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動您!
(施光南生前與女兒合影)
施光南被譽為“人民音樂家”“時代歌手”,創作了《月光下的鳳尾竹》《祝酒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打起手鼓唱起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潔白的羽毛寄深情》《假如你要認識我》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在中國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施光南是關牧村的貴人,關牧村唱著他的歌,被全國歌迷熟知和喜愛。
1990年,施光南不幸因腦溢血早逝,年僅49歲。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打擊,將施光南的母親推入巨大的悲痛中,兩年后施母離世。
如今施光南離開我們35年了,他的遺孀洪如丁女士依然單身……
01
(浙江金華施復亮、施光南故居)
施光南祖籍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源東鄉葉村,父親施存統(又叫施復亮)1899年出生在這里。施光南的母親鐘復光1903年出生于四川江津仁沱。
施存統和鐘復光都是我國老一輩的革命家。施存統1920年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在《新青年》工作時得到了陳獨秀的器重。
施存統擔任過黃埔軍校第二任政治部主任,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是周恩來。
1946年2月10日,施存統與郭沫若、李公樸、章乃器等愛國人士,在重慶校場口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毒打,這就是震驚全國的“校場口事件”。
施光南的母親鐘復光是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的女生隊教導員,革命烈士趙一曼是她的學生,1927年鐘復光參加討伐背叛革命的軍閥夏斗寅的戰斗。
施光南是紅二代,1940年4月22日出生于四川重慶南山,上面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姐姐名叫施月明,在杭州定居,施光南的哥哥在重慶工作。
施光南出生時正值抗戰時期,他在重慶南山腳下一所簡陋的醫院里降生,日寇的飛機到處轟炸。
父母給他取名施光南,名字中的“光”來自母親的名字,“南”是南山,紀念他的出生地。
(施光南與父母)
施光南是音樂奇才,6歲時他就編了一首歌:春天來了,桃花開開,小鳥飛飛,黃鶯在樹上叫……
這年4月4日民國兒童節那天,全班學生合唱了施光南寫的這首歌。老師獎勵施光南一件禮物——一塊畫著一匹小紅馬駒的木板。寓意施光南是一匹駿馬,奮勇向前。
1946年的“校場口事件”中,施光南的父親施存統身受重傷,流了很多血。施光南與母親、姐姐去醫院看望父親,父親很堅強,沒掉一滴淚。
1948年,父母回到浙江金華老家工作,施光南進入源東鄉東葉村小學讀書。他抄了一大本歌曲,天天翻天天唱,施光南還跟著收音機學會了上百首歌曲。
(小時候的施光南與父親)
新中國成立后,施光南的父母被調入北京工作。父親施存統擔任勞動部副部長,母親鐘復光進入北京經濟學院圖書館工作,施光南隨父母遷居北京,一家人住在北京交道口后圓恩寺胡同。
1951年,施光南從北京先農壇的華業育才小學畢業后,考入位于圓明園的101中學。
101中學原名北京師范大學附中二部,是從解放區遷來的,學生大部分是軍烈屬或干部子女。施光南是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個頭也最矮,戴著一副近視眼鏡,看上去比實際年齡成熟。
張樂平(1910年11月10日—1992年9月27日)
中學期間,北京電影制片廠籌拍《三毛流浪記》,施光南看過張樂平創作的漫畫《三毛流浪記》,一個人跑去北影廠毛遂自薦,要求飾演“三毛”。導演早有了合適人選,沒有啟用他。
02
施光南愛好廣泛,喜歡京劇、河北梆子、川劇、秦腔、昆曲,還愛唱蘇聯歌曲。家里那架老式手搖唱機,是施光南的寶貝,他一天到晚在家里聽。
學校修游泳池、跑道時,施光南與同學們一起抬土、運磚。他根據勞動的感受,創作出歌曲《勞動小唱》,在學校傳唱。
(早年施光南)
