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員為同學們講述科學家的故事。曹建雄 攝
“錢學森爺爺沖破封鎖回國效力”“南仁東爺爺在貴州深山里造出‘天眼’”……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建設路小學的走廊里常常回蕩起這樣的童聲。
近年來,該校將教學樓走廊打造成“精神能量站”,尤其是把袁隆平、于敏、詹天佑等9位科學家和崔興國、楊戌雷等10位大國工匠努力奮斗、報效祖國的動人故事轉化為校本特色課程,讓學生感受民族脊梁的溫度和高度,引導學生追慕科技之星。
步入學校教學樓,只見三樓樓道被打造成科技長廊。“中國智慧我驕傲”“科技之星我敬仰”“大國工匠我學習”等板塊在主題墻上次第展開。南側墻面以時間軸串聯起中國科技發展的高光時刻:泛黃的老照片里,少年茅以升凝視坍塌的橋梁立志“造最堅固的橋”;南仁東手寫的“知識沒有國界,國家要有知識”字跡遒勁有力;北側墻面上,“大國工匠”楊戌雷調試污水處理設備的場景與學生們手繪的“未來環保城市”相映成趣。
“這不僅是簡單的文化展示,更是鮮活生動的思政課程和科學教育資源。”校長張秋妮說。如今,建設路小學已經將廊道文化融入德育實踐體系,通過“三級成長營”培養了眾多小小講解員。
潛移默化中,學生的科學精神正在悄然生長,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學校科技社團,參加各種科技活動。在最近該校組織的一次“誰是你心中的偶像”問卷調查中,學生選擇科學家的比例從過去的17%提升至89%。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6日 第03版
作者:本報記者 周洪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