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覽
- 特朗普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3張圖片均為舊圖,其中不僅有在大西洋(而非太平洋)拍的圖,更有一張是P過的。
- 目前全球已被發現5個大的海洋垃圾帶,其中一個在印度洋,兩個在大西洋,兩個在太平洋。太平洋垃圾帶的成因多元,將其完全歸咎于中國并不符合實際。
- 面對海洋垃圾治理,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個人均在積極展開行動。科學家認為,通過立法、教育等從源頭上杜絕塑料垃圾進入環境,才是清理海洋垃圾帶的最佳途徑。
事件背景
4月2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Truth Social上發布了3張圖片,配文稱“太平洋上的中國禮物”。圖片顯示大量垃圾漂浮在海上。
特朗普發布的帖文截圖。
明查
三張圖片分別源自何處?
對特朗普發布的圖片進行反向搜索,發現這些均為在網絡上流傳多年的舊圖。
左上角的圖片可以在Istock、Dreamstime等多家圖片網站上找到,發布者伊桑·丹尼爾斯(Ethan Daniels)是一位美國自然攝影師。
Istock網站提供的信息顯示,丹尼爾斯在2017年7月上傳了這一圖片。此圖拍攝于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交界處的印度尼西亞四王群島(Raja Ampat)附近,反映了當地一個偏遠海灘上漂浮著的塑料垃圾。
Istock、Dreamstime圖片網站截圖。
右上角的圖片同樣在2017年已經出現。提供這一圖片的水下攝影師卡羅琳·鮑爾(Caroline Power)2017年在Facebook發布數張顯示大量塑料垃圾在海岸邊堆積的照片,引發媒體關注。
2017年10月,意大利媒體Corriere Della Sera刊登了鮑爾的圖片。
根據鮑爾的描述及相關媒體報道,這些圖片拍攝于洪都拉斯北部羅阿坦島附近。此地在地理上屬于加勒比海海域,是大西洋屬海的一部分。
2017年11月,法新社在調查此事時,采訪了洪都拉斯奧莫阿市副市長萊昂納多·塞拉諾(Leonardo Serrano),后者將這些垃圾歸咎于鄰國危地馬拉,稱當地社區將垃圾倒入河中,因而形成浮島。
鮑爾對此觀點表示質疑,稱塑料垃圾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洪都拉斯和危地馬拉大陸上的河流,但其他垃圾可能來自中美洲或加勒比海的任何地方。
至于特朗普發布的第三張圖,其實是一張后期合成的圖片。圖片的左半部分是美聯社照片,展示的是在美國加州阿拉米達組裝的用于收集太平洋塑料垃圾的一種浮動圍欄裝置,此圖片曾在2019年被華爾街日報引用。
2019年,《華爾街日報》使用的圖片示例。
右半邊的圖片則屬法新社所有,是鮑爾拍攝的位于洪都拉斯附近加勒比海域的垃圾帶組圖中的另一張。此圖曾在2017年被BBC和《鏡報》等媒體使用。
2017年,BBC文章使用的圖片示例。
將兩張照片與特朗普所發布的第三張圖片進行比對,可以發現,相同尺寸下,后者的左、右半邊可以分別與美聯社發布的圖片和鮑爾提供的圖片重合。
相同尺寸下,特朗普發布的第三張圖片的左、右半邊可以分別與美聯社發布的圖片(上)和鮑爾提供的圖片(下)重合。
使用圖像鑒定工具Fotoforensics對特朗普所發布的圖片進行鑒定,會發現圖片右半部分明顯較左半部分更亮,說明此圖有被編輯處理過的痕跡。
誤差水平分析(ELA)發現,特朗普發布圖片右半部分的水體亮度要高于左半部分,說明此部分圖片可能經過后期處理。
太平洋垃圾帶如何形成?
那么,太平洋上是否真如特朗普所說,漂浮著大量垃圾?這些垃圾又來自哪里呢?
受到洋流影響,海洋垃圾極易漂浮匯聚在大洋環流的中心地帶。中國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已經發現了5個大的海洋垃圾帶,其中一個在印度洋,兩個在大西洋,兩個在太平洋。
全球五大海洋垃圾帶示意圖。
這些垃圾帶中,污染狀況最嚴峻的當屬位于北太平洋亞熱帶環流范圍內的北太平洋垃圾帶(NPGP),又名“大太平洋垃圾帶”(GPGP)或“太平洋垃圾旋渦”。
受北赤道洋流、北太平洋暖流、黑潮及其續流和加利福尼亞寒流的影響,北太平洋海域上漂浮著大量被困在中心海域且難以被自然降解的海洋垃圾(絕大多數是塑料),久而久之形成了巨大的垃圾帶。
北太平洋垃圾帶示意圖。
2018年,荷蘭非營利組織“海洋清理”(The Ocean Cleanup)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志發表文章。他們通過船只采樣和飛機攝影得到數據,預測在北太平洋垃圾帶160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漂浮著7.9萬噸海洋塑料垃圾。
2018年,“海洋清理”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志發表的文章標題和摘要截圖。
但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介紹,難以估算“北太平洋垃圾帶”具體由多少塑料垃圾組成。這不僅是因為北太平洋亞熱帶環流規模龐大,科學家無法進行拖網捕撈,還因為并非所有塑料垃圾都漂浮在海面上,一些密度更大的塑料垃圾可能會沉入海面幾厘米甚至幾米深。
中國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各自撰寫的科普文章中都提到,海洋塑料垃圾中不僅有諸如漁具和鞋子這般體積較大的垃圾,還存在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即微塑料。它們大多是塑料垃圾在紫外線、波浪、風力等作用下,逐步老化破碎分解形成的塑料顆粒,并非總是肉眼可見,但會使海水看起來像“一鍋渾濁的湯”。
至于海洋塑料垃圾的來源,一篇發表在《科學》網站上的文章認為,絕大多數流入海洋的塑料來自河流。在數量上,排放量最多的國家是菲律賓,占到了總數的36%,其次是占13%的印度,然后是馬來西亞和中國。就人均而言,中國人均排放的塑料垃圾數量為0.05千克/人,在參與排序的159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第64位。美國排在第88位。