施光南看到社員飼養牲畜,他又創作出歌曲《我們給豬當保姆》。
一次學校組織觀看蘇聯電影《莎夫科夫》,里面的插曲《還鄉曲》是李姆斯基·科薩科夫創作的,同學們都喜歡聽,但電影看完了,誰也不會唱。施光南回家后憑著記憶,將曲譜原原本本記錄下來了。
第二天,施光南將曲譜拿給同學們看,老師和同學們都驚訝不已,稱他是音樂奇才。
初中畢業后,施光南準備考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但父母要求他讀普高,施光南只得在101中學完成了高中學業。
高中期間,施光南自學了五線譜,并將蘇聯一些短詩譜成歌曲。他還在學校編印油印音樂刊物《圓明園之聲》,發表了《翻身之歌》《西北風》《孤獨的手風琴》等公開出版物里找不到的歌曲。
中學時,施光南共創作了300多首歌曲,父母和師生都不知道,只有施光南的同學兼摯友伍紹祖(后升為國家體委主任)清楚。
1956年施光南(右)與伍紹祖合影
1957年,施光南高中畢業后,報考中央音樂學院。考試時,施光南唱了幾段地方戲,主考老師覺得風馬牛不相及,但發現他具有潛在的音樂才華,破格將他錄取了。
學校根據施光南的情況,讓他先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補習兩年,學習專業的樂理知識。
1959年,施光南進入位于天津的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深造。
大學期間,施光南為京劇《紅云崗》、河北梆子《紅燈記》創作過唱段。他創作的小提琴曲《瑞麗江邊》,得到了權威音樂專家的認可。
施光南(左)與哥哥和姐姐
1964年,施光南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天津歌舞劇院擔任創作員。施光南還沒來得及施展音樂才華,特殊年代就來臨了。
施光南的父親一直有心結。原來,施光南的姐夫被錯劃成右派,身為勞動部副部長的父親沒有為女婿說一句話,也沒有去找人說情,導致女婿遭受不公正待遇。
施光南的父親心里有痛和愧疚,1966年癱瘓在床。施光南和哥哥姐姐都不在父母身邊,母親照顧父親承受巨大的壓力。
1970年11月29日,施光南的父親不幸在北京病逝,享年71歲。
施存統(1899—1970)
施存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他一生不沾煙酒,不喝茶,只喝白開水,一雙皮鞋穿了20年。他平時積攢的工資都捐給公益事業了,病逝后沒有給家里留下一分錢。
父親臨走時,含淚對施光南說:我沒有給你們留下物質財富,不要怪我。你今年也30歲了,該成家了。施光南含著眼淚與父親作最后的告別。
03
施光南是典型的書呆子,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擅長與人打交道,見了陌生異性他還會臉紅。
施光南在天津歌舞劇院上班時,腦子里只有音樂,從不與同事閑聊。每天一下班他就扎進自己簡陋的小屋里,與一串串音符為伴。
(施光南1964年畢業匯報表演)
同事都覺得他不懂事,不給施光南介紹對象,也沒有女孩子喜歡施光南。
其實早在1969年,29歲的施光南在工作中認識了一個名叫洪如丁的女孩。洪如丁對他有好感,但施光南一直不主動,一年下來,兩人的感情沒有絲毫進展。
送別父親后,施光南突然與洪如丁的來往頻繁了。洪如丁很奇怪,施光南實話實說:我爸是帶著遺憾離世的,我要讓他在天堂里放心。
聽了這話洪如丁很生氣:如果不是施父離世,施光南不會來找自己。洪如丁狠狠地瞪了施光南一眼,拂袖而去。
幾天后洪如丁的氣消了,覺得施光南是一個心眼瓷實的男人,他不會花言巧語,沒有什么花花腸子,心里只有音樂,這樣的人更適合做老公。
(戀愛時的施光南與洪如丁)
于是洪如丁織了一件毛衣,托人送給施光南。施光南雖不善言辭,但情感世界豐富,知道洪如丁一針一線都是情和愛。于是他向洪如丁求愛,兩人正式確定了戀愛關系。
洪如丁比施光南小6歲,1946年出生于新加坡,她的父親洪絲絲是著名的愛國華僑,抗戰時期為我國的革命事業做出過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洪如丁一家回國定居。洪如丁高中畢業后,考入天津大學精密儀器系,后在天津一家國企上班。
1972年,施光南與洪如丁在天津結婚了。不久洪如丁迎來了26歲生日,施光南工資低,沒錢給妻子買生日禮物,便創作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送給她做生日禮物。
舞蹈家賈作光(1923年4月1日—2017年1月6日)
隨后,施光南又為著名舞蹈家賈作光編舞的《鴻雁高飛》譜寫了全套音樂,受到廣泛贊譽。
