看到文化站圖書架上只擺著幾十本小書時,嘆了口氣說:“我來想想辦法吧。”幾天后,他竟為我們文化站送來一大卡車書籍,有幾萬冊。
我驚問:“頌公,怎么這么多啰?”程潛呵呵笑道:“我在省政府機關一動員,號召每人捐兩本書,多多益善。這不,一下就捐了這么多。”程潛的秘書補充說:“省長回家清了一天,他把自家3000冊藏書,也全部捐獻了呢。”程潛的捐書單獨碼著,我過去一看,大都是線裝古文類書籍。
那年,我們舉辦全公社文藝匯演,我特地去請程潛來觀摩指導。看完后,他登臺即興鼓勵了一番,然后帶著我去見一個人。那時,省群眾藝術館也在我們公社蹲點,程潛帶我去見的就是省群眾藝術館黨組書記韓芝俊,她是時任省委書記處書記、副省長華國鋒的夫人。韓書記熱情接待了我們。程潛開門見山地說:“小章今天請我去看了他們的文藝匯演,熱情可貴。但節目單調,盡是幾支老歌,幾個學生舞。我看,主要是缺乏文藝人才,尤其缺少自編自演的節目。我來,就是想請韓書記為春華多培養一點文藝人才,你們是專家嘛。”韓書記連連點頭答應。
那幾年中,省群眾藝術館為我們開辦了聲樂、舞蹈、美術、曲藝、戲劇等多種形式的短訓班,還培養了包括我在內的一批農民業余作者。我們自編自演,把鄉村文化生活搞得熱火朝天,我寫的花鼓戲還上了中央電視臺呢。
程潛還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那時,張平化等省領導經常下田壟插田、扮禾,程潛也想去。看到程潛年歲已高,身體又不好,平化書記總勸他不要去,讓他在拋磚屋場休息,沒事就看看書,看看報。待他們走后,程潛喊上我,說一起去田壟鏟草皮。犟他不過,我只能陪著他去。
鏟草皮,勞動輕松一點,但程潛有嚴重的哮喘病,鏟一會兒,就要撐著鋤頭,大口大口地喘氣。他畢竟80多歲了,看著都讓人心疼。我懇求他回去休息,他不肯,硬要看到平化書記他們收工了,才肯回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