對此,上海市海洋湖沼學會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海南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道季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接受“澎湃明查”采訪時表示:“河道中的垃圾大多沉積在河底或河口,只有不到5%的垃圾會漂起來,才有可能進入海洋。”
2020年,李道季在《中國環境報》發表文章,認為將河流作為海洋塑料垃圾主要來源的說法大多建立在文獻數據和模型估算基礎上,但模型中的條件與實際環境狀況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差,例如模型中對不當垃圾處置量、水體通量、大型和微型塑料垃圾比例的估算可能過于簡單,忽略了不同地區的不同水體在不同時段和條件下的特征,而這些特征可能對河流塑料垃圾向海洋的輸送量產生重大影響。
文章提到,2017年到2018年,中國對長江口及鄰近海域開展了連續3個季節的懸浮微塑料監測,并在2019年夏季對中國遼河、海河、黃河等10條河流河口微塑料進行采樣。估算結果顯示,2017至2018年,中國長江年輸送塑料垃圾量(包括衣物纖維等)為3.7萬至4.6萬噸。2019年,中國10條河流的微塑料年入海量約為126.40噸至167.41噸,塑料垃圾的年入海量為5750噸至7600噸。這些數據遠小于當時國際刊物上發表文章中的估算數量。
李道季認為,造成太平洋上垃圾堆積的原因多樣——發達國家以往向海洋排放的塑料垃圾經年累積,日本福島地震引發的海嘯將地面上的塑料卷入海洋,都有可能成為海上塑料垃圾的來源。
2022年9月,“海洋清理”組織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另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他們在對2019年打撈的來自北太平洋垃圾帶的塑料垃圾進行分析后發現,有75%至86%的物品來自海上捕魚活動。
北太平洋垃圾帶塑料垃圾分類示意圖。圖片來源:Ocean Cleanup網站。
這些塑料垃圾中,有230個帶有可識別的不同語言文字、品牌標志或其他線索(如地址)的塑料物體。在對這些物體進行單獨檢查后,研究人員發現,物品中標明的主要原產國/地區是日本(34%),其次是中國(32%)、朝鮮半島(10%)和美國(7%)。這些國家或地區大多不被認為是河流塑料排放到海洋的主要來源,卻是北太平洋地區工業化捕魚活動的主要場所。
北太平洋垃圾帶塑料垃圾國別來源示意圖。圖片來源:Ocean Cleanup網站。
海洋垃圾帶治理
近年來,為了減少海洋垃圾,國際社會在制定環保政策、減少塑料垃圾、引導綠色消費、清理海洋行動等多方面采取了諸多措施。例如,聯合國在2012年可持續發展大會上制定了要成員國在2025年實現 “大幅度減少海洋垃圾”的目標,通過UNEP平臺制定了監測河流和湖泊中塑料的統一方法指南、建立了全球塑料污染和海洋垃圾伙伴關系(GPML)數字平臺并發起了“清潔海洋”運動;東盟在2019年通過了《東盟地區打擊海洋廢棄物曼谷宣言》,并基于這一承諾于2021 年啟動了《打擊海洋廢棄物區域行動計劃》,力圖從生產、制造、消費、處置和回收環節全方位減少塑料對環境的影響;“海洋清理”等環保組織則聯合業界和學界的力量,在對海洋垃圾進行回收打撈的同時,對河流中的塑料垃圾進行攔截和檢測。
在中國,為推進海洋垃圾污染治理,相關部門制定了全鏈條塑料污染治理策略,圍繞水體治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了多項任務舉措。例如,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在2021年發布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大力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從源頭減少海洋塑料垃圾產生。全國人大在2023年審核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二次修訂),明確了禁止在岸灘棄置、堆放和處理固體廢物,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固體廢物進入海洋,并建立了海洋垃圾監測、攔截、收集、打撈、運輸、處理體系,明確了海洋垃圾管控區域。該法已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在美國,減緩海洋污染的行動主要圍繞預防、清除、研究、監測、響應和協調等六個步驟展開。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在2006年基于《海洋廢棄物法案》成立了首個“海洋廢棄物項目”,并于2012 年推出海洋廢棄物監測和評估計劃(MDMAP)。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在2024年底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就防止塑料垃圾進入水體和海洋的目標制定了加強監測、豐富信息、增加并協調微塑料/納米塑料研究和大型塑料遷移、降解和影響研究等方案。
上述舉措已在多大程度上減輕了全球海洋垃圾污染,尚未形成全局性認知。李道季表示,由于缺乏統一的監測標準,且缺乏資金、人力、技術和法律框架的支持,想要長期、連續地監測海洋垃圾的污染狀況十分困難。此外,受天氣、海流、季節變化等因素影響,研究人員即便做了研究,也很難控制變量,結果可能存在較大誤差。
但這不是說進行監測與研究毫無意義。“發布了的數據是有參考價值的,只是不能作為給一個國家定性的工具。”李道季補充道,“清理海洋垃圾帶,首先要通過立法、教育,從源頭上杜絕塑料垃圾進入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