誰知《打起手鼓唱起歌》和《鴻雁高飛》的全套音樂,給施光南帶來了災難。
當時的文化部領導于會泳等人禁唱《打起手鼓唱起歌》。耿直的施光南上書與對方辯駁,結果招來了更深重的迫害。
于會泳給施光南定了3條罪狀:目中無人,狂妄自大;創作思想很壞,專寫少、洋、輕;不關心時事,閉門造車。
于會泳(1926年-1977年)
施光南被剝奪了創作的權利,“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培養的精神貴族”“死心塌地跟著修正主義跑的個人主義分子”“反革命修正主義文藝黑線在天津的回潮”等一頂頂帽子,扣在施光南的頭上。
于會泳等人明確要求:全國各出版機構、廣播電視及演出單位不能再出現施光南的名字和他的作品。施光南被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
1973年夏天,洪如丁在天津生下女兒施洪蕾。妻子生產時,施光南不在身邊,洪如丁吃了很多苦。
(施光南夫婦與女兒)
于生活動蕩,女兒3個多月后,洪如丁被迫將她送往北京,托付給母親照顧。
那時施光南精神上很苦悶,看不到前途,整個人更沉默了。
04
1975年,洪如丁在父親洪絲絲(中國僑聯副主席)的幫助下,調入北京一家國企擔任工程師。施光南在河北農村勞動,很少去北京看望妻子和女兒。
洪絲絲(1907年-1989年)
有人對洪如丁說:施光南這輩子完了,你跟著他沒有前途,女兒還會受牽連,趕緊離婚吧。憑你的條件,再找個好的沒問題。
洪如丁覺得這番話很滑稽,沒有回答。倒是施光南認為自己拖累了妻子,暗示洪如丁離婚。
洪如丁裝作不明白丈夫話里的意思,輕言細語安慰丈夫,施光南流下了復雜的淚水。
1976年特殊年代結束了,施光南的郁悶一掃而光,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創作激情。
1977年,施光南創作的《祝酒歌》經李光羲演唱后,迅速風靡全國。
(李光羲在1979年首屆春晚上演唱《祝酒歌》)
《祝酒歌》的出籠也九死一生。施光南譜完曲后,送交相關部門審查,竟沒有通過。個別領導明確表示:不準在公共場合演唱這首歌。
1977年秋天,天津歌舞劇院接到歡迎國賓的演出任務,李光羲演唱了《祝酒歌》:美酒啊飄香歌聲飛/朋友啊請你干一杯/請你干一杯/勝利的十月永難忘/杯中灑滿幸福淚……
現場所有的人都自發地鼓掌。隨后,李光羲在央視演唱這首歌,《祝酒歌》迅速紅遍全國,成為一代頌歌。
與此同時,施光南創作的《潔白的羽毛寄深情》,經朱逢博首唱后,也深受全國歌迷喜愛。
為了照顧夫妻關系,1978年7月,施光南調入中央樂團擔任創作員。
此后,施光南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先后推出了《月光下的鳳尾竹》《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假如你要認識我》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
其中《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幕后有著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
1977年,著名詞作家瞿琮去新疆體驗生活回來后,創作出歌詞《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瞿琮)
他將歌詞先后交給兩位作曲家,請對方譜曲,遭到婉拒。當時瞿琮在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工作,施光南去廣州參加座談會時,瞿琮將歌詞交給了他。
施光南一晚上就譜完了曲,瞿琮找女高音歌唱家鄭韻演唱,但效果不理想。
于是施光南決定再次譜曲。他沒有去過新疆,第二次譜曲時,借鑒新疆的音樂形式,讓新疆民族歌舞中手鼓的節奏貫穿全曲,一下子讓歌曲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經關牧村演唱后,迅速風靡全國,成為不可多得的經典歌曲。
(青年關牧村)
施光南是關牧村的貴人。早在1972年他創作《打起手鼓唱起歌》,這首歌最先由中央樂團的羅天嬋演唱,施光南還想在天津找一個歌手演唱。
詞作者韓偉將關牧村帶到他的面前。當時關牧村在天津鋼銼廠當學徒工,她穿著洗得發白的勞動服,腳下是舊解放鞋,一副普通女工的形象。
施光南想:這樣的人能唱歌嗎?但關牧村一開口,施光南就驚呆了,她渾厚優美的女中音太獨特了!
