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圖書館少兒閱覽區,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正按照書上的顏色標簽,將散亂的圖書放回相應的書架上,專注而投入。
這時,一位陌生人上前拍了拍學生小鵬(化名)的肩膀。想到小鵬平時情緒不太穩定,學校課程發展部主任張春頓時緊張起來。只見小鵬平靜地指了下耳朵,向對方解釋情況。對方也禮貌地向小鵬表達歉疚。“孩子們獲得了尊重和善意,懂得如何悅納自己、融入社會。”張春驚喜地說。
參與一系列志愿活動后,小鵬逐漸收起了身上的“刺”,開始主動關心身邊人。在元平特校,越來越多學生有了蛻變。近年來,學校結合殘障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殘障學生生涯教育體系,為學生“量身定制”生涯教育課程。
元平特校成立聽障學生生涯教育體系構建與實踐項目組,圍繞“靜志”“靜德”“靜遠”三個模塊,構建以體驗式學習為主的生涯教育課程體系。課程設置自我認識、愛己愛人、自立自強等主題活動課,著力培養學生堅韌的精神、健康的心理和扎實的技能。
“孩子們受外界干擾少,專注力會更強。”在張春看來,學生們需要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努力從接受關懷的人,轉變為能服務他人、貢獻社會的一員。學校通過“靜志”課程模塊,設置“領略手語之美”等主題活動課,提升聽障學生的自我意識。
深圳市荔枝公園里游人如織。元平特校教師給學生安排了挑戰任務——教會陌生人一句手語。在教師協助下,很多學生邁出了第一步。而一旁的學生丁當(化名),卻始終神色緊張地注視著行人,靜靜地站在原地。
學校聽視障教育教學部教師蓋宇將手語卡遞給丁當,引導她近距離觀察、學習其他學生的做法,努力突破自我。“您好,請問我可以教你一句手語嗎?”丁當終于鼓起勇氣開口,這獲得了路人和師生的贊賞。曾經內向膽小的她,在一次次活動中變得自信開朗,把自己的手語小課堂“搬”到了更多地方。
“我們不能關著校門做特殊教育。學生們總要離開學校,融入社會是必經之路。”張春說,學校努力打破特殊教育學校的“圍墻”,與深圳市希望社工服務中心合作,常態化開展聽障學生義工服務計劃。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通過“走進社區服務”等志愿活動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學校附近社區有一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缺少書籍等用品。學校前往社區了解情況后,開展了一次募捐活動,呼吁學生們將家里部分閑置的書籍物品帶到學校,捐贈給更有需要的人。小鵬主動抱著嶄新的書籍來到學校,“這是我用壓歲錢買的,用這些錢去幫助更有需要的人,會有更大的意義”。
小鵬的父母不懂手語,親子關系也有些緊張。為此,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根據家長的需求,學校設計有針對性的家長學校活動方案,形式包括手語課堂和家長沙龍等。小鵬父母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手語,與小鵬有了更多的溝通,拉近了親子距離。
在自我認知與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學生如何結合興趣和優勢,找到更適合的發展方向?學校開設十余個社團課程,讓學生獲得多樣化的職業體驗,從中尋找感興趣的職業。
元平特校還與企業合作,開展企業空中課堂系列活動。企業員工為學生線上授課,展示真實的職場生活。學校還與企業共建教學平臺,將線下教學與職業體驗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實際情境中了解、融入社會。
“我們一直向孩子們傳達一個理念,缺陷并不是障礙,你們的未來一樣寬廣。”張春感慨,很多學生在生涯課程中有了很大的轉變,并找尋到發展方向。據悉,2011年以來,深圳元平特校共有146名聽障學生、2名智力障礙學生考入大專院校;智力障礙畢業生就業穩定性高,其中120人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兩年以上。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6日 第03版
作者:通訊員 蔣穎妍 本報記者 劉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