施光南(右)與關牧村(左)
從此,施光南與關牧村開啟了光輝合作。從1978年起,施光南又根據關牧村的音域特點,為她量身創作了《月光下的鳳尾竹》《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認識我》《多情的土地》等經典歌曲。
關牧村唱著施光南創作的歌曲走進了天津歌舞劇院,走向全國。
05
1980年,中央人民廣播臺和《歌曲》編輯部舉辦“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共評選出15首獲獎歌曲,其中就有施光南創作的《潔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打起手鼓唱起歌》3首歌曲。
(從事創作的施光南)
施光南一生共創作了上千首歌曲,其中有600多首沒有面世,被他壓在箱子里。
施光南是蜚聲海內外的人民音樂家,但生活清貧,他創作一首歌,只有10到20元的稿酬。
施光南創作《在希望的田野上》,拿到了最高的稿酬,但也只有30元。同事們祝賀施光南,他買來糖果和香煙,又花去了11元,到手的只剩19元。
而很多歌手不付給施光南一分錢版權費,在歌廳里唱他的歌,一晚上就能掙上百元。
施光南(左二)與朋友外出采風
施光南每月工資105元,加上稿酬,好的時候每月有200元收入,但他要買書、資料、唱片,這些都是不菲的開支。
施光南一家住著逼仄的小兩居,家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
施光南生活非常簡單,有時創作歌曲到深夜,他餓了四處找吃的。見家里有咸菜,他拿起一塊芥菜疙瘩就咬著吃。
長年熬夜,加上生活不規律,摧殘了施光南的身體健康。他剛40出頭,就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經常頭暈。
(施光南夫婦與女兒)
1990年4月18日,施光南在家里修改歌劇《屈原》的唱腔,突發腦溢血暈倒在地。
妻子和女兒趕緊將施光南送醫。洪如丁請求院方讓丈夫進入國際急救中心,那里有最先進的醫療設備,但院方沒有同意。
原因是施光南的級別不夠,不能住那樣高級的病房,于是施光南只能住普通病房。
施光南在普通病房搶救了14天,還是沒有醒來,于1990年5月2日悲情離世,年僅49歲。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1990年5月2日)
施光南不幸早逝,將洪如丁和女兒推入巨大的悲痛中,母女倆在陰影中掙扎沉浮。
尤其是洪如丁,一生沒有走出喪夫的陰影,一想起丈夫就流淚。
施光南去世時,母親鐘復光已經87歲高齡。擔心老人承受不住打擊,洪如丁和女兒向她隱瞞了噩耗。
直到5月5日,施光南的遺體火化后,鐘復光才知道自己的小兒子已經走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打擊,將鐘復光擊倒了,她的身體每況愈下。1992年,鐘復光老人在北京離世。
(施光南的夫人洪如丁)
1995年,施光南的女兒遠赴美國讀研,后在那邊工作、成家。洪如丁喪夫后,好心人給她介紹對象,希望她再成個家。
但洪如丁忘不了施光南,一直沒有再婚,在堅強中懷念丈夫。
洪如丁一直想籌辦一場丈夫的作品演唱會,但她拉不到贊助。與曾唱過丈夫作品的歌手聯系時,只有關牧村愿意來,這成了洪如丁的遺憾。
施光南還有600多首歌曲沒有發表過,也沒有歌手演唱過,洪如丁與一些歌手聯系,但沒有人愿意唱。
(浙江金華施復亮、施光南故居)
(洪如丁女士參觀浙江金華施光南紀念館)
晚年的洪如丁跟著女兒在美國生活,但她經常回國參加一些關于丈夫的活動。每年的清明,她會回國給丈夫掃墓。
2025年4月,施光南已經離開我們35年了,洪如丁也79歲了,依然單身一人。很多事洪如丁都忘記了,但她與施光南生活的一些細節,她還記得很清楚。
首發作品,抄